「松煙裊裊 觀照臺北」年度大書發表會
臺北市文獻會執行秘書詹素貞表示,沒想到會場來了三十幾位當年在松山菸廠工作的員工,有如同學會一般熱鬧滾滾,在場許多長輩於年輕歲月時期為松山菸廠奉獻了青春,卻在時隔近三十年後再度回到松山菸廠舊址(現今的松菸文創園區),意義非凡。然而,近年來全臺新聞矚目的臺北大巨蛋基地所在,實為松山菸廠舊址,回顧其歷往是一篇篇精彩的煙業發展史,菸廠建築為當時工業村的先驅,場內設有各種當時最進步的設施,如育嬰室、醫療所、福利社,以及大批宿舍,顯現對員工福利的照顧,在臺灣工業建築軌跡上不容忽視;而松菸的中庭花園是戰後由臺北酒廠林元朗技正所設計,混合中西方元素,仿巴洛克式庭園,園內仕女雕塑,是參照當時女性職工的姿容而成,中央三層水盤的噴水池,以米字型向四方放射而出,完整的景觀規劃,引起當時臺灣園藝界的注目,成為相關景觀學系的參觀教學場所,種種特殊因緣般的際會,都讓它成為今昔之間的時代焦點。臺北市文獻會本於職責,期能透過「松煙裊裊-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的出版,保存與記錄松山菸廠這座工業村的故事,特別是員工們的生活與工作情形,重溫他們當年的美好時代。 詹素貞進一步表示,圖像史料比文字史料活潑、豐富,往往一個畫面,就好像一個長篇,閱讀起來易生共鳴,而且動感十足。臺北市文獻會近年來蒐集不少早期影像史料,藉由《觀照臺北-庶民影像》圖像書出版的機會,期冀透過彌足珍貴典藏的影像,讓大家認識當年臺北庶民生活的樸實風貌。 與會的知名的文史專家臺北市立大學歷史系張弘毅副教授,在會中風趣幽默的評介《松煙裊裊-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一書時提到,對於這麼一座橫跨時代,具有多重歷史意義的松菸,無疑是臺北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見證,也是蒐錄、編纂城市歷史的最佳題材。張弘毅特別提到鋼琴詩人王俊傑所演唱的菸酒歌,是他小時候的記憶,不僅僅是公賣局的廣告主題曲,靈活靈現地把早期的香蕉牌香菸、新樂園香菸、芬 真正見證臺北松山菸廠營運的凌愛嬌女士表示,自身從16歲就進入松菸服務45年到退休,從理菸、捲菸到庶務公文處理,幾乎見證大半松菸的歷史與過往。愛嬌女士的人生大半輩子也都與松山菸廠交集,自己的老伴就是在松山菸廠認識而戀愛結婚的,松菸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超過兩千多位員工可說是當年的大企業,除了工作以外還有排球、乒乓球等社團的文康活動,每年也會參與公賣局所舉辦的運動會。尤其記者會所在的建築就是當年的育嬰室,令她印象相當深刻,當時育嬰室的保母一人帶6到8個小孩,相當難帶,因為孩子容易哭鬧,吃飯時就把孩子綁起來,保母拿碗輪流一口餵一個小孩,如果現在這樣做早就犯法被抓去關起來了。凌女士也說,松山菸廠的福利也相當好,醫護室看病、拿藥都免費,還有福利社,福利多多。還有,雖是保守封閉的社會風氣,但一邊工作一邊聊廠內男女情感糾葛的八卦話題,幾乎是茶餘飯後的最佳消遣。 從事攝影創作及與攝影有關之新聞報導和教學等工作近超過一甲子的攝影大師莊靈先生,特地出席記者會介紹《觀照臺北-庶民影像》一書。莊靈先生表示,《觀照臺北-庶民影像》係以臺北市文獻會所典藏的精彩老照片,有系統的從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認識臺北早期的庶民生活,並輔以當下臺北30條主要專業街的影像,使全書新舊交互對照,反映至少二個世代約60年的不同時空生活,畫面生動。本書除精彩的老照片外,並依食衣住行育樂,擇選臺北市具特色的行業街,多面向的介紹臺北庶民生活,透過多位各年代攝影名家的照片畫面,穿越時空、紀錄臺北、觀照臺北,進而珍惜臺灣這塊土地的每一個生活點滴。 《松煙裊裊-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觀照臺北-庶民影像》2書,業已於本年度出版,民眾可洽臺北市文獻會或透過政府出版品五南文化廣場、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南天書局、臺灣的店、臺灣學生書局、樂學書局等地購買,期能透過該書還原並典藏屬於這塊土地最珍貴的庶民生活風貌。 文獻會專責為臺北市記錄點點滴滴、文獻採集、史蹟推廣、文資保存,日前甫獲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舉辦的「104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獎勵,榮獲政府出版品地方志書類《續修臺北市志》優等獎、學術性書刊類《記憶與地景-臺北建城130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優等獎、推廣性書刊類《「觀照臺北-庶民影像》優等獎、《城內舊事》佳作獎,成果豐碩。 會後,臺北市文獻會執秘詹素貞,邀請了與會的攝影家黃伯驥醫師、台北攝影學會陳碧岩常務理事、台灣本土攝影協會姚淑馨會長、攝影家李獻章、國家圖書館高鵬主任,以及近三十位松山菸廠老員工共同合影,留下了二十多年之後重返松菸的珍貴合照。
臺北市文獻會於30日以「松煙裊裊 觀照臺北」為題,舉辦了年度新書發表會,遴選了近期著作《松煙裊裊-松山菸廠工業村記事》、《觀照臺北-庶民影像》2書,從松菸的前世今生到庶民影像的精彩呈現推薦給大眾,並特別選在原本是松山菸廠育嬰室舊址建築的閱樂書店舉行,別具意義。
芳酒、紅露酒置入性行銷於歌中,更是反映當年的庶民生活的小小縮影。
記者會中邀請了鋼琴詩人王俊傑,開場特地以台灣民謠、禁歌年代、臺語新浪潮貫穿臺北各時期的音樂風;以[菸酒歌]闡釋了當年松山演菸廠的連結,更以[鳳嬌嬸的彼攤米粉炒]表述了庶民生活的過往景象,並配合該書之內容傳神演繹。
「松煙裊裊 觀照臺北」翻開臺北記憶
松山菸廠老員工共同合影,留下二十多年後重返松菸的珍貴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