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獻直字第227期,民國113(2024)年3月
封面
圖片授權提供/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
頁:卷首
摘要:
臺北大稻埕淡水河畔
清末淡水開港,大稻埕因淡水河航運之利,匯聚各國洋行,茶葉、米、糖等商品進出口貿易興盛。日治時期,大稻埕主要進出口市場以日本、東南亞為主,在地商號與日本等商家書信往來留存至今者不少,為臺灣商業及交通史保留珍貴史料。
本照片呈現日治初期大稻埕淡水河畔風景,寬廣的河面上停泊著載運貨物與人員的船隻,右方河岸旁矗立各式洋樓,令人遙想當年大稻埕貿易繁盛之景象。
關鍵詞:封面
圖片
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頁:彩色頁
摘要:大稻埕及商業相關文物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主編的話
詹素娟
頁:1-3
關鍵詞:主編的話
口述歷史
「泰益號文書與大稻埕文化資產」座談會紀錄
頁:5-54
專輯 「泰益號、大稻埕與文化資產」
大稻埕杜厝街杜玉記經營的興衰(1850-1912)
許蕙玟
頁:55-86
摘要
近年來因國家文化政策和歷史空間的連結,促使文化資產的議題與都市發展備受矚目,臺北市市政府頒布「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藉以維護大稻埕的歷史街區。
然而,關於大稻埕老街商號的歷史,卻鮮為人知。
本研究透過1850 年代大稻埕地區內部市街發展的個案,以杜厝街的歷史及位於該街的杜玉記為核心。
一方面探討大稻埕市街在1853 年「頂下郊拚」後,因同安籍的郊商和商號遷入,帶動該地的商業發展,使市街規模的擴張,在1858 年已向北延伸杜厝街的興建。
另一方面,則從杜厝街中的杜玉記,討論其在晚清到日治時期的商業經營,觀察傳統郊商由兩岸貿易擴及日本神戶、長崎及香港等地的過程。
最後,論及1912 年杜寬平因風災水患造成的災損,導致無法如期交貨,產生債務糾紛,並宣布破產,陷入牢獄之災。風光一時的杜玉記,消逝在歷史洪流之中,而為人所淡忘。
關鍵詞:大稻埕、杜厝街、杜玉記、郊商、商業網絡
開箱文資治理:臺北市文資實踐的內涵與動態
許晏庭
頁:87-125
摘要
1997 年《文化資產保護法》修法後,建物類文資身分審查與指定的權限下放給地方政府,文化資產的治理正式成為都市治理的一環。然而專業化的文資治理體系反而造成社會大眾理解文資治理的阻礙。文資治理的內涵為何?過去20餘年的實踐又呈現什麼樣的趨勢?既有文獻並沒有提供我們這些整體及動態的圖像,致使我們對於文資治理的理解片面而不切實際,宛如瞎子摸象。
為了填補資料缺口,本研究採取制度實踐的取徑來開箱文資治理,透過系統性盤點文資治理決策組織對文資議題的討論主旨,來洞悉文資治理的內涵與動態。具體而言,本文蒐集臺北市建物類文資審議委員會2002 年至2023 年的189份會議紀錄,對1,589 項議程進行內容分析與次數統計。研究發現,臺北市文資治理包含十一類實踐,可被歸類為文資生產、文資維護、制度建構及其他行政四大面向。跨時性地總結,過去20 餘年,委員會將一半的心思放在文資生產面向的治理,將另一半心思放在文資維護面向的治理。歷時性地總結,2018 年可說是臺北市文資治理的重心分水嶺。在此以前,重心在文資生產,在此以後,重心轉向文資維護。
關鍵詞:文化資產、文資治理、文資審議委員會
史料探源
長崎泰益號與臺北大稻埕的商業網絡:以杜厝街陳源順號為中心
林榮盛
頁:127-143
研究專文
臺北市大稻埕錦園林氏家族編年史:以林右藻、林望周父子為中心
羅雲瀧
頁:145-224
摘要
本文介紹大稻埕錦園林氏在臺灣發跡開墾的歷史,並以林右藻為主要角色及標的,兼述其次子林望周。
從大稻埕錦園林氏家族初次渡臺地點,經歷多次民變、分類械鬥造成了數度家族遷徙,但大稻埕錦園林氏因此影響地方發展,最終家族輾轉定居大稻埕。
本文內容敘述大稻埕錦園林氏在大稻埕的地方開墾、商業活動以及在官方所扮演的角色。
其間包含大稻埕錦園林氏歷次分家時間和情況,並且試著計算大稻埕錦園林氏的土地坐落和財產價值。最後嘗試釐清大稻埕林復振商行與林右藻之間的確切關係,並且概述其家族支系與林右藻分家後的商業活動至今的家族發展史。
關鍵詞:林右藻、林望周、林復振、大稻埕、頂下郊拚、族譜
聲明
瓊瑤女士對225 期專輯論文的意見反映、作者回應與編輯部說明
頁:225-228
大事記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民國112年10月至12月
頁:229-256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