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期季刊

臺北文獻

臺北文獻直字第223期,民國112(2023)年3月/001/Upload/404/relpic/54707/8266124/9a7d68f2-83b6-4641-8cc7-52985bda1815.jpg

封面

圖片授權提供/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

頁:卷首

摘要:

日治時期金瓜石礦山全景

北臺灣礦藏資源豐富,荷蘭時期即有開採基隆煤礦紀錄,清末亦於基隆河淘採砂金。日治初期頒布《臺灣鑛業規則》,開採瑞芳礦山(今九份礦山)、金瓜石礦山,並引進新技術開採基隆等地區的煤礦,豐盛的礦產成為引領臺灣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曾被譽為「東亞第一金都」的金瓜石,除產金、銀外,亦有豐沛銅礦。本圖出自1914年《金瓜石鑛山寫真帖》,群山環抱中可見製鑛所、索道等礦業設施及長屋聚落,呈現日治時期獨特的礦業文化景觀。

關鍵詞:封面

 

圖片

文獻館:文獻館典藏北臺經濟相關文物

頁:彩色頁

摘要:精選館藏文物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主編的話

黃秀政

頁:1-2

關鍵詞:主編的話

 

口述歷史

「北臺經濟人物」學者口述歷史座談會

頁:3-40


附錄一 溫故知新:泛談「北臺經濟人物」

林呈蓉

頁:41-58

 

附錄二 北臺方志中的經濟人物選樣:以大溪李炳生與蘆洲李炳盛為例

鄭政誠

頁:59-82

摘要

歷來方志中有關北臺經濟人物的選樣,多依清季的拓墾業主、清末的郊商與日治以降的產業經營主,依農工商等類別,置放在人物志的一部分。但近來新出的方志卻多有變化,如2014年出版的《續修臺北市志人物志》就單獨將《政治與經濟篇》合冊出版;2018年的《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更以《經濟人物篇》為名單冊出版,可見隨當代商貿經營產業的多元化與從事經貿產業人口的增多,方志中有關經濟人物的登錄與選用已更為重要。

有關北臺經濟人物如何選樣,又如可擴增,除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在地方甚或全臺經濟活動享有舉足輕重地位等較為概括性的統稱外,諸如貿易商、水主、商辦、買辦、煤礦主、羽毛業者、汽車運輸業者等,即之前方志較為忽略或較少出現的經濟人物類型,也應該是可再探求的對象。為此,本文即以此為脈絡,選擇桃園大溪李炳生與新北蘆洲李炳盛等兩位經濟型人物,就其家族與個人事功稍加介紹,期能得出經濟人物選樣的模式,並就經濟人物的作為與多重角色,看出經濟人物與政治的連動性。

關鍵詞:經濟人物、方志、大溪、李炳生、李炳盛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楊絲羽:林秀俊與清代中葉北臺土地開發

頁:83-120

摘要

清代漢人移民早期來臺主要從事土地拓墾活動,並且在18世紀初先後投入北臺灣的土地開墾,其中新莊和擺接平原,即現今新莊、板橋地區一帶,因鄰近淡水河支流大漢溪、新店溪,為交通要衝,有許多漢人族群至此發展。而林秀俊為清代臺灣早期著名通事與墾首,早年來臺先於中部擔任大甲西社通事與進行土地拓墾,並在其後投入北部地區的開墾,於擺接平原開闢大安圳、永豐圳等水利設施,加速擺接平原水田化與耕地的拓展,對北臺灣的土地開發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本文中,主要透過古文書契探討林秀俊的發跡和其設立林成祖墾號,在臺北盆地的拓墾過程和其建立的水利設施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其與當地原住民族群之間關係和互動,並兼論林秀俊家族與其所設立的墾號至道光年間的發展。

林秀俊早年透過擔任通事,作為官府、番社和漢人之間的中介者,有利於掌握番社土地,同時透過協助地方官府治理地方的過程中,維持其社會地位。而林秀俊在中部所累積的資本,有利於其進一步在臺北盆地的土地事業發展,在土地拓墾的過程中,林秀俊也積極發展水利事業,獲取水租。但也由於林秀俊家族主要從事土地的拓墾,導致其較無法靈活因應社會和經濟變遷。

關鍵詞:林秀俊、擺接平原、林成祖、拓墾、水圳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侯奇偉:臺灣煤礦業的研究:以基隆顏家與瑞芳李家為例

頁:121-160

摘要

臺灣煤田的分布,受到臺灣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煤田分布在苗栗以北的山區,故當時煤礦生產是以北部為發展重鎮,尤以瑞芳地區煤藏量最豐富。基隆顏家與瑞芳李家占地利之便,從事煤礦生產,創造出輝煌的成果,同時也見證了臺灣煤礦業的興衰歷史。

臺灣煤礦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日治與戰後這兩個時期,為臺灣的經濟建設提供重要貢獻。顏家與李家均因從事礦業生產奠定其家族事業基礎,號稱兩大煤礦業鉅子,為北臺灣顯赫家族的代表,其中顏家有炭王金霸的稱號,也是日治時期五大家族之一。

顏家所創立臺陽鑛業公司與李家所創辦的瑞三鑛業公司,二者與臺灣煤礦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隨著煤礦資源的枯竭,生產成本和進口煤與石油能源等因素的影響,臺灣煤礦場接連關閉,最終走入停產的地步。兩個家族因煤礦業的興盛而茁壯成長,同樣的也因煤礦業的沒落,面臨轉型的問題,開始在其他事業延續家族的生命力。

關鍵詞:煤礦、基隆顏家、瑞芳李家、炭王金霸、五大家族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陳東昇:開啟心眼:改宗入教對臺灣商業鉅子李春生的影響

頁:161-198

摘要

李春生是臺灣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不僅經商有成,也被譽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更對北臺灣發展扮演重要角色,顯見其具有超越當代人群的視野與國際觀。而李春生的成功並非理所當然,係與其改宗入教,透過基督教開啟心眼,使他能擴展視野、經商成功,並取得社會地位向上流動的機會。

本文透過爬梳李春生清代期間著作《主津新集》,指出其於改宗入教後,透過深植語文能力及博覽報紙,成功步上開啟心眼的路徑。因此,李春生可以直接閱讀一手資料,掌握世界局勢;勇於接受不同文化,擴展東西方人脈;具創新思維能接受科技新知與文化,樂於推廣教育、提倡革新。最後,是他擁有超越同時代的視野,能突破當代清國人所無法看到的局限,大力倡導拒絕「鴉片、纏足、賭博」等弊習,以及卓越的順應世變能力,讓他能從容面對政權轉換,靈活配合統治政權的施政,保持家族競爭力。而這些論點,正是他接受天道後所得到的啟發,讓他秉持著推廣福音的好處,以及冀望國家能革新圖強的出發點,持續戮力著作,盼望更多人看到天道的光芒。

關鍵詞:清末、長老教會、《主津新集》、《臺灣府城教會報》、臺灣民主國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周志仁:炭王詩人的事業經營之道:以李建興《紹唐詩集》為考察對象

頁:199-286

摘要

李建興活躍於日治中期至1970年代,跨越日治與戰後,縱橫商場一甲子,為北臺灣地區知名的炭礦實業家,自幼接受書房教育,熟讀傳統經典。學成後,於地方坐館授徒。也曾耕讀山林,最後憑藉炭礦白手起家。孝親勗弟,頗負聲名。收入有餘,亦投諸公益,回饋鄉里。曾因「瑞芳五二七思想案」,身陷日本殖民政府黑牢多年。戰後,受邀擔任多項黨公職。卻也婉辭臺北市長等要職,進退得宜,德孚眾望。公餘,喜愛漢詩創作,擔任瀛社第四任社長,弘揚詩教,不遺餘力,受「國際桂冠詩人」榮銜加冕。

李建興一生事蹟除載錄於《平溪鄉志.人物篇》、《瑞芳鎮志.人物篇》等臺北縣地區鄉鎮志,後遷於臺北市南京西路志三居,再加上瑞芳曾隸屬基隆所轄,行誼也披露於《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臺北縣志卷二十六.文藝志》、《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等,為北北基三地,爭相引為鄉賢的少數人物。雖以政治、經濟顯揚北臺灣,卻以賢德、文藝,傳揚後世,足見李建興不凡的一生。

李建興事蹟雖多見於方志,然多流於條列式記錄與書寫,至今仍未有全盤性的梳理與研究。李建興喜愛漢詩創作,擅長以詩記事,將畢生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化為篇章,集結為《紹唐詩集》刊行於世。詩歌是心聲心語的展現,李建興行文力求簡白,文辭不假雕琢,情感真摯流露,詩文沛然而成,可從詩作中了解其為人處事、創業治事、事親勗弟……等行誼與價值觀。詩歌創作必須熱情與想像力,礦業經營倚賴理性與判斷力,兼善者尠,炭王詩人李建興是其中之一。

本文以民國71(1982)臺北李氏後裔編排,民國81年(1992)龍文出版書重印《紹唐詩集》為主要參考資料。亦參照李建興所著《治鑛五十年》、《致敬紀要》等專書,並兼採方志、報章與吟友詩作、日記等側寫資料,結合筆者實地踏查,以多元性視角,呈現炭王詩人李建興波瀾壯闊的人生。

關鍵詞:李建興、炭王、瑞三鑛業、傳統漢詩、桂冠詩人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蕭明治:陳炘:臺灣金融信託事業之先驅

頁:287-314

摘要

陳炘(1893-1947),不僅在日治時期開創臺灣本土金融信託的基礎,在戰後更延續發揮其金融專長,成為臺灣金融信託的先驅,為北臺灣值得一提的經濟人物。

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在日人的一手掌控下,陳炘於1926年創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並出任總經理,是當時唯一的臺灣本土信託公司,以對抗日本當局對臺灣人施加的金融經濟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來臺,陳炘原先熱烈迎接「祖國」,之後卻發現江浙財團作風橫暴,他再度集結臺灣本土資金籌組「大公企業公司」以推動本土金融信託事業。 

陳炘作為臺灣金融信託事業的先驅者,卻也是全力參與民族運動的金融家,起自留學日本乃至戰後,他便無役不與參與各種民族運動,然而他卻因二二八事件而犧牲,他對臺灣的奉獻值得我們來認識與探討。

關鍵詞:陳炘、金融信託、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臺灣信託公司、大公企業公司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徐惠玲:陳合發集團之興起與發展初探

頁:315-358

摘要

興起於日治時期,在大稻埕營業的「陳合發」集團,是當時北臺灣商業界的翹楚,該「陳合發」集團發展至今可見證北臺百多年來經濟史的若干面向,值得探討。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臺灣人士鑑》等史料進行文獻分析,及採訪「陳合發」第四代接棒傳人陳寬裕、陳維宏,獲得該家族提供珍貴資料及照片等第一手史料,以探討該集團從日治到二次大戰後的經營與發展。經本文之探討得知「陳合發」集團係由菜販崛起,經該集團發展關鍵人物陳慶輝、陳希達叔侄二人的理念和作為,使得原係只供應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雜貨店,不斷擴大營業項目成為著名之食品批發業者。二次大戰後,「陳合發」集團從事跨領域之進出口貿易和製造業,其事業仍蒸蒸日上。

關鍵詞:大稻埕、陳合發、陳慶輝、陳希達

 

專輯:「北臺經濟人物」

李昭容:由小頭家到企業家:葉山母與中和紡織的一甲子(1955-2014)

頁:359-404

摘要

葉山母(1917-2014)出生於彰化和美,1936年於彰化市「松嘉商行」擔任學徒,學習商貿技巧,1939年進而與友人成立「福田商店」,為其創業之始。戰前他身為小頭家,深諳經銷與管理,戰後掌握政府輔助紡織業的契機,由商而工蛻變為紡織工業者,1951年與李卿雲合作創立「臺中紡織公司」;1955年又與吳三連、吳火獅聯合標得「臺灣工礦公司」的烏日紗廠,易名為「中和紡織」,其廣大的腹地、便利的交通及良好的政商關係奠定其日後成功的基礎。爾後,吳火獅雖接續董事長,因專心經營新光紡織、王田毛紡,乃將烏日紗廠讓渡葉山母經營。

1960至1970年代,葉山母締造了中和紡織公司的輝煌歲月,他配合政府對紡織業的保護政策及日本人纖技術的挹注,以嚴謹有效率的日式管理風格,讓中和紡織與遠東紡織、臺元紡織、臺南紡織、新光紡織並駕齊驅。1980年代由於國際同業的競爭,加上中和紡織未及時成立研發部門,轉入科技紡織的多角經營,因此關閉成本最高的染整科,1990年一度設廠於泰國,然而最終仍於2000年全面停工。葉山母今日的紡織事業已解體,但烏日紗廠及其轉投資產業已轉換為都市的精華土地,有多處正在進行都更計畫,而最具代表性的協美實業公司及弘千建設公司仍由其家族後代傳承。

關鍵詞:葉山母、中和紡織、烏日紗廠

 

研究專文

卓克華:艋舺「剝皮寮」地名新考釋

頁:405-472

摘要

「剝皮寮」街名多年來存有爭議,是剝「樹皮」還是「獸皮」?街名又由何而來?真的是「以北皮寮街名發音作為音義解釋」?還是另有其他解釋,經米復國、張志源兩人精詳研究,作出若干解釋,並指出艋舺「剝皮寮」的空間角色包括:1.剝皮寮街尾為清代艋舺陸路中軍守備署、2.剝皮寮街是清代艋舺與古亭庄必經要道、3.剝皮寮是艋舺祭祀圈的一部分、4.剝皮寮是清末唐景崧遊行艋舺隊伍行進路線的起點。

本文之考釋除承繼兩人之研究成果外,並因一件乾隆28年(1763)「北皮寮」買賣地契的新發現,而有了重大突破。

(一)「北皮寮」才是此地最初的原始地名,無關「剝皮寮」,既然無關,剝樹皮或剝獸皮之爭議,自可不必理睬,問題自然消失。而「剝皮」又由「北皮」兩字音似誤解而來,艋舺歷史上從來不存在「剝皮寮」此三字地名。

(二)「北皮寮」的地名由來,可能有二:1.與原住民語音有關,採漢字譯音而來。2.此地北臨蓮花池陂,乃名「北陂」,再簡寫成「北皮」另此地為當時進出淡蘭古道及文山地區的進出口,自然是山產土產的集散地及初級加工地,因此多設「工寮」加工製作,才形成「北皮寮」地名。3.以後隨時代變遷,市況衰興,街名在嘉慶初年改為「福皮寮(街)」道光年間再改成「福地寮(街)」,但當地居民仍習慣稱之「北皮寮」音,至日治初期恢復為「北皮寮街」,大正年間改制新名成「八甲町」、「新富町」,至光復初再改今名「廣州街」、「昆明街」、「康定路」。

(三)「北皮寮」為昔年進出古亭庄要道外,且是至少兩條淡蘭古道文山線的進出口站,扮演著「登山補給站」、「林產集散地」、「初級加工寮」的角色外,除此外,因山路險阻,「番匪」埋伏,處處危機,常有性命之憂,遂成「生/死」、「陰/陽」交界之文化象徵符號,形成日後送葬者到此辭別喪家之地頭,其影響直到日治、光復初期。

關鍵詞:艋舺、剝皮寮、淡蘭古道

 

人文采風

何良正:杏林春暖──我所知道的古早名醫:蔡滋浬教授

頁:473-480

 

大事記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民國111年10月至12月

頁:481-506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