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87期民國103(2014)年03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樹心會館
- 頁: 卷首
- 摘要: 日據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寺內園區中的「樹心會館」,是一個結合西式和日式的折衷樣式建築,當年兒玉總督賜匾稱為「樹心佛地」,所以稱為樹心會館。 樹心會館的屋頂是日本傳統的入母屋樣式,而前面門廊,一方面像唐門呈圓弧狀,一方面它的柱子又是西式的樣式,雖然稱為唐門卻不全然是中國唐朝的形式。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臺灣傳統版印民俗文物 臺灣傳統版畫源起於泉州、漳州等地,隨漢人來臺而傳入,一般流通在民間,大多為宗教用途,如天公燈座、七娘媽亭等,在套印後,用竹篾做成骨架,再糊貼版畫。此外,常見的金銀紙錢、法術符令、寺廟靈籤等,都屬其範圍;臺灣傳統版印還應用在遊戲、插圖等方面,如「葫蘆運」遊戲圖,即為早期民間熱門的童玩。 葫蘆運是早期臺灣民間的遊戲圖,在一張圖紙裡,繪有47個象徵吉祥之人物、動物、花草、器皿等圖案,呈螺旋紋狀,由內而外。 學海書院,創建於清道光17年(1837),為清季淡北最高學府,同治3年重修,歷任院長中,有淡水同知曹士桂、舉人陳維英等,日人據臺後標售其地,高姓族人看上這優美古建築,承購改充宗祠。 學海書院係臺北市僅存的書院古蹟,為第三級古蹟,址在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93號。 登瀛書院,清光緒6年(1880)由官民募資而創設,初置於府後街考棚,光緒16年新築於西門內,日人進駐臺北後,曾改為淡水館。光緒末因腐朽而封閉停用,後雖改建為新式洋樓,但於二次大戰末為盟軍炸燬。 光緒21年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志士成立「臺灣民主國」抗衡,為籌經費,曾發行郵票、錢票應急,而有了「臺南官銀票」的印製,留下暫短的金融紀錄。 「臺南官銀票」,分壹大元、伍大元、拾大元等數種。
- 關鍵字: 臺北憶舊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臺北建城130週年紀念(建城篇)」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44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附篇:「臺北建城130周年紀念」(建城篇)補記(尹章義)
- 頁: 45-64
- 摘要:
- 關鍵字: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許慈芸 海港城市的商業興衰與改善方針-以基隆仁愛區委託行為例
- 頁: 65-108
- 摘要: 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撤退,臺灣實施戒嚴,自海外而來的進口品非常稀少,一般人想得到外國商品,只能透過特別管道進口,或到委託行去購買。委託行的興起與兩次戰爭有關,一次是1950年的韓戰,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臺灣,另一次是1970年代的美國打越戰。韓戰期間(1950~1953),美軍經常使用基隆作為停泊和補給軍需的港口,軍隊士兵日常所需和船員航行帶貨的供需交織,創造出舶來品進口的契機。外國商船或遠洋漁船的船員從美國、日本攜帶衣物或日用品,到基隆港時寄賣於委託行,店家將寄賣的物品清潔整理後,轉手賣給駐臺美軍或在地臺灣人。由於,市場上舶來品數量稀少、得來不易。加上,樣式品質又有別於本地商品,故能以高價位售出,形成價格高但利潤大的商業現象。由此,店家也就絡繹不絕地開設。這類商家數量不斷增加,所處位置多集中在港口周邊,且鄰近仁愛區,久而久之乃形成基隆委託行商圈。商圈始盛於1961年,到1971年短短十年店舖已達百餘家。戰爭結束後,外部的刺激繁盛因素雖然消失,但是臺灣本身經濟起飛,內部經濟對舶來品的需求並未消失,甚至更行強烈,委託行的貿易進入另類的繁盛,此現象持續至臺灣開放觀光,國人得以方便出國旅遊後,外國商品的取得管道大開,委託行失去其獨特的優勢商機,乃逐漸沒落。 本研究即以委託行的興衰為核心,時期為1946~1989(民國35年~78年),地區即以基隆市仁愛區的委託行作為研究範圍。仁愛區的地理位置鄰近基隆港,是港市商業最繁盛的地帶,仁愛區的商圈促進了基隆港市的經濟繁盛,也為地方社會帶來多重的互動,在商圈的商業活動中,最具海港貿易特色的即是因舶來品而興起的「委託行」最令人注目,委託行不僅曾經為市民生活增添經濟收入,也使基隆的城市風貌更具海港特色,甚至讓基隆的地方社會與城市經濟聞名全臺。本研究除針對基隆仁愛區委託行的緣起與興衰進行歷史的敘述外,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實態、市場活動商圈的發展、地方貿易的網絡、商人與消費者之間的活動等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探究委託行在基隆港的變化之下,所受到的影響與困境等課題。
- 關鍵字: 基隆委託行、舶來品、基隆港、貿易活動、地方社會
- 研究專文
- 津田勤子 日語世代的戰後適應與挫折─以太平町教會信徒為例
- 頁: 109-142
- 摘要: 本論文以日據時期加入日本基督教會,並以日語進行教會活動的臺灣人為例,觀察他們在戰前、戰後的語言使用及認同情況。這些人由日本牧師為他們受洗,且平日皆閱讀日文的聖經,從這兩點來看,他們可說是極度「日本化」的臺灣人。戰後他們面對國民黨的語言政策,以及社會體系的改變時,該如何應對、適應;又,當無法適應新的社會而感到挫折時,他們有何精神上的支柱﹖結論歸納出他們精神上的支柱有如下三點:第一,上與二郎牧師所教導的神學理論及近代性思想世界。第二,信徒之間的緊密關係。第三,對臺灣的愛。本文從他們日治時期的信仰生活論起,與日本人如何相處,並分析戰後他們如何面對、克服新社會所帶來的困難。
- 關鍵字: 日語世代、日本基督教會、白話字、濟南教會、太平町
- 研究專文
- 王俐茹 彌合歷史的艱難─以作家龍瑛宗、楊雲萍戰後初期(1945-1949)的「中國」歷史敘事為例的探討
- 頁: 143-167
- 摘要: 終戰以後中國政府接收臺灣,臺人起初俱對「光復」抱持憧憬,然而面對陳儀政府批評臺灣同胞受到「奴化教育」毒害,以及後續漢奸檢舉條例等措施,在在逼使臺灣人重新「反省」戰前殖民統治的一切。於此同時臺灣作家必須重新熟悉相隔五十年之久的「祖國」,又因個人歷史際遇、語言能力差異等問題,導致各自取徑「成為中國人」的方式迥異。於是,臺灣人就在被迫學習如何「成為」中國人的情況下,出現了下列的特殊認知狀態:一、往前追溯中國歷史,透過歷史敘事將自我身份重新嵌入戰後的中國認同,以求與中國一體的連帶感;二、強調被殖民者的受難身份,提出臺灣在殖民地統治下飽受苦難又同時與世界接軌的特殊性。相應於上述現象,本文針對兩位日據時期接受良好日文教育的臺灣作家——龍瑛宗、楊雲萍進行觀察,進以說明他們二人在戰前即是出色的日文創作者,戰後亦因語言轉換影響其社會參與程度,同時又不約而同地對中國歷史進行詮釋的兩人,究竟如何透過自身的族群身份,去與國民黨版本的歷史敘事接軌?不過,他們嘗試將個人生命嵌入中國歷史敘事的努力,最終卻在確認自我身份與認同方面徒勞無功。
- 關鍵字: 龍瑛宗、楊雲萍、戰後初期(1945-1949)、歷史敘事
- 研究專文
- 彭玉萍 如何用詩?戰後初期臺灣古典詩壇──以《心聲》為例
- 頁: 169-202
- 摘要: 在臺灣戰後初期的階段,隨著政權的交接移轉與劇烈變動,臺灣與中國同處一個政權統一之下,如何思考臺灣文學與中國文學接合的問題與展開語文新建設工作,確是當時文壇普遍共有的想法。因此戰後初期臺灣文學的心靈與文本作品所展現的張力關係,其視域與彼此的凝聚力,究竟如何重新進行有機化、細緻化的討論,是筆者想嘗試分析議題。在此,本文擬以《心聲》雜誌為例加以說明。這一份在1946年7月於新竹發刊的雜誌,過去學界偏從區域性文學角度討論其重要性,筆者則將它放置於戰後臺灣古典詩壇,去觀察刊物內容如何回應「光復」這個關鍵時間點?如何面對臺灣/祖國,漢文/國文這當中的接合性?如何克服因政權轉移而衍生的文脈斷裂、詩體斷裂之危機?研究發現,透過專欄的版面架構,重新建構、思索一套肆應戰後的詩體,乃至於日本殖民經驗的再現,這些努力都展現出《心聲》雜誌的這一批漢文人,以「詩」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實踐的面向上。
- 關鍵字: 《心聲》雜誌、閩臺、詩體、文體、謝景雲、精神史
- 研究專文
- 阮昌銳 泰雅族的貝珠衣
- 頁: 203-212
- 摘要: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收藏『泰雅族貝珠衣』一件,長84 cm,寬 59 cm,為新北市烏來區屈尺群泰雅族所使用。本件貝珠衣由二幅麻布縫製而成。二幅麻布對折後,形成正反兩面,不加以剪裁。無領,無袖,對襟,無鈕,整件衣服合計約有90000顆左右貝珠相綴其上。本件貝珠衣底部經線上為紅、白、藍三色,緯線也分為紅、白、藍三色,布料為麻布,織法則為夾織、挑織、平織。
- 關鍵字:貝珠衣
- 大事記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2年10月至12月
- 頁: 213-244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