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07期民國108(2019)年03月

臺北直字第207期民國108(2019)年03月

  • 封面
    • 魏伶容撰文/劉伯樂繪圖 北投公園風景
    • 頁: 卷首
    • 摘要: 北投公園是全臺首座溫泉公園,自1913年6月開園以來,超過百年的歲月裡,一直是臺北人的共同記憶。流經公園的北投溪,帶來溫泉鄉獨有的硫磺氣味,溫泉博物館(日治時期公共浴場)、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梅庭、地熱谷等景點坐落於公園內,呈現北投地區深厚的文史底蘊。圖片中為圖書館旁的水池,池中植滿睡蓮,正值盛開時節,與一旁的木造觀景臺相映成趣。
    • 關鍵字: 面
  • 圖片
    • 文獻館 日治臺北大眾生活與通俗文化
    • 頁: 彩色頁
    • 摘要: 圓山公園於明治30 年(1897)開園,為臺灣第一座公園,附近陸續增設動物園、圓山運動場和遊園地;跨過基隆河建有明治橋,可直上坐落於劍潭山的臺灣神社(現圓山大飯店所在位置)。圖為日治時期臺北圓山公園明信片。(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 關鍵字: 臺北憶舊,日治臺北大眾生活與通俗文化
  • 主編的話
    • 黃美娥 主編的話
    • 頁: 1-2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府城臺北文廟
    • 頁: 3-4
    • 摘要:  
    • 關鍵字: 府城臺北文廟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臺北通俗流行文化—漫畫」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5-52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臺北通俗流行文化—漫畫」口述歷史座談會補述:劉興欽先生訪談紀錄
    • 頁: 53-68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論日治時期臺北三大公園之殖民空間與大眾社會生活的關係
    • 頁: 69-122
    • 摘要: 「Park」原意是圍起來狩獵動物的用地,英國皇室、貴族陸續開放供民眾使用。近代都市公園起源於工業革命後,都市因人口激增導致環境惡化,現代國家基於公共衛生、人民身心健康福祉、改善居住環境而設置都市公園。「公園」是提供日常的、政治的、啟蒙運動的多樣化之公共場域,更具近代都市文化的特色。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深受西方影響,在臺殖民時期將歐美近代都市公園制度引進臺灣,1897 年落成的圓山公園,是臺灣史上首次出現「公園」一詞與公共休閒空間的重要里程碑。之後,日本政府在政治、文化的優勢下以市區改正之名,進行帝國主義權力在空間上的再生產實踐之實,1908 年開園的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即是臺北第一座都市計畫下的公園。1913 年與「公共浴場」同時啟用的北投公園則是全臺首座溫泉公園,也是臺北人四季的遊樂地與避暑勝地。本文以目前位於臺北市的圓山公園、臺北新公園、北投公園作為研究範圍,說明這三座公園在都市中之空間意義與政治文化意涵。在歷史與社會脈絡下,論述並分析公園被賦予的空間意義與當時社會之結構關聯性,進而探究殖民政府如何透過權力支配公園的公共空間,與文化霸權、意識型態如何在市民毫無知覺下滲入庶民的日常生活中。
    • 關鍵字: 都市公園,圓山公園,臺北新公園,北投公園,殖民空間
  • 研究專文
    • 劉亦修 上流行的口音:日本蓄音器商會流行歌唱片中的臺灣話
    • 頁: 123-166
    • 摘要: 日本蓄音器商會為日治時期臺灣最具規模的唱片公司。1930年代,日本蓄音器商會開始製作78 轉流行歌唱片,旗下唱片商標包括古倫美亞、黑利家與紅利家,為當時大量灌錄與發行流行歌的第一家公司。因著錄音科技的進步與唱片媒體的出現,這批做為新興樂種的「流行歌」步向大眾化的文藝發展,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流行文化的重要娛樂產物。製作流行歌除了需要錄音技術與音樂基礎外,唱片公司亦強調迎合臺灣人民的喜好,當中最具影響之一便是臺灣話的使用。唱片中的語言不單是指歌詞內容,其實際的語音口音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對象,惟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未見有系統性的發展。因此,本文根據目前在臺灣可找到能夠公開聽取的78轉流行歌唱片聲音資料,針對其中的日治時期臺灣話作語音特質探討,分析屬閩南語中的泉州口音、漳州口音與廈門口音,及為其混雜的語音現象做解釋。本文提出語言使用的策略,包括演唱者自身母語影響、歌詞規範、社會普遍語言變化等,在流行歌及推動流行文化的重要性,並揭示唱片媒介、聲音與大眾文化的密切關係。
    • 關鍵字: 日本蓄音器商會,古倫美亞,流行歌,臺灣話,流行文化
  • 研究專文
    • 王品涵 日治時期漢文小說中的臺閩關係:以謝雪漁〈櫻花夢〉為觀察對象
    • 頁: 167-192
    •  摘要: <櫻花夢>乃傳統文人謝雪漁(1871-1953)在《臺灣日日新報》上連載的小說,描述主人公們在清末民初時因應變局,欲以「日華親善」做為救亡圖存之良方的系列活動,最終卻以眾人飛升入外太空總結全局。這是一篇揉合了歷史演義、神仙求道與科學幻想的通俗小說,過往針對〈櫻花夢〉的研究,多在「日華親善」的面向上展開討論,指出謝雪漁以「日臺親善」是「日華親善」的基礎,從側面提出抵抗。本論則在此基礎上,指出透過對目標地點的置換,謝氏不僅藉機展現了「日華親善」需奠基於「日臺親善」上的概念,更指出了「臺閩親善」的重要性。本文認為謝雪漁在看似宣揚殖民政府國策的同時,卻植入與國策並不全然相同的思考方式,提出了屬於其自身的理想國架構,亦即奠基於臺灣做為日式現代化先行者的「臺閩親善」。謝氏並指出若兩者同舟共濟,或有超脫殖民者規劃路線之可能,展現了謝氏做為臺人知識分子,對臺灣在鄰近地緣政治中可扮演角色的期許。
    • 關鍵字: 通俗小說,謝雪漁,臺閩關係,日華親善,櫻花夢
  • 研究專文
    • 洪健榮 晚清北臺文士吳子光對於風水文化的體認
    • 頁: 193-246
    • 摘要: 本文探討19 世紀後期苗栗客家文士吳子光(1819-1883)對於風水文化的體認,首先,從地方文獻和個人著述中爬梳明清時期粵東吳氏家族的風水觀及其實踐,以呈顯吳氏來臺前後與「風水」文化的歷史淵源;其次,透過相關的文本紀錄,分析吳子光對於閩臺兩地堪輿形局之說的見解,呈現其如何運用風水元素作為觀看山川形勢與地方秩序的視界;最後,從傳統漢文化社會與儒學思想中強調積德求福、善惡果報的角度,來解讀吳子光看待天理與地理之間關係的態度。通觀吳子光的一生,從粵東嘉應州域到臺灣北部各地,始終與風水文化有所連結。吳子光擁有風水堪輿的家學淵源,乃父吳纘謨即深習這類術數法則,家中也收藏不少堪輿類書。吳子光來臺定居之後,臺地山川成為他得以發揮堪輿思維的空間場域,平日交遊的人際網絡亦不乏習究風水學理的地方士紳,彼此之間濡染於尋龍察脈的文化氛圍中,共同交集出一種環繞於風水元素的點滴話題。另一方面,吳子光看待風水術數的理論和運用有其理性的立場,表現於針對陽宅地理福佑、陰宅風水庇蔭等功利意識的排拒,並歸本於儒學價值觀與天理果報論,警醒世人理應擺脫傳統術數趨避法則的迷思,而他本人亦致力成為這類主張「知行合一」的實踐者。
    • 關鍵字: 風水,堪輿,客家,士紳,文化史
  • 研究專文
    • 顏清梅 論《續修臺北市志‧社會志》的纂修與特色
    • 頁: 247-278
    • 摘要: 國有史,地方有志。民國43年(1954),戰後臺灣第一部縣(市)志書出版,各地方政府相繼進行首次志書的纂修。民國50 年代以後,已有縣(市)展開第二次志書的纂修工程,迄今縣(市)志書或重修、或新修、或續修,成果斐然。臺北市志書有《臺北市志稿》、《臺北市志》,民國80年(1991)重修《臺北市志》,其斷代上起史前,下迄民國70年(1981)底。《續修臺北市志》接續前志,記錄近30 年臺北市的發展,以發揮方志存史、資治、教化的功能。臺北市歷次志書的纂修,皆以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為原則,將志書內容按性質分為數志,志下再依其同質性,分章、節、項、目等,以集體編纂的模式進行。分層的體例,是戰後臺灣志書纂修的一大趨勢。志書分門別類,以志統篇,只要篇目歸屬得宜,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志書的完整性便能達成。惟戰後臺灣縣(市)方志的纂修發展過程中,體例篇目仍存在不少分歧,尤其是「社會志」,其篇目歸屬之差異,最為顯著。本文以《續修臺北市志‧社會志》為例,探討戰後縣(市)志書「社會志」體例、篇目與內容纂修的情形與變化,並藉由《續修臺北市志‧社會志》纂修內容之分析,對縣(市)「社會志」的纂修在體例篇目的制訂與內容記載提供一點建議。
    •  關鍵字: 方志,縣(市)志,《續修臺北市志》,「社會志」,體例綱目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 新北市樹林十三公墓園與西盛大墓公的關係探討
    • 頁: 279-296
    • 摘要:  
    • 關鍵字: 人文采風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
    • 頁: 297-342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