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64期民國97(2008)年06月

臺北直字第164期民國97(2008)年06月 

  • 封面
    • 俞怡萍撰文/唐壽南繪圖、美術設計 臺北植物園
    • 頁: 卷首
    • 摘要: 滿池的夏荷、蜿蜒的花架,是許多臺北人難忘的景致,這裡曾有過多少展書讀的午後及無數相伴的身影,時光流轉,當少年人也開始透亮著白髮時,不變的卻是那生生不息、年年重新綻放的一池子盛夏。讓我們回頭看看它的過往,你將發現不一樣的臺北植物園。 百年以前臺北開始向一個近代化的都市邁進,為了培育城市中植栽所需的苗木,日本政府購買當時頗為荒僻的城南地,設置「臺北苗圃」,並逐步發展為隸屬總督府殖產局的林業試驗場,1921年明確以研究為重心,改隸稱「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苗圃地則稱為臺北植物園;戰後名稱易為林業試驗所,仍維持長期以來臺灣林業資源研究的重要角色,也造就了滿園的綠意及動人的鳥語。 植物園內除了上千種的植物,點綴其間的少數建築亦豐富了園中景致,最引人矚目的是隱身林間的一棟傳統合院,它曾是清末地位僅次於巡撫衙門、掌理行政及主管財政的布政使司官衙;1889年原創建於臺北城西門內(今中山堂處),因日治初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曾下榻於此,新建總督府完工前與陸軍幕僚辦公處所亦暫設其內,所以日人基於這些特殊意義,將它局部保留並拆遷至植物園,為歷史留下一些見證,如今列為二級古蹟。 回望荷花池,與襯背的古典宮殿式建築構成之美景,大約是老臺北人泛黃相片中必有的一張,歇山重簷的歷史博物館與天壇式圓頂的科學館(舊址),都是戰後民國40年代受中國建築影響的來臺新興建築師所設計,傳達著那個時代的建築思維。綜觀植物園內有歷史的交疊、生息的變化,散步於園中可遊、可賞,人心一下子也舒活了起來。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曾璽 鐘鼎文集句/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曾璽,前清名臣曾文正公國藩之孫,秉家學之淵源,出身軍事院校教育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中國聖理學院文學暨書法博士。各體皆善,自成一家,列世界書法名家名人錄,曾邀選全世界華人百龍墨之一,又曾先後於國內外接受各國家級畫廊之邀請,獲獎無數。目前為中國澹寧書法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書學會顧問、臺北縣書法學會顧問暨大專院校書法教授等。 此鐘鼎文大篆書軸,曾氏以起筆回鋒、運筆提按的筆法行之,製造出類似鑄雕於青銅器上之字體,無固定方圓之字形,而左右行問顧盼巧妙搭配,與帖學之注重行氣相對比,此軸給人赫然的塊面處理驚喜效果。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呂壁松 三顧茅廬/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呂璧松,清同治十二年生,泉州人,曾祖世來台後,居於台南。自少即好生花,稍長有畫癖,研究南宗畫法,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研究。一九一九年十月,作品入選京都洛陽美術展覽會,並被收錄於全國名家錄之中。一九二O年十一月,獲帝國繪畫協會熊本美術展覽會壹等賞金牌。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受富山市美術展覽會二等賞。一九二八年善化美術展覽會壹等賞。門人有許春山、鄭清奇等人。 「三顧茅廬」是一則流傳已久的歷史故事,畫家選擇以極具古風的巨然風格表現,可謂是題材與風格相互契合的佳例。巨然式的礬頭與植物渾圓的造型相互呼應,而茅廬的描繪亦不含糊,畫家以四個茅草屋頂高低的組合,說明畫中主角的居住空問,而主角的家居活動也清晰可見。另外,來訪者在橋上的交談及互動,也可看出其此次拜訪的慎重態度。總之,這是一幅用心布局的人物佳作。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王席聘 墨寶中堂/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王席聘(一八六七~一九二九),名玩,號管癡,鹿港茂才,少好繪畫書法,喜模古人畫冊,曾師少雨,畫工蘭石,莊素娥教授以為深受板橋影響,與謝琯樵甚有淵源,書學米芾,隸亦圓勁。經營「筆耕齋」,所作皆儒雅逸緻。林益源古厝仍有其書木屏風可見其書跡。其子王重五承其業。本作字大如斗,「興酣落筆穩五嶽」,用筆沈穩、線條渾厚,在轉折飛白處仍在平順飛揚中見力勁,小字取勢略見飄逸,有相得益彰之趣。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蘇元 墨梅/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蘇元(生卒年不詳),字笑三,號夢鹿山樵,別署笑道人,福建海澄人,因先世軍功襲「雲騎尉」,隸署廈門水師各營廳府,故世居廈門。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優貢生,曾官澹川縣教諭,以不慣宦途,未三月而去。後東渡來台,任淡水教諭,割台時返閩。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再度東遊,築室彰化八卦山陰,作畫自娛,擅花卉、翎毛。初學詔安派謝琯樵,後追李鱔、黃慎,畫梅曾受彭楚漢門下,尤精畫梅、松、魚藻、蘆雁等,畫魚尤得李鱔筆意。詩亦工麗。 此墨梅作於一九二O年,畫中僅繪梅樹一株,卻生意盎然。下方以濃墨濕筆所繪之老幹,傾前折曲,左右新枝筆直而上,細嫩枝椏斜出其側,特別是右出新枝向上伸展至畫緣,預告著畫外的高度。其間粗潤的老幹與細勁的新椏,一老一少、一傾一挺,梅樹強韌的生命力由此得見。其花以墨筆圈花點蕊,再以淡墨敷染柔瓣,或勾或填,筆筆用心之至,不論是含苞羞澀或展顏吐蕊,寒梅的風姿綽約、淡雅秀逸,盡收眼底。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宋健行記錄 《臺灣日日新報》110 週年紀念座談會紀錄
    • 頁: 1-28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吳蕙芳 附錄1:《臺灣日日新報》的地方節慶史料—以基隆中元祭為例
    • 頁: 29-41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黃文德 附錄2: 臺灣學界博碩士論文徵引《臺灣日日新報》、《漢文 臺灣日日新報》的幾個現象
    • 頁: 42-48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吳明勇 近代臺灣林學實驗起源地臺北「苗圃」之建立與經營
    • 頁: 49-107
    • 摘要: 1895 年12 月,日人選定在臺北小南門外官有地籌設「苗圃」,翌(1896)年1 月6 日,臺灣總督府以本島森林樹木不明,為知悉臺灣樹木性狀以配合本島造林之需要,認為林種考究與改良為當務之急,乃以「開設樹木試驗苗圃」的名義,在臺北小南門外官有地鄰旁陸軍衛戍病院屬地正式開設約十坪的圃區,是為臺灣近代林學實驗的起源。 臺北「苗圃」設立之初即具有實驗和培植的功能,經過15年的發展和經營,其在1900 年代所累積之實驗基礎,終於得以在1911 年改制為名符其實的林業試驗場,林業試驗場的成立象徵了作為近代臺灣林學實驗起源地的臺北「苗圃」其階段性功能的結束。 另一方面,「苗圃」區內長期所培育的各類植物及其實驗成果,更具備傳遞植物知識和社會教育之功能,其母樹園在1921年更名為「臺北植物園」,轉變成臺灣近代第一座植物園,更是確立了臺北「苗圃」作為森林植物教育功能的角色,此年林業試驗場改制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臺灣的林學實驗研究事業更加深化與成熟,而林學實驗起源地的臺北「苗圃」則更加純粹的轉化為林學社會教育的功能,擔負著近代文明植樹觀念和愛林思想傳播者的角色。
    • 關鍵字: 林業史、苗圃、田代安定、林學、林業、植物園
  • 研究專文
    • 王學新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籍民與南進史料之介紹
    • 頁: 109-150
    •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內有關臺灣籍民與南進之史料,但筆者認為以往前人探討南進政策有兩大盲點:第一,較侷限於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第二,對大陸政策之馬前卒--「黑幫籍民」缺乏有系統的研究。 筆者認為,依照當時日本在華南的作為,可以將日本的南進政策分成三部分,第一即對岸的文化策略,第二為浪人謀略,第三為鴉片謀略。即在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外務省、軍部合力執行對中國華南方面之南進政策時,所實施的三大重點策略。該三策略可分為「表策」與「裡策」,前者即籍民教育、博愛醫院、報紙三大事業,即總 督府的對岸政策,後者為浪人謀略、鴉片謀略。前者以執行南進政策之表面目的「日支親善」為主,後者以執行南進政策之裡面目的「扶植潛在勢力」為主,且三者皆與籍民有密切關係。故筆者即以上述假說為基本架構,較偏重介紹公文類纂於此三方面之史料,以企圖補充前人研究之不足。
    • 關鍵字: 史料介紹、籍民、總督府公文類纂、對岸政策、南進政策、大陸政策
  • 研究專文
    • 蔡素貞 鼠疫與臺灣中西醫學的消長
    • 頁: 151-186
    • 摘要: 殖民醫學史家Arnold 曾以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英國在殖民地印度施行的鼠疫防治,說明鼠疫流行在公共衛生上的意義,並藉以立論:西方現代醫學在印度超越殖民醫學的時機,是因為疫病大流行,讓印度人能協力與參與防疫工作,使殖民醫學強制與外來色彩得以稀釋。而臺灣在日據時代,現代醫學及公共衛生得以長驅直入,鼠疫的流行與防治,也佔有舉足輕重之位置。一場「人鼠大戰」,不但經歷了無數次大規模的社會動員,總督府更以國家及警察力量,強行將西方醫療與衛生制度,施行於其統治地臺灣。但為減少其中臺人的抗拒,總督府也採取部分順應民間習俗的作法,權宜運用傳統漢醫與地方士紳,在當時,漢人用漢醫,日人用西醫,由於黃玉階、黃守乾等幾位漢醫跟日本人合作無間,才有很好的成效。 日人後來設立專門訓練西醫的學校,並沒有設立訓練漢醫的學校,才會造成後來西醫大幅成長,任由漢醫淪為散兵游勇的局面。另為有效推展近代醫學,1896 年總督府便訂定「臺灣醫業規則」,凡業漢醫者應先申請登記。此舉也造成漢醫的萎縮,西醫師的人數則與日遽增。從21 世紀初年的視野來看19 世紀末年西醫傳入臺灣的過程,可看到當時在臺灣所流行的鼠疫是造成西醫順利發展的重要契機之一。本文以當時日本官方留下來的紀錄,配合當時報上刊登的新聞,來看那個時代在臺灣的漢人與日本人如何各自運用其慣用方法應付這場可怕的瘟疫,並造成中西醫勢力的消長。
    • 關鍵字: 醫療史、鼠疫、黑死病、公共衛生、黃玉階、漢醫
  • 研究專文
    • 廖忠俊 臺北縣二十九鄉鎮市行政區舊地名考釋(上)
    • 頁: 187-214
    • 摘要: 清康熙22 年,施琅平定臺灣。翌年設臺灣府,轄有臺灣、諸羅、鳳山三縣。 康熙60 年,朱一貴事變後,清廷於雍正元年,割劃諸羅分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其時至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所指的「臺北」,仍是指「臺灣縣」以北廣大地區,而不是指今日的臺北縣市地區。 同治13 年,日本出兵臺灣,沈葆楨奉命來臺籌辦海防並處理善後事宜。光緒元年,沈葆楨呈上<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規劃設立臺北府及淡水縣、新竹縣和宜蘭縣,另將雞籠改稱基隆。 沈氏新設之「臺北府」涵蓋了今日臺北市縣、桃竹苗和宜蘭基隆等北臺縣市。 至日治大正9 年,全臺改置五州三廳(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州及臺東、花蓮港、澎湖廳),此時之臺北州轄有今日臺北市縣、基隆市及宜蘭縣。 戰後初期,全臺設立八縣九市(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臺東、花蓮、澎湖等八縣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九省轄市),於此,基隆劃離「臺北」;民國39 年8 月16 日,全臺劃分為十六縣五市;至此,宜蘭也脫離了「臺北」。從此,「臺北」成為「臺北市」和「臺北縣」的專有集合名詞。而臺北縣目前有板橋市等二十九個鄉鎮市,本文乃就此二十九個鄉鎮市行政區舊地名加以考釋圖說,並於文末作其地名沿革一覽表,以讓讀者明瞭易記。
    • 關鍵字: 地名沿革、臺北縣、鄉鎮市、舊地名、大正9年、地名沿革
  • 研究專文
    • 謝佳珍 淡水杜家的興起與發展
    • 頁: 215-239
    • 摘要: 家族史可說是具體而微的臺灣史,透過家族史的研究,可以瞭解臺灣某一區域的變遷與發展,亦可顯示此一地區的開發過程、人地關係;以社會變遷而言,日治時期的臺灣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產生了相當大的變遷,在這股變遷力量的推動下,對於臺灣原有的家族組織自然也有所衝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造成新興家族勢力的出現,如淡水杜家即為一例。 再者,以地區開發而言,淡水一地在臺灣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平埔族到漢人移墾、由戎克船到外國輪船,不僅歷史悠久且史料豐富,因此,淡水一地亦累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可惜這些研究似乎較少觸及家族史的部分,故而使得人(家族)、地(淡水)之間的連結研究較為缺乏。 本文試圖就杜家興起的過程、對淡水的影響及其與淡水以前傳統家族的異同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論述,希冀能對淡水杜家的發展、家族與地區的關聯以及臺灣家族發展的演變提供一些思考面向。
    • 關鍵字: 家族史、淡水、杜麗水、杜家齊、杜聰明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7 年1 月至3 月大事記
    • 頁: 241-398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