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14期民國109(2020)年12月

臺北文獻直字第214期,民國109(2020)12臺北文獻214期封面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殷海光故居
    • 頁:卷首
    • 摘要:「殷海光故居」位於臺北市溫州街,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教授宿舍。1956年,臺灣自由主義啟蒙者、時任臺大哲學系教授的殷海光先生住進宿舍,直至1969年逝世為止。故居為日式木造一層建築,殷先生親手建造戶外庭院水池、水溝、假山,更常與學生在庭院暢抒己見。殷先生曾留下名言:「像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餓死已算萬幸。」烘托出在當年時空環境中,堅持不屈的自由主義風骨。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州相關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文獻館典藏人物繪畫
    • 關鍵詞:文獻館典藏文物、館藏人物繪畫
  • 主編的話
    • 黃秀政
    • 頁:1-3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近代變局下的北臺人物」學者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5-51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楊護源:陳儀與臺灣軍事接收
    • 頁:53-79
    • 摘要:陳儀於1945年10 月來臺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臺灣及澎湖島嶼受降主官,即負臺灣受降與行政、軍事接收之要務,其辦公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生活處所均位於臺北,最後魂歸處也在新北,故應可將陳儀視為戰後初期的北臺人物。本文之論述主旨在於探討陳儀在臺灣的軍事接收過程中的作為,深化臺灣軍事接收的課題研究。陳儀負責臺灣的軍事物資接收,原擬的特色接收是統一接收。但在前進指揮所沒有到達臺灣之前,空軍已經來臺灣進行接收。戰後陳儀號稱在4 個月內完成臺灣的軍事接收,但事實上陳儀所認為完成的軍事接收,僅能視為日軍集中解除武裝、國軍武裝接收完成、軍品初步轉移;後續日軍的遣送、軍品的集中處理與在臺軍隊的復員整軍均未完成,但陳儀所完成的軍事接收,作為臺灣行政接收的基礎已足矣。
    • 關鍵詞:陳儀、臺灣、軍事接收委員會、統一接收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李昭容:醫界的光與熱:二二八受難者施江南
    • 頁:81-129
    • 摘要:施江南為日治時期京都帝國大學的醫學博士,他在獲得醫學博士後任教於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辭職後於臺北市建成町開設四方醫院,精通內科及家庭醫學,致力推廣大眾衛生教育,曾被遴選為臺北州會議員及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參事。戰後,擔任臺灣省科學振興會常務理事及主席,並參與省外臺胞送還促進會,為救援海外臺籍日本兵,多次向陳儀陳情,其作為展現醫界菁英對社會的自我期許,卻不幸於1947 年3 月11 日被捕並失蹤。基於過去未有施江南相關傳記出版之遺憾,本文從為施江南作傳之目的出發,透過史料梳理、後人訪談等方式全面探究其家世背景、生平作為、求學歷程、罹難經過,並且分析其受難原因,重建施江南的生命史,凸顯其作為醫者的社會關懷與實踐,呼應今日強調轉型正義與還原歷史真相的時代價值。
    • 關鍵詞:施江南、醫界菁英、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生命史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蕭明治:逆境重生: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陳新吉的生命經歷
    • 頁:131-162
    • 摘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陳新吉,出生於1941年3月20日,於2019年5月17日逝世。他在1963 年當兵時,因前一年春節參加友人聚餐,詎料事後卻被調查局扣上「意圖叛亂」罪名而拘捕入獄,最後被判5 年有期徒刑,監禁軍法處青島東路、景美看守所等地。出獄後,求職工作卻因背負著政治犯的印記,四處碰壁而流浪街頭,絕望之下甚至有輕生念頭,但轉念後憑著曾在獄中學習植栽景觀技能,以及許多貴人相助得以穩定生活,進而組織家庭重啟新的人生。陳新吉在退休後,鼓起勇氣回到當年被關押的傷心地,並且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導覽志工多年,講述親身經歷讓更多人了解過去那段白色恐怖。陳新吉沒有顯著的學經歷背景以及社會名氣,但深入了解他的生命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他正代表著那些在戒嚴時期遭受冤屈的政治受難者前輩們,如何忍受牢獄之苦,出獄後何以突破困境,重新找尋自我人生,進而服務奉獻並傳承人權理念的身影。
    • 關鍵詞:戒嚴時期、白色恐怖、陳新吉、政治犯、人權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侯奇偉、郭佳玲:李建和研究:以煤礦業與臺灣省議會問政為中心
    • 頁:163-234
    • 摘要:臺灣具有價值的含煤地層屬於第三紀中新世地層,本地層共有三個含煤層,最低層的「下部含煤層」(即「木山層」),因地質年代較久,其固碳率、發熱量高,且黏結性亦較強,煤質最為優良,可供煉焦之用。臺灣主要煤田具有經濟價值者集中在北部,其中基隆、臺北煤區範圍廣大、煤層連續,成為臺灣煤礦業重心。在煤礦業興起時期,臺北市往東方偏北的山區,如四腳亭、猴硐、石底、武丹坑及雙溪等煤田地帶,先後因煤礦開採招引人口入住,形成了規模不一的山區煤礦聚落。戰後臺灣的礦業,早期對中華民國的經濟建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50 年代在能源方面的提供率高占五分之四,雖然在目前能源方面的角色,已有其他的替代品,但在整體經濟建設方面,仍占有重要分量。在臺灣煤礦業經營上,坊間常以位於基隆的顏雲年家族與瑞芳的李建興家族來顯現出他們的影響力。本文所探討的李建和,即是瑞芳李家的重要成員,曾於民國42 年(1953)向臺灣工礦公司承購瑞和坑的礦權,創立「瑞和鑛業股份有限公司」(通稱「瑞和實業社」),其後經營有「建基煤礦」、「海山煤礦」、「合成煤礦」、「三芝煤礦」、「窗嶺煤礦」等礦場,並出任「萬山礦業公司」董事長。由於李建和在發展煤礦業外,亦選擇從政,曾當選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到第三屆議員、臺灣省議會第一屆到第四屆議員,於民國60 年(1971)在省議員任期內逝世。其近20 年的省議員生涯,致力扮演好民意代表角色,特別是對臺北與基隆等地各項礦業與交通發展的貢獻,可以說居功厥偉,奠定瑞芳李家在臺灣政壇上的影響力。
    • 關鍵詞:李建和、瑞和鑛業、臺灣省臨時省議員、臺灣省議員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謝翰哲:醫者仁心:李騰嶽「上醫醫國」的詩歌特色
    • 頁:235-257
    • 摘要:李騰嶽自幼在私塾接受了漢學的教育,不僅學習詩歌創作唱和的能力,更有中國文人的風骨,李騰嶽自許醫者身分以異於文人的方式去實踐經世之用,透過醫學的研究去改善公共衛生,為當時的臺灣衛生環境帶來了改善,這段醫者時期的李騰嶽仍然不間斷的創作詩歌,內容透露出身為醫者對於群眾的關懷與悲憫,行醫成為其經世的具體作為,然而李騰嶽在詩歌卻透露著更遠大的抱負,那便是「上醫醫國」,面對日本這一殖民政權,縱使生長在日本統治環境下,李騰嶽卻沒有因此心向日本,反而深化自身對中國國族的認同,詩中充滿許多中國意識的國族意象,例如:國父、抗日、鄭成功等等,李騰嶽的「國族認同」與「醫者身分」兩相影響下而相互逐步茁壯,其〈上醫醫國〉一詩便是李騰嶽將兩思想具現的詩作,隱含了作為醫者內心的最高目標是對於國家的奉獻與關懷。
    • 關鍵詞:李騰嶽、日治、醫生、臺灣、漢詩
  • 專輯:「近代北臺人物」
    • 徐惠玲:醫生作家王昶雄的生平及其文學創作
    • 頁:259-294
    • 摘要:日本統治時代末期的作家王昶雄(1915-2000),生於臺灣淡水,是一位牙醫兼作家。本文在於簡介王昶雄生平及淺探其文學表現。王昶雄生長於不同的政權統治,其文學作品橫跨臺灣日治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戒嚴與解嚴,甚至在處於驚恐歲月而噤聲難語的環境中,但他仍然努力以日文、臺文、華文從事文學創作,傳唱他對文學的熱愛。王昶雄所填寫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歌詞,傳唱海內外。他去世後,獲頒臺灣文學家牛津獎等。《淡水鎮志》、《續修臺北縣志》及《續修臺北市志》等方志,先後都將王昶雄入志。王昶雄成為近代北臺灣文學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關鍵詞:醫生作家、王昶雄、淡水鎮志、續修臺北縣志、續修臺北市志
  • 人文采風
    • 卞鳳奎:洪騰雲對臺北的貢獻
    • 頁:295-310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9年07月至09月
    • 頁:311-369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