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83期民國102(2013)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83期民國102(2013)年03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北投公園飄書香
    • 頁: 卷首
    • 摘要: 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內,映照著書香飄逸的北投圖書館,讓閱讀成了無限的享受。 全銜為「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這座令市民讚歎的綠建築,坐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毗鄰, 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時下已成了臺北的名勝,遊北投一定參訪的景點。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老明信片集錦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鐵道旅館~曾坐落在今臺北火車站前的「新光三越摩天大樓」,美景換妝。二次大戰時被盟軍轟炸摧毀。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日治時期官方建築中,圖書館頗見宏偉,是知識蘊藏的重鎮。二次大戰時被盟軍轟炸摧毀。 臺灣鳥瞰圖~日本早期畫家吉田初三郎作品。由右至左橫觀北中南,山川壯麗。 臺北橢圓公園~位今西門町,中華路和成都路交會一帶。 臺北圓山公園~依傍基隆河畔,曾以臺北第一座公園聞名。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處於東門外,是培養臺灣醫師的搖籃。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曾經是研究重鎮,位今教育部所在。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現今的「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大屯山下風景宜人,湯泉留客。 臺灣名勝北投溫泉~溫泉是北投的代名詞,北投因溫泉而聞名世界。 北投公園~早年的北投公園噴水池,是公園的焦點,優雅美觀。
    • 關鍵字: 臺北憶舊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北投公園百年紀念」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35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清代芝蘭二堡北投庄之拓墾
    • 頁: 37-112
    • 摘要: 清代隸屬芝蘭二堡的北投庄是臺北市12個行政區中開發最早之區,其區域範圍歷經清、日治至戰後並無多大改變。北投庄內有14處史前遺址,代表史前時期即有人類在此生活。原居住在北投的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有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但歷經社會變遷後,已完全融入漢人社會體系中。 《淡水廳志》載:「淡水開墾,自奇里岸始」,唭哩岸之拓墾始於1709年之「附康熙四十八年仝立合約」。1713年賴科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庄,由是可知北投大規模的開墾是在康熙後期。康熙末年,關渡因水運暢通位居樞紐地位,是繁榮的港口聚落。1744年嗄嘮別已有業戶林永躍等人,向北投社熟番承租土地耕作。乾隆初期,也有漳州人至石牌庄開墾,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 康熙、乾隆年間,「南陳侯亭派」之子孫陸續由泉州同安渡海來臺,之後陳氏族人在北投戮力開墾有成。乾隆中期,漢人逐漸進入陽明山區拓墾,頂北投庄之十八份、頂湖、紗帽山等聚落,是漢人較早開發的地區。而由地契得知竹仔湖庄拓墾於咸豐年間,是北投區漢人最晚開墾的地帶。本文除探討清代北投庄各地區漢人拓墾之情形,並論述各區興起更迭之因素。 今,業已都市化的北投仍留下許多清代、日治時期之古蹟與歷史建築,但令人驚豔的是,唭哩岸還保留一處相當完整的聚落,此聚落曾是唭哩岸石打石業之重要產地,今聚落內留有打石場遺址,見證昔日的打石歲月。更難得的是,聚落內保存尚完整的唭哩岸石造屋在臺灣已屬罕見,實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 關鍵字: 研究專文、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北投、唭哩岸、嗄嘮別、石牌、頂北投、竹仔湖
  • 研究專文
    • 余永湧 臺北 市萬華區艋舺龍山寺誦經團例行早晚課與誦經禮懺實錄
    • 頁: 113-155
    • 摘要: 本文,是以「臺北艋舺龍山寺誦經團」(內文簡稱:艋舺「龍山寺誦經團」)為題,依序探討:臺灣地區「誦經團」之起源與型態種類,該寺平常每天上午6點左右做「早課」與下午4點左右做「晚課」等例行課誦,誦經禮懺,與「法器」之意義。又該團除了例行做早、晚課誦外,會依據當時情境在大殿誦經禮懺。該團早期是以「龍華派」為主,大約在這70年代改為「佛門派」之課誦,又有別於一般佛門派之制度,是以「佛教叢林」制度,來操作儀軌。該寺誦經團是建立在「在家修行」之典範,參與信眾乃是淵源於追求「祈安植福」之神聖目的。在早課,主要是課誦「大悲咒」與「十小咒」,依據經藏所敘述這些咒語具有消災解厄之功效。晚課區分為農曆「單日」主要是課誦「佛說阿彌陀經」,為自己今後所祈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作的功課;與農曆「雙日」主要是課誦「禮佛大懺悔文」,這是禮拜「八十八佛」與課誦「懺悔文」,此儀軌是奉請「娑婆世界」過去「五十三佛」與現在「三十五佛」慈悲做主,信眾申述昔日所做之過錯,悔改向善之願望,祈求懺悔消除往昔所造諸惡業,並祈安植福、消災解厄。筆者希望藉由本紀錄,能夠讓信眾更了解誦經團的發展,該寺誦經團做早晚課與諷誦各經懺及所使用的法器之實質意義。
    • 關鍵字: 研究專文、臺北艋舺龍山寺誦經團、早晚課、誦經禮懺、佛門派、龍華派
  • 研究專文
    • 宋光宇、王啟明 寺廟 經營與社會變遷─以臺北市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為例
    • 頁: 157-177
    • 摘要: 臺北市內湖區的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地處偏僻,由於在乾隆52年(1787)的林爽文事件中,北部地區亂民逃入白石湖地區,占據廟址,因開漳聖王顯靈,滾落石頭,得以平定亂事。亂事平定後,地方上的黃、郭、林、簡、鄭五姓居民,感念聖王平息匪亂,共同商議在原址建立一間石室,奉祀聖王化身的神石。既然聖王顯靈,於是附近居民碰到任何事情都來燒香、膜拜、祈求聖王的庇佑,都得到滿意的答覆,「病者得癒,物失復得,士農工商皆順遂。」使得石室前的香火日益昌盛。小小的石室逐漸不敷使用,於是眾家信徒們捐貲,只在石室的前面建了大殿。雕刻開漳聖王和兩位將軍的神像,於嘉慶6年(1826)落成安座。 登山、遠足的新式運動項目在日據時代傳入臺灣,再加上碧山巖地勢高亢,可以俯看臺北平原,於是成為登山者常去的所在。到了最近的40年,當地人士把清代的「神蹟」傳說和日據時代的郊遊登山活動整合起來,於是碧山巖成為臺北市民週末郊外活動的好場所。由於神蹟顯赫,信眾廣大,捐募容易。民國48年(1959)前殿傾倒,信徒發起重建,該廟的發展策略就轉成「勸募」。在民國60年(1971)大殿重建完成,繼續建設周邊的設施,把每一根柱子、每一個牆面都設定固定尺寸,由善信捐助。再加上「點光明燈、文昌燈、解厄燈」等活動,讓碧山巖成為臺北東區的大廟。
    • 關鍵字: 研究專文、碧山巖、林爽文之亂、靈驗、遠足、勸募派
  • 研究專文
    • 林炳炎 臺北二中的數學教師林景元
    • 頁: 179-208
    • 摘要: 臺北二中成立於1922年,林景元於此年畢業於臺北師範,進入大樹、鳳山公學校任教,短短7年就取得「師範學校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教員試驗檢定數學科合格」。而在臺北師範的恩師河瀨半四郎教授也在1922年成為臺北二中校長,在林景元取得中學校數學科教員試驗檢定合格後,心胸開闊的河瀨校長採用他為臺北二中數學教員,讓他在臺北二中過著人生最幸福的16年。 筆者因為熱愛數學, 因緣際會聽到臺北師範畢業,竟然能夠當中學校數學教員,甚至於大學數學教員,就追蹤他的生命史,竟然發現他是戰後臺灣最有名的數學教師。 戰後初期,林景元是臺北二中教務主任,1945年10月底收到任省立高雄第二中學校長、代理省立高雄第一中學校長命令,1946年1月18日正式真除這兩校校長。 1956年4月30日去世前,他也應靜修女中之請前往教高中數學,也是泰北中學高中數學教師、泰北中學女子部主任。還有自己在南昌路的南門數學補習班。他以教數學及出版數學書籍來賺取生活費用,書籍相當暢銷。
    • 關鍵字: 研究專文、臺北二中、教員試驗檢定、數學科、Fibonacci、概率
  • 研究專文
    • 陳岫傑 關於北臺灣(中國)煤田與開煤工作之記錄
    • 頁: 209-258
    • 摘要: 本譯文是清末臺灣引進西方機器開採煤礦作業中,實際負責的英國工程師翟薩之報告,發表於北英格蘭礦業與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刊上。文中對臺灣北部的地理、地質有所記錄,描繪出當時民人本土煤坑之情形,以及西方開礦作業進行的目的與成果。翟薩本人對臺灣北部煤礦、硫磺勘查,以及所建立煤礦開礦基地,均有詳細的說明。此一報告可以作為西方開礦技術在清代臺灣實際進行的總結,也可以對照官方採煤業前後的發展,對臺灣北部早期煤礦開採研究將有所貢獻。
    • 關鍵字: 研究專文、翟薩、開礦、官方煤礦、西方開礦、臺灣
  • 大事記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1年10月至12月
    • 頁: 259-285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