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67期民國98(2009)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67期民國98(2009)年03月

  • 封面
    • 陳誼誠撰文/唐壽南繪圖 都市原住民豐年祭
    • 頁: 卷首
    • 摘要: 阿美族的豐年祭ilisin是部落裡的大事,在舉辦祭典的這幾天,所有的族人們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換上一年難得穿上一次的傳統服裝,在頭目的召喚下,來到廣場上牽著手高歌足蹈,用最高亢的歌聲與極虔誠的心,來感謝上天在過去一年來的照顯,並祈求來年的平安與豐收。 豐年祭,其實也是展現年齡階級文化精神的機會,年齡階級間用不同的服飾來區分長幼,在頭目與長老的訓誡與命令下,年輕族人們要在豐年祭期間完成許多工作,從祭典開始時的場地整理、勞務的服務、下水抓魚、青年階級問的競技、安排娛樂活動、向長者敬酒等,或許其中有著些許的嚴苛,但是,稱為kapa的年輕人們可是個個樂此不疲,因為,這不僅是難得一次服侍族老的機會,可也是表現個人能力的機會,因為在這幾天,部落的女子會特別留意那些表現優異的青年,好在夜晚歌舞時‧偷偷送上檳榔表達情意。所以,豐年祭其實是有戰鬥訓練與青年交誼的功能,而這樣的傳統,直到現在也仍在許多的部落裡持續傳承著。 近年,因為有許多阿美族人已遷移到都市,在思念故鄉每年豐年節慶時的歡愉氣氛時,這些族人也會在都市裡覓處空地邀集鄉親們,穿著族服共同歌舞,雖然少了在山林海濱部落裡的氣氛,而是在都市水泥樓房的環伺下.但是追尋原味文化洗禮的渴求,是不曾改變的。 從畫中男女所著的服飾看來,應是北部阿美族特有的穿著,而其他的阿美族部落服飾都各有差異,所傳唱的歌謠與舞步也都不同,此代表著阿美族歌舞及服飾文化的豐富性,也更突顯出來文化多元的美麗。阿美族是一個好客與樂天的民族,歡迎大家在七、八月時到花東的阿美族部落裡來,一同感受阿美族文化的風情與熱情,或是參加在都會區舉辦的豐年節活動,獨特的文化饗宴,必定讓您永生難忘。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不詳 臺澎風物土俗歸化圖/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約清代
    • 關鍵字: 書詩畫意
  • 口述歷史
    • 張家榮記錄 新鄉與原鄉──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43
    • 摘要:  
    • 關鍵字: 都市原住民專題
  • 研究專文
    • 海樹兒‧犮剌拉菲、伊萬‧納威 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口、分布及社會狀況
    • 頁: 45-53
    • 摘要:  
    • 關鍵字: 都市原住民專題
  • 研究專文
    • 蔡佩均 啟蒙「新女性」:《風月報》系列雜誌中的(反)摩登論述與婚戀書寫
    • 頁: 55-96
    • 摘要: 本文擬以《風月報》系列雜誌上頗具代表性的情愛書寫與摩登女性論述為中心,援引評論與文本相互參照,揭示以臺北為中心的1930、40年代台灣現代都市情愛與性別流行議題的書寫樣態。文中將分幾個層次來說明:第一,整理通俗文本與評論中的(反)摩登論述,觀察此類針對「摩登現象」的描述或評論文字,如何顯露「摩登」對男性通俗作家帶來的思想衝擊與性別恐懼,他們又如何藉通俗創作或評論對以「摩登女性」為中心的新興風尚與流行議題進行回應或駁斥。第二,在婚戀小說程式化的情節與臉譜化的人物類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新(摩登)女性」在文本中如何被描述、表現,她們與男性知識份子被表述的差異何在,具備何種特定形象?第三,通俗作家的婚戀觀,流露何種文化視野及性別觀點?本文意圖藉此重構《風月報》、《南方》中都會流行及現代摩登相關敘事,並分析其批評立場及文化意涵。
    • 關鍵字: 專論、風月報、南方、啟蒙、新女性、摩登、婚戀書寫
  • 口述歷史
    • 魏如琳口述,王品涵、江林信整理 我的祖父魏清德先生(下)
    • 頁: 97-114
    • 摘要:  
    • 關鍵字: 人物憶往
  • 研究專文
    • 李進億 臺北橋的興建與三重埔的區域發展(1889-1945)
    • 頁: 115-146
    • 摘要: 本文嘗試以歷代臺北橋的興建,觀察交通形式轉變後對於三重埔地區的區域發展之影響。淡水河流域水運發達,日治中期以前兩岸間的交通多以渡船溝通,但渡船不便行旅,且淡水河日益淤淺,皆不利於水運的發展,特別在1925年鋼筋水泥式的第三代臺北橋開通後,便捷的公路陸運遂逐漸取代對渡水運,成為淡水河下游兩岸間最主要的交通形式。 1925年,臺北橋正式通車,與木造構造的前兩代臺北橋不同的是,第三代臺北橋結構堅固,不再懼怕風災水患的侵襲而導致兩岸交通斷絕,給予兩岸居民強烈的安全感。臺北橋帶來的交通便利,拉近了河兩岸的大稻埕與三重埔的距離,連帶對於三重埔的區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當時仍是農業地帶、擁有許多荒地有待開發的三重埔,在臺北橋開通後,地價持續上漲,人口也逐漸往橋頭附近聚居,當地的菜寮地區因而產生當局投入都市計劃的契機,成為新興的住宅區及商業區。 一座橋樑的興建,除了對河兩岸的交通有所改善之外,將為兩岸的區域發展帶來何種影響?本文透過以臺北橋為例所作的粗淺嘗試,發現在日治時期較之大稻埕相對落後的三重埔地區,確實因大橋的開通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 關鍵字: 都市發展、臺北橋、三重埔、大稻埕、渡船、淡水河流域、聯絡交通、區域發展
  • 研究專文
    • 李世偉、李峰銘 蘆洲湧蓮寺「打水狀」儀式探析
    • 頁: 147-172
    • 摘要:  
    • 關鍵字: 宗教信仰
  • 研究專文
    • 王世燁、許嘉文 臺北天后宮的歷史沿革
    • 頁: 173-220
    • 摘要: 「臺北天后宮」前身為新興宮俗稱「艋舺媽祖宮」,為清領時期淡水縣官祀媽祖廟,在臺北府縣淡水廳時代「臺北府天后宮」未建之前,艋舺媽祖宮即艋舺縣丞的官廟,依例文武官員到此祭拜天后。清領乾隆時期,廟旁設有渡口,渡河之資,充作艋舺媽祖宮之香油錢。日治初期,艋舺媽祖宮亦有曹洞宗於此設立慈惠醫院從事社會事業,顯示當時艋舺媽祖宮在社會的重要性,日治末期廟宇因都市計畫影響拆除,直到二次大戰後,始遷入西門町原「真言宗弘法寺」之現址,更名為臺北天后宮。本文研究臺北天后宮相關史料,發現「臺北天后宮」融合了「新興宮」與「弘法寺」,在媽祖與弘法大師合祀的庇護下,不同宗教信仰合祀同一空間也象徵臺灣人對於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的包容性。現立足於西門町,其發展過程也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 關鍵字: 宗教信仰、艋舺新興宮、艋舺媽祖宮、真言宗弘法寺、西門町、臺北天后宮、弘法大師、空海、臺北府天后宮
  • 研究專文
    • 陳郁欣 評介陳著《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
    • 頁: 221-238
    • 摘要: 本書為作者陳宗仁的博士論文所改編,內容以十六世紀航行於東亞的水手們所談論的兩個地名說起-「雞籠山」與「淡水洋」,即今日臺灣北部基隆港口的和平島與淡水河口。透過觀察兩地長期發展的過程,來論述臺灣在東亞長程貿易系統中,歷經中琉朝貢時期、中日私商貿易時期與外部政治干預時期三階段下,如何接連受到東亞海域內明朝、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勢力相互角逐與競爭。而臺灣島內的基隆、淡水兩地,在此過程中所歷經的貿易消長、地位變遷及主權轉移等問題。其次,也藉以說明當時在東亞海域中,這一類小型港市崛起與衰頹的原因。
    • 關鍵字: 書評、臺灣島史、東亞海域、雞籠山、基隆、淡水
  • 研究專文
    • 高致華 日治時期臺北廳寺廟調查報告:土城公學校校長報告書
    • 頁: 239-247
    • 摘要:  
    • 關鍵字: 史料選譯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7年9月至12月大事記
    • 頁: 249-306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