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03期民國107(2018)年03月

臺北直字第203期民國107(2018)年03月

  • 封面
    • 魏伶容撰文/劉伯樂繪圖 劍潭古寺山門
    • 頁: 卷首
    • 摘要: 劍潭寺是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臺灣神社擴建而自劍潭拆遷至大直現址。穿過矗立於古寺前的山門,往大殿前行,昔時雕琢精美的龍柱、藻井至今猶存,寺內陳列不少原有石雕與木雕,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佛寺圖像與文物書畫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市佛寺圖像與文物書畫王席聘(1876-1929),彰化鹿港人,名玩,號管癡。一生致力於書畫,在日本時代努力傳播中華文化。題材為松竹梅歲寒三友,畫面以梅樹主幹為主體,採左上右下斜角構圖。全畫以梅為主體,松竹之構圖為輔,前後搭配整體視覺效果活潑生動。技法採典型傳統文人水墨畫法,設色淡雅淋漓。根據左側畫家自題,可知此畫繪於鹿港。又根據題記之落款時間為乙丑年,根據畫家王席聘之生卒年推斷,此畫應完成於1925年。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1908年,設計者為入江善太郎。1916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及齋友子弟就讀,1935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193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長期占住,遭到破壞,近年已拆除,至為可惜。鐘樓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鋪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2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1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20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佛寺圖像與文物書畫
  • 主編的話
    • 黃秀政 主編的話
    • 頁: 1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伊能嘉矩的臺灣心、南國情
    • 頁: 3-5
    • 摘要:  
    • 關鍵字: 專欄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北臺粧佛工藝保存者」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7-42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顧敏耀 夜光劍氣沖霄漢,掩映禪燈數點明
    • 頁: 43-75
    • 摘要: 劍潭寺於十八世紀創建於劍潭之畔,寺因潭而得名,潭又因國姓爺之傳說而廣為人知,騷人墨客,競為吟詠。林占梅盡情徜徉於劍潭寺及其周圍優美靜謐的環境中,寫下〈偕友人遊劍潭寺西巖晚泊〉等情景交融之詩篇。陳維英〈同程守山司馬泛舟遊劍潭寺〉則以冷淡傲岸之筆觸,婉約表達個人質疑而批判的意識。日治時期的瀛社,在第十一期課題的主題就選定此一北臺名剎,其中林峨士、張家坤、莊鶴如、王自新所作之五律接是對於前清關道區天民〈邀陳迂谷程守山司馬同游劍潭〉進行之「次韻」或「和韻」。許雷地的五絕之作,雖僅短短廿字,不過言短而情長,意韻十分深厚。黃玉階、葉鍊金、李金燦的七絕以平易近人的用字遣詞,表達劍潭寺之主要特色就在清幽閑靜而超脫俗世。許梓桑、黃菊如、王毓卿的七律,有的著重在表達對此美景的喜愛之情,有的則是偏重在感慨國姓爺之歷史事蹟。魏清德的七古長詩依韻可分為六段,結構完整,轉折自然。這座曾經存在於劍潭的幽靜古寺,雖已隨著城市變遷而不復存在於該處,不過,其當年之旖旎樣貌,仍然存在於當時許多文人創作的優秀詩文作品之中,歷歷在目,躍然紙上,成為這個城市的歷史積累中無法磨滅的印記,披覽臥遊之際,足以令人悠然神往。
    • 關鍵字: 佛教文學、臺北佛教、臺灣古典詩、陳維英、林占梅、瀛社
  • 研究專文
    • 魏亦均 興禪以護國:文學與佛教互涉下的《鎮南記念帖》
    • 頁: 77-114
    • 摘要: 1912年落成於圓山的「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是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於1899年倡議後,始著手規劃肇建,且唯一被冠以「護國」的臨濟宗佛寺。隔年(1913)由「臺灣臺北圓山公園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官方刊行的《鎮南記念帖》,即是為紀念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落成、入佛儀式,與追悼兒玉源太郎逝世7週年,對外公開徵選詩文成果的付梓。其中,值得我們留心的是,除了臺灣、日本文人外,其時朝鮮的皇族、官紳與將相,也參與了此次以詩文紀念與追悼的政教活動。顯然地,在臺灣、日本與朝鮮文壇造成迴響的《鎮南記念帖》,不論是其生產的機制或背後所涉及的知識群體,都不能簡單地被化約成專屬宗教界的文化活動。於是,如何從「文學」與「佛教」互為經緯的座標軸中,重新標舉在佛教史研究中,向來只被視為佐證文獻的《鎮南記念帖》的美學價值與文學史意義,即是本文所關注與試圖開展的議題。從結論來看,自兒玉源太郎倡議於圓山建設臨濟護國禪寺,到《鎮南記念帖》中臺灣、日本與朝鮮等「文人」,同題詠悼兒玉源太郎與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的進程,一方面指出臨濟宗「臨濟正派護國」的思想特質,另一方面則是藉兒玉源太郎所象徵的文化與政治資本,說明《鎮南記念帖》並非只是臺灣與日本兩造間的政治與歷史的攻防,其實儼然已形構出另一種東亞文學與文壇的知識脈絡。
    • 關鍵字: 兒玉源太郎、圓山、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鎮南記念帖》
  • 研究專文
    • 趙偵宇 佛教、殖民、漢詩:論《南瀛佛教》的「雜」誌性
    • 頁: 115-167
    • 摘要: 1923年7月,總會設在臺北的「南瀛佛教會」發行《南瀛佛教會會報》,該刊後改名為《南瀛佛教》,並凸顯出從「會報」變成「雜誌」的傾向。作為一份臺灣的佛教雜誌,除了本地的稿件之外,日本以及中國佛教界的各路投稿亦在此交會,因此對於佛教,有著各說各話的紛雜景象。「南瀛佛教會」乃是由官方一手成立,《南瀛佛教》受此影響,亦扮演了與殖民協力的角色,然而各人協力程度之不同,使得該刊亦能與霍米‧巴巴「混雜」理論印合,成為與殖民斡旋之場域。此外,《南瀛佛教》刊載了大量漢詩,當中常見對於「寫詩」與「習佛」是否互相衝突的思辨,時有雜音出現,未有定論。是故,本文便從佛教、殖民、漢詩三個側面切入,探討《南瀛佛教》的「雜」誌性格。
    • 關鍵字: 《南瀛佛教》、日治時期、佛教、殖民、漢詩
  • 研究專文
    • 張靖委 立香的傳統包裝型式與標貼風格
    • 頁: 169-220
    • 摘要: 本研究係以紙質立香包裝與標貼為研究對象,藉由在臺北地區香舖所蒐集之229張具有一定時間之標貼樣本作為本文論述的基礎,整理、分析包裝的型式與標貼設計的主要風格。本文論述臺灣製香產業與包裝歷史發展脈絡,檢視標貼的版面構圖與意涵,意在推廣臺灣本土包裝文化。漢民族自兩漢以降於儀禮祭祀使用香料,清康熙年間臺灣始有本土香舖紀錄,立香作為宗教行香及歲時祭儀需求而形成之商品,因應立香銷售的商品包裝與標貼應運而生。本文指出香舖所用的傳統包裝是指用捲紙、紙袋、紙盒作為包裝材料,基於防潮再於包裝包覆賽璐玢,包裝上方的印刷標貼傳達出豐富內涵意義,版面設計存在既定的原則所被依循,塑造出濃厚的傳統意象詮釋立香的商品特徵。
    • 關鍵字: 立香、包裝、標貼、傳統圖紋、視覺藝術
  • 人文采風
    • 顏尚誠 法華寺在臺北
    • 頁: 221-226
    • 摘要:  
    • 關鍵字: 人文采風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6年10月至12月
    • 頁: 227-279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