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10期民國108(2019)年12月

臺北直字第210期民國108(2019)年12月  

  • 封面
    • 魏伶容撰文/劉伯樂繪圖 臺北城西門(寶成門)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府城是臺灣少數先規劃而後發展街市的城池。1879年臺北開府,經2年餘建城籌備,臺北城於1882年正式開工,期間經歷中法戰爭炮火威脅、城牆方位修改,終在1884年竣工。臺北城共設五門,其中西門通往當時商業中心艋舺,以「寶物成就」之意而名為寶成門。日本時代自1900年起實施市區改正計畫,城牆與西門俱遭拆除,其他四城門經有識之士力爭,倖獲留存。名士洪文光有詩記之云:「人奴骨相漫評論,眼底乾坤尚覆盆;饒有一腔忠憤氣,朝朝來弔寶成門」。本圖所示為西門當初風貌,城門內外店鋪林立,行人往來,商業繁盛。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 文獻館典藏繪畫
    • 頁: 彩色頁
    • 摘要: 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之繪畫
    • 關鍵字: 臺北憶舊,文獻館典藏繪畫
  • 主編的話
    • 黃秀政 主編的話
    • 頁: 1-2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稀品〈臺灣鄉土交響曲〉
    • 頁: 3-5
    • 摘要:  
    • 關鍵字: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談地方志『人物志/篇』的撰寫」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7-62
    • 摘要:  
    • 關鍵字:
  • 「清代北臺人物」專輯
    • 徐惠玲 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
    • 頁: 63-97
    • 摘要: 「清代北臺人物」專輯生長於19世紀後半的林豪,曾著有《淡水廳志》等豐富作品,為北臺灣淡水留下重要史料,其不僅在史學上有重要貢獻外,尚留有《誦清堂詩集》、《東紀事》等。其中,《東瀛紀事》則運用「紀事本末體」紀史,留下重要的歷史著作,林豪晚年親自刪訂所著《誦清堂詩集》一書,收詩1,018首。本文藉由梳理林豪的生平資料,總結林豪對於臺灣的史學與文學的貢獻,計有:「纂修方志用心存史」、「紀事本末體記臺史」、「詩文充滿文學創意」。林豪編纂《淡水廳志》雖未刊,但其以〈淡水廳志訂謬〉一文,成為清代罕見的長篇評論之作,引起甚多議論,遂成公案,儘管該案距今已有百年之久,但迄今受學界矚目。
    • 關鍵字: 林豪,《淡水廳志》,〈淡水廳志訂謬〉,《誦清堂詩集》,《東瀛紀事》
  • 「清代北臺人物」專輯
    • 王靜儀 臺北設府與首任臺北知府林達泉在臺事蹟研究
    • 頁: 99-121
    • 摘要:  牡丹社事件發生之後,日本派兵渡海,侵入臺灣牡丹社部落,襲擊原住民,清廷乃派總理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抵臺,嚴諭日人退兵,並辦理臺灣海防。事平之後,謀劃未來治理之計,乃奏請開番地,移駐巡撫,以資鎮壓。光緒元年(1875),臺北設府,下置三縣,改舊淡水廳為新竹、淡水二縣;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又以淡水東北部之金包里堡、雞籠堡、三貂堡另置基隆廳,隸於臺北府。臺北府第一任知府為曾擔任江蘇海州直隸州知州的林達泉。光緒4年(1878)3月,林達泉到任之初即定府治於臺北,所擔任的是臺北知府兼攝新竹、淡水兩縣知縣,代勘轉宜蘭縣公事,並應籌畫設府、設縣事宜。早期的臺北知府駐在竹塹而不駐在臺北,而臺民有請移於新竹者,林達泉雖然暫時以竹塹廳署為府署,但是他深知臺北地位日趨重要,非竹塹所能及,於是反對。當時清廷治臺政策急於墾田撫番,林達泉卻認為卑南、奇萊、秀姑巒三處,可容萬數千家,先於卑南安插千人,分段進墾,對於臺灣的開發,有不一樣的見解。臺北漢番雜處,訟獄繁興,林達泉剛到任,立剖積案百餘牘。光緒4年(1878)7月,後山加禮宛社作亂,林達泉籌辦軍火、糧餉以平亂,不遺餘力。同時又遇丁父憂,勞瘁哀痛,疽發背卒,年49。林達泉所到任之地皆有好的評價,臺北設府之初即有此良吏到任實是人民之福,可惜積勞成疾,在任上時間太短。
    • 關鍵字: 清代,臺北設府,第一任,知府,林達泉
  • 「清代北臺人物」專輯
    • 郭佳玲 陳星聚與清末北臺灣開發之研究
    • 頁: 123-144
    • 摘要: 「清代北臺人物」專輯陳星聚,河南臨潁縣陳村人,曾歷任福建順昌縣、建安縣、閩縣、仙遊縣,以及古田縣等5縣知縣,素有儒家的人文情懷,注重地方上的教育與社會教化。同治11年(1872)受左宗棠舉薦,升任臺灣府淡水廳撫民同知,開始在臺灣的仕宦生涯。陳氏在臺灣任官近12年,期間不僅勘定匪亂,禁止累民,禁錮婢不嫁,禁毀義塚,創建登雲會,建養濟院容納貧廢疾窮,並興建臺北城有效抵抗法軍入侵,為北臺灣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臺北府城的選址、規劃,以及建設完成,更是奠定臺北成為日後臺灣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中心的基礎。
    • 關鍵字: 陳星聚,知縣,淡水廳撫民同知,臺北知府,臺北城
  • 研究專文
    • 楊護源 日治時期末代臺灣總督藤利吉與戰後臺灣軍事接收
    • 頁: 145-169
    • 摘要:安藤利吉於1884年4月出生於日本宮城縣,最高軍階為陸軍大將,1946年4月19日於上海監獄服毒自盡。安藤利吉來臺擔任之臺灣軍司令、第十方面軍司令官、臺灣總督、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部長等職,其辦公與生活處所均位於臺北市內,故應可將安藤利吉視為日治與戰後初期的北臺人物。戰後安藤利吉決定服從天皇的命令,積極配合進駐軍的佔領,強力壓制消除日本軍民對戰敗的不滿,防止軍隊暴動。戰後來臺進行接收佔領的中國進駐軍長官陳儀發布命令,由安藤利吉擔任臺灣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部長。安藤利吉在日軍米糧、被服等生活議題或私有軍刀的保有之爭議問題上,積極向中、美雙方爭取在臺日軍應有的權益。安藤利吉在戰後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至少有安定了在臺日軍、穩定了臺灣社會,使在臺日軍順利遣返、國府軍事佔領順利交接等正面意義。
    • 關鍵字: 安藤利吉,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臺灣總督,軍事接收
  • 研究專文
    • 彭衍綸 臺北市內溝溪流域的生態景觀經營暨文史記憶再現
    • 頁: 171-216
    • 摘要:臺灣第一大城市臺北市,劃分12個行政區,其中位於市東部中間的行政區,為同時具備山水景觀的內湖區。內湖區東與新北市汐止區交界,作為湖、汐二地區隔的天然界線有一內溝溪。內溝溪總長5.5公里,為一條迷你溪流,在臺北市這端,主要流經內溝里、樂康里、五分里,最後匯入基隆河。往昔因為水道狹窄,且下游容易淤積泥沙,一遇久雨、大雨、颱風,便易造成其流域水患。後經整治,擴寬水道,清除淤積,水患威脅即大大降低。不惟如此,整治同時亦一併考慮景觀規劃,包括於溪岸設置親水步道、觀景涼亭、生態解說牌等等,美化環境,使得整條溪流成為當地新景觀,民眾休憩的好去處。內溝溪上游已規劃為山林保護區,中游設有以溪流為主題的「內溝溪生態展示館」,這在臺北市十分罕見。近年來,地方民間人士積極經營內溝溪流域景觀,包括歷史文化主題介紹的壁磚鑲嵌溪堤堤面、櫻花的種植溪堤步道等等,企希喚起民眾對自身土地的記憶和重視。2018年1月至3月間,且在各單位、人士的合辦下,進行了3 場「內溝溪畔水潺潺 內溝溪文史復興系列活動」。此外,由於捷運支線未來擬延展至內溝溪畔,引起當地部分人士極大反彈,擔心破壞內溝溪流域環境,因而發動反對興建捷運的連署。一條溪流足以牽動其流域超過2萬5,000名居民的生活,所以即使溪流不再擔任水源、水運的角色,但與民眾今日的生活仍是息息相關。今茲以內溝溪流域的生態景觀經營暨文史記憶再現為題,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
    • 關鍵字: 臺北內湖,內溝溪,社區治理,生態景觀,地方文史
  • 研究專文
    • 卓克華、王啟明 新北市土城區「媽祖田」之地名考暨相關問題探討
    • 頁: 217-259
    • 摘要: 新北市土城區的開發,包括漳、泉、粵三籍人士,以泉人稍多。移民入墾時間最早集中在乾隆年間(即18世紀初),而大安圳的開鑿成功,起了重要關鍵作用。土城區舊地名的由來與移民傳說,符合整個大臺北平原的開拓史實。媽祖田的地名,最早出現在乾隆43年(1778),起源於李武侯、李維芝兩人將所屬的田業、荒埔捐獻給「新莊天后宮」作為祀田,而此天后宮,若無反證,應該就是今新莊慈祐宮。當時媽祖田是新開發地區,移民零落,此祀田四至範圍在僅是用植物景觀、地形景觀或原住民稱呼來訂定,雖曾呈明官府報備,終究還是空泛,造成侵墾戶、混占戶的有機可乘,因此在乾隆年間、道光年間發生過兩次土地產權糾紛。第一次確定了廟方所擁有10甲熟田的範圍及界址,但未明白確定其他的土地範圍,如「埔、園、陂塘」等;第二次的訴訟,更確定了廟方擁有小租權,另新開墾的「山園」地區,暫不加租,「稅銀在外」,說明此一新開拓的「山區」小租權,也是屬於慈祐宮的。此地開墾次序應是先平原後山區,因此「媽祖田」的地名出現,應先早於「媽祖山」。當時入山開拓的先民,賴以維生的模式是抽藤、伐木、種菁、燒炭的生活。咸豐10年(1860)臺灣開港通商,又引發另一波的移民浪潮,山區移民改成以種茶、熬腦的新產業,但也因此更逼近原住民的棲息地區,雙方時起衝突,後由翁寬其人與原住民簽約承租,暫時解決,此一新墾山區(約今內媽祖田範圍)最後如何落入廟方手裡,其詳情已不可得知。但是日據時登記過程有瑕疵,且所有人名稱是「媽祖宮」而不是「慈祐宮」,又造成後來與當地世居住民的產權糾紛。
    • 關鍵字: 土城媽祖田,新莊慈祐宮,祀田
  • 人文采風
    • 吳昭明 時空交錯 歷史擺盪—從北門街、京町通、博愛路,趣談臺北路街名
    • 頁: 261-290
    • 摘要:  
    • 關鍵字: 人文采風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
    • 頁: 291-343
    • 摘要: 民國108年7月至9月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