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65期民國97(2008)年09月 - 封面
- 俞怡萍撰文/唐壽南繪圖、美術設計 西門紅樓
- 頁: 卷首
- 摘要: 正是百年以前,配合臺北市區規劃,在人口集中的艋舺與行政重心的臺北城間,拆除木造的全臺第一座官建市場--「新起街市場」,改建為由總督府日籍官員近藤十郎設計的紅磚洋式建築;這片基地曾為墓地,於是建築師使用的八角與十字形雙棟結合的設計,被傳說著具有中國八卦及西方十字架的守護作用。新起街市場與臺灣傳統市場不同,它給予當時臺北人一個全新的消費經驗,市場中可謂商賈雲集、百貨齊全,除了日常所需外,特別是八角堂(今紅樓)的部分,以展售高檔貨為主,服務著臺北逐漸增多的日本住民,頗有今日SOGO 貨的氣象。 年近半百時,西門紅樓隨著臺灣政局變革,也有了一次重大轉變,日貨撤出了八角樓,取而代之的是梨園劇院,鑼鼓點與琴弦聲、高亢的唱腔、南北雜耍的喧鬧與觀眾的喝采迴盪於樓內,撫慰著許多遠離家鄉的外省族群,就連市場裡的貨色也增添了各地特產。多年來儘管服務對象不同,但它一直帶給臺北市民歡愉,滿足人們口腹及心靈的需要。 紅樓到了古稀之年,再臨社會環境轉變,電影院搶走了劇院人潮,卻又不敵電視機、錄影帶的魅力,再加上臺北東區的繁華新潮取代了西門町的地位,使西門紅樓一度淪為三級片的播映處,市場內也是一片髒亂。列為古蹟後似乎為它找到了新的出口,但也經過改建與保存爭執的年年喧鬧才落定;近年經過整修後,也作過多次經營管理規劃的調整,目前搖身一變充滿藝文氣息,紅樓內有歷史過往的展示、濃郁的咖啡及茶香,十字棟裡則是文化創意產業及原創音樂發揮的園地。 「100歲」以人類來看已至人生盡頭,但對西門紅樓而言,才剛開始站穩古蹟的腳步,正要向新生命邁進!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洪文成 墨竹/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洪文成(一八七一~一九二七),字以南、逸雅,號墨樵,別署無量癡者。臺北艋舺(今萬華)人,後徙居淡水。家道甚豐,延泉州名孝廉龔顯鶴課讀,習經史詩賦。一八九五年選邑庠生。工書畫,善詩文,能畫蘭竹。建達觀樓廣集散佚之圖籍碑帖。一九○九年與謝汝銓等人共創著名詩社「瀛社」,被推為第一任社長。日治時期曾任臺北縣辦務屬參事、艋舺保甲局副局長、臺北聽參事、淡水區長、街長等職,與其弟洪雍平並稱「艋舺雙璧」。 此幅寫數竿瘦竹擎風傲骨,展葉如翼,頗具文人不流於俗的超逸習氣。畫中以淡墨寫後景兩竿較高之細竹,再以濃墨寫前景低矮的竹叢,雖見層次分明、勁拔秀挺,但墨色與用筆稍顯單調。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黃仲訓 中堂立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光緒年間著名南洋華僑黃氏家族之一員,於印尼、廈門、浪鼓嶼皆有置產,而雅好文藝,在目前臺北龍山寺仍有其所名款署之聯柱一對。 由作品見來,黃仲訓對草法有相當之熟悉,而以簡潔有力之用筆行之,更令人印象一新,結字或正或敧,墨色亦有自然韻律,線條頗有南宋張即之的行草兼行的氣息,直畫又更帶楷書堅實的意味,使轉迅捷,實乃真性情之作也。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林錫圭 蘭石/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款識︰「香生九畹雨餘天,岩石幽居獨自憐。西風何事解懷佩,美人君(子)自今傳。錫圭寫。」 此作畫兩蘭叢,一立於石之上,另一則根部外顯。畫家對於蘭葉的姿態,強調其轉折的變化,而岩石的部分,則多以點畫完成,具有新意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丘逢甲 草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丘逢甲(一八六四~一九一二),字仙根,一字仲閼,號蟄庵,晚號倉海君。生於苗栗縣銅鑼鄉,光緒十五年進士。清廷割讓臺灣,丘逢甲遂與其師唐景崧由反抗割臺 而推動建立「臺灣民主國」。後離臺,其離臺詩有名句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略可見其思想與境地。 此軸為紙本行書,分兩行寫左宗棠題諸葛亮草廬詩句:「文章東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整幅書寫主要以縱向取勢,在長豎鉤挑間展現勁挺的字架與筆力,速度上也是穩緩與快速飛白皆見,且結字用筆章法上都相當個人化,雖非一流書作,但其面貌特別、值得品味。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宋健行記錄 「西門紅樓百年紀念座談會」紀錄
- 頁: 1-18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徐茂炫、李佳振 從「水土害人、鬼物為厲」到「一府二鹿三艋舺」
- 頁: 19-50
- 摘要: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歷史俗諺,也代表「基本經濟區」的出現。「基本經濟區」可從交通、行政、市場這三原則作一探討。 從交通原則而言,水文條件使多數河川形成南北陸路的障礙。1874年以後,清朝政府開始築路。河川的阻隔與清政府的消極,使各地成一不連續的地域,自成一獨立的社會經濟空間。孤立區域空間,可視為「基本經濟區」的交通條件。 市場原則以市街形成為判斷標準。在1712-1774年間,南部最早形成基本經濟區,其次是中部,最後則是北部。在1741-1774年間,北部地區的斜率比中部地區的斜率大,顯示此時總量以中部為多,但北部開發速度比中部為佳。 行政原則以官治組織設立為判斷標準。1741年(乾隆6年)以後,南部的官治組織呈現減少趨勢,中北部呈現增加趨勢。1746-1774年(乾隆11-39年)時,在總量上,中部仍比北部為多,但是,北部數量增加的趨勢超越中部。 19世紀初,臺灣約有190萬人口,河川水文形勢、官治組織數量、市街形成數量,使「一府二鹿三艋舺」意義是:在乾隆中期至嘉慶初期形成臺灣三大基本經濟區、諺語形成時代,以及基本經濟區等級的順序及規模。不過,從市街及官治組織的形成趨勢而言,北部增加的速度超越中部,顯示北部提供的吸引力較大。
- 關鍵字: 都市發展、府城、鹿港、艋舺、一府二鹿三艋舺、諺語
- 研究專文
- 李信成 戰後臺北菸廠組織與生產的變革(1945-1967)
- 頁: 51-90
- 摘要: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菸廠,前身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所屬臺北煙草工場,從明治45年(1912)設立於臺北市大稻埕起就扮演著臺灣專賣體制下煙草製造工廠的角色。從日治時期歷經國民政府時期,均以其專業化的煙草生產,為臺灣財政收入提供其貢獻,直到民國56年(1967)奉命遷移至新店安坑為止,共55年的時間在臺北市內生產煙草。 本文探討戰後臺北菸廠迄遷廠前的發展,論述重點在於組織與生產的變革。戰後臺北菸廠,仍隸屬於專賣局及其後的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其組織較諸日治時期明顯地擴大,主要是將製造部門依製煙流程及製品的不同分設為一級單位所致,人員亦隨著單位的變多而擴增,其後職員維持在70左右,工人由近千人降至707人。該廠在戰後主要生產捲煙,產量由7萬箱逐年提高到近40萬箱,約佔臺灣總產量的30%,以生產暢銷的中、低級品牌為主,是臺灣僅次於松山菸廠的第二大菸廠。該廠亦製造煙絲及雪茄,但產量均不大,傳統煙絲僅於民國35~41年間生產,53年起開發生產煙斗所用煙絲,產量起伏頗大,雪茄的生產則勉力維持日治時期的部分產能,迄民國56年推出小尺寸的雪茄,產量才超過日治時期。戰後初期,臺北菸廠產品的質量均略遜於日治時期,其後,逐步添購設備、改善產品品質,生產力在質、量上均有所提升。 臺北菸廠因位於臺北市火車站附近精華地區,不利於該廠本身以及臺北市區的進一步發展,最後面臨遷移新店的命運。臺北菸廠的出現與結束,也見證著臺北市的發展,衍生仍值得研究的主題包括該廠設立後對周邊市區發展的影響,該廠原廠區空間配置的變遷,該廠遷移後原廠區的空間利用規劃過程等。
- 關鍵字: 經濟史、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賣制度、臺北煙草工場、臺北菸廠、煙草製造
- 研究專文
- 葉碧苓 臺北帝國大學與總督府的南方調查事業
- 頁: 91-148
- 摘要: 日治時期,臺灣島內與華南、東南亞調查活動之成果乃臺灣總督府施政的重要參考,亦為近代日本學術研究的領域之一。其中,臺北帝國大學師生任職官房調查課、外事部;參與臺灣南方協會、南方資料館之籌設;積極配合臺灣總督府的南方調查活動等。完成之南方調查書多達104輯,調查內容包括熱帶食用蔬果、熱帶有用植物、有毒植物的分佈及其栽培方式,以及東南亞各地畜產種類、飼料資源與獸疫防治。此外,考察東南亞各地之歷史、經濟、地理、地質狀況與礦產資源,觀測南方氣候、改善衛生、防治傳染病,以協助南方移民與軍隊適應當地環境。
- 關鍵字: 調查研究、臺北帝國大學、臺灣總督府、南方調查、南方研究、南進
- 研究專文
- 陳慧先 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度量衡
- 頁: 149-189
- 摘要: 「度量衡」一詞依字面來解釋,「度」為量長短的標準,「量」為計體積的標準,「衡」為計輕重的標準,在傳統上多半指對長度、容量以及重量的測量。目前在臺灣所使用的度量衡單位中,留有許多歷史的痕跡,舉例來說,「甲」、「坪」到「平方公尺」的出現,橫跨荷治時代到戰後,而民間所慣用的「臺斤」,則是從日治時代留下來的。 戰後臺灣,政府曾於1950年與1980年代兩度強制推行公制度量衡,但時至今日,卻仍可見臺式、英美式與公制度量衡三者混雜使用。而若就臺灣史來看,米突/公制度量衡的推行,實際上早在日本統治下的1920年代即已展開。本文將利用日治時代公學校教科書中的國語讀本與算術書,以1924年為界,比較前後兩階段課文內容的差異,說明當時日本官方如何透過教育推行米突/公制度量衡。
- 關鍵字: 教育史、度量衡、尺貫制、米突制、公制、公學校算術書、公學校國語讀本
- 研究專文
- 廖忠俊 臺北縣二十九鄉鎮市行政區舊地名考釋(下)
- 頁: 191-229
- 摘要: 清康熙22年,施琅平定臺灣。翌年設臺灣府,轄有臺灣、諸羅、鳳山三縣。 康熙60年,朱一貴事變後,清廷於雍正元年,割劃諸羅分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其時至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所指的「臺北」,仍是指「臺灣縣」以北廣大地區,而不是指今日的臺北縣市地區。 同治13年,日本出兵臺灣,沈葆禎奉命來臺籌辦海防並處理善後事宜。光緒元年,沈葆禎呈上<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規劃設立臺北府及淡水縣、新竹縣和宜蘭縣,另將雞籠改稱基隆。 沈氏新設之「臺北府」涵蓋了今日臺北市縣、桃竹苗和宜蘭基隆等北臺縣市。 至日治大正9年,全臺改置五州三廳(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州及臺東、花蓮港、澎湖廳),此時之臺北州轄有今日臺北市縣、基隆市及宜蘭縣。 戰後初期,全臺設立八縣九市(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臺東、花蓮、澎湖等八縣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九省轄市),於此,基隆劃離「臺北」;民國39年8月16日,全臺劃分為十六縣五市;至此,宜蘭也脫離了「臺北」。從此,「臺北」成為「臺北市」和「臺北縣」的專有集合名詞。而臺北縣目前有板橋市等二十九個鄉鎮市,本文乃就此二十九個鄉鎮市行政區舊地名加以考釋圖說,並於文末作其地名沿革一覽表,以讓讀者明瞭易記。
- 關鍵字: 地名沿革、臺北縣、鄉鎮市、舊地名、大正9年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7 年4 月至6 月大事記
- 頁: 231-298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