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獻直字第219期 民國111(2022)年3月
- 封面:淡水河遠眺觀音山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攝影/林行行) 撰文/魏伶容
- 封面設計/高挺育
- 頁:卷首
- 摘要:淡水遠眺觀音山,淡水河系是臺北市的主要水系,滋潤臺北盆地,孕育文明成長與發展,與環繞盆地的眾山脈丘陵,共同創造出獨特的北臺風貌地景。淡水河在淡水油車口一帶出海,位於河左岸的觀音山,清領時期「坌嶺吐霧」即名列淡北八景之一;山海交織出的風光,更使淡水在日治時期獲選臺灣八景之一。1901年淡水線鐵路通車後,交通便利性大為提升,吸引許多畫家前往寫生,以藝術觀照美景,留下動人作品。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相關文物
-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3-62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方偉達:臺北盆地地景文明歷史考證
- 頁:63-118
- 摘要:臺北盆地水域環境,原來為林澤所覆蓋的積水盆地。盆地歷經地質年代的陷落、蓄水、乾涸等現象,早已經和原有的地景不同。早期原住民如凱達格蘭族、漢人移民、加上西班牙人、清朝、日本及國民政府400餘年的統治,呈現了居住者錯綜複雜的更迭特性。如以臺北學的觀點,依據城市文化、生態、景觀的研究紀錄,進行研究論述。本文著重於「考古學」對過去歷史的研究,佐以「考現學」等方式,進行作者自己的觀察與研究,進行觀察和臆測臺北盆地過去的地景。依據城市文化、生態、景觀的研究紀錄,臺北盆地的考古遺跡和約400年的信史和地圖史料記載,可說較為可靠之外,但是臺北盆地的地景文明歷史,和臺灣的歷史一樣,呈現「左右雙峰型分布」(M型分布),意思是中古世紀以來的臺北地景史料缺乏可徵信的文字,僅得依據考古遺跡進行原有地景探究,如臺北文化中的網形、大坌坑、訊塘埔、芝山岩、圓山、土地公、植物園、十三行文化等遺跡,進行當時地景的追溯。本文採用意義建構的方法,以考古遺跡和地景勘查方法,建構臺北居民實際和虛擬的濕地記憶,並且說明現在高樓林立的臺北,人類居住文化中普遍呈現的遠離自然環境的價值剝離,甚至嚴重到集體失憶化的失景現象。
- 關鍵詞:集體記憶、M-型態歷史、濕地臺北、地景、臺北學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陳美靜:克難的「屋」與永久的「家」:吳昊的南機場克難屋風景版畫作品之研究
- 頁:119-172
- 摘要:在臺灣經濟起飛的60年代,吳昊以版畫描繪戰後初期以降,南機場一帶政治與城鄉移民自力造屋的城市景觀,藉由凌亂不堪、雜亂無章的克難屋風景,再現新型態的城市空間秩序與風景美學。本文以吳昊1967年至1975年間克難屋主題的版畫作品為研究對象,輔以自力眷村創建思維和集體意識之表現型態,並納入城市意象的觀察,運用圖像分析與文獻探討的方法,探究克難屋風景的時代性意義與美學內涵。再者,結合吳昊對於現代藝術的創思過程與表現方法,分析其融合東方線條、色彩的風景版畫創作旨趣。此外,根據吳昊在南機場居住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地方知識建構,探討其地方感意識對風景創作的影響。而吳昊的克難屋版畫作品之研究,不僅指出現代城市「非正式」風景的成立,還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另類風景的圖像文本,可作為臺灣戰後風景繪畫類型的重要參照。
- 關鍵詞:吳昊、風景版畫、克難屋、南機場、地方感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楊杰儒:空間與美術的思辨:論臺北圓山飯店的地景建構
- 頁:173-204
- 摘要:圓山飯店,原址為臺灣神社,是日治時期的宗教聖地。二戰後,政局丕變,在國民政府「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動下,神社遺址被改建成現今的宮廷式建築模樣,圓山區域也由神聖的祭祀聖地轉變為大眾遊憩之地點。臺灣因歷經無數政治事件,其影響範圍廣泛,而關於地景的美術作品也成為反映政治、經濟及文化變遷中最顯著的視覺象徵。故本文針對戰前的臺灣神社乃至戰後的圓山大飯店之變化,通過吉田初三郎(1884-1955)、鹽月桃甫(1886-1954)、鄉原古統(1887-1965)、木下靜涯(1889-1988)與林克恭(1901-1992)等人描繪的臺灣神社,馬白水(1909-2003)、王愷(1939-)、楊年發(1960-)等人描繪的圓山飯店,試圖探討作品中地景如何反映空間權力之轉變。首先,試以藝評家阿道夫.丹納(H.A. Taine)之觀點,分析藝術家創作之緣由並論述政治美學化之形塑過程;其次,運用人類學家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觀光研究之方法,同時梳理統治符碼、建築不同屬性之變遷,最終嘗試回應地景如何透過空間形塑威權象徵與美術創作之間的對應關係。
- 關鍵詞:圓山飯店、臺灣神社、空間權力、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臺灣美術史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邱廷浩:臺北印象:論吳毅平與余白的攝影視野
- 頁:205-232
- 摘要:本文以吳毅平《臺北人》以及余白《臺北原味》兩本攝影集為核心,旨在分析二人對於臺北不同的觀照與視野,並藉此進一步思考二人在「新紀實攝影」範疇中的表現與創作模式。本文共分成4個章節,第一部分探討攝影範疇當中「紀實攝影」與「新紀實攝影」之間的起源、概念轉變與創作形式,透過文獻整理與分析,找到傳統紀實攝影的局限以及新紀實攝影出現的契機和關鍵。第二及第三部分則分別針對吳毅平與余白二人的攝影作品進行分析,探討二人如何記錄並展現臺北的人文風景,兼論二人作品的特色與視角。最後則是比較二者的作品,思考他們與「新紀實攝影」之間的關係,並重新審視、評估其作品在「新紀實攝影」概念範疇中的位置。
- 關鍵詞:吳毅平、余白、紀實攝影、新紀實攝影、臺北攝影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顏芝芸:從榮町到下埤頭:回顧菊元阿嬤日治時期的少女生活
- 頁:233-250
- 研究專文
- 周志仁:詩揚城市山海巔:日治時期傳統漢詩對淡水、新店線鐵道地景書寫
- 頁:251-316
- 摘要:明治28年(1895)日本統治臺灣,日本進入臺灣後首重鐵路交通建設,日本人進入臺北經商,發現交通事業利潤甚高,亦開始淡水至新店鐵路籌建,然而卻因資金不足而未酬。總督府為了使縱貫鐵道工事物資能順利運輸,特別建置淡水線鐵道。隨著文山、新店地區煤礦業的發達,新店線鐵道亦在日本私人會社規劃下興建。鐵道完成後,將物產源源不斷地運輸至世界各地,充分達成日本殖民臺灣的目標。隨著都市開發與水文氣候的改變淡水河、新店溪日漸淤積,淡水、新店線鐵道凌駕河運成為橫貫臺北市區與山海近郊的交通動脈。鐵道沿線腹地廣袤,許多新式設施與活動均設置於車站附近,方便民眾前來遊賞。由於建設得宜,許多詩人常利用鐵道進行旅遊、例會、訪友……甚至參與新式活動,這些日常生活成為詩作的題材,繆思自心臆間自然流露不假天成。臺灣鐵道或臺北都市發展及文史研究者甚多,多以文獻或報刊為主,卻鮮少以詩歌與鐵道結合為主要研究對象。日治時代詩人以古典詩歌撰寫生活百態,新舊文化的撞擊令臺灣詩歌產生新風貌,詩人也以心聲心語將真實的時代面貌以詩歌呈現,也更能反映時尚與脈動,貼近當時民眾的生活。
- 關鍵詞:日治時期、漢詩、臺灣鐵道、淡水線、新店線
- 人文采風
- 孫伯任:記施素筠女士、黃彬彬女士、林明慧教授參訪文獻館
- 頁:317-322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0年10月至12月
- 頁:323-376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