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90期民國103(2014)年12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紀州庵
- 頁: 卷首
- 摘要: 紀州庵為日據時期日人所經營的料亭「紀州庵支店」建築物群的一部份,其屋頂形式與簷廊抬高之構造,反映出日據時期臺北市新店溪水岸休閒娛樂建築之風貌。戰後作為公家宿舍,文化界人士如王文興等人,曾在此居住,深具歷史文化意義。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文物》第3卷第3期:談到臺灣新文學,《臺北文物》堪稱是民國40年代的先驅刊物,第3卷第3期這一期的編後記言:本刊上期「新文學.新劇運動專號」出版後,又謬承文化界讚譽,一再鼓勵,所以我們再接再厲,經幾個月來努力,才產生了這一本「續集」。「續集」可能是因為內容太過先進,竟遭到「查禁」而無法發行,成為《臺北文物》唯一缺席的一期,60年後重新閱讀其內容,仍覺臺灣新文學、新劇運動思想的洶湧澎湃。 天籟吟社集。為早期臺北重要傳統詩社的作品,由陳鐓厚彙編,於民國40年出版之詩集,因數量少,幾為孤本。 《擊?吟偶集》,日據時期昭和7年(1932),由洪仁和編輯。題目共1,552個,詩數共5,082首。 《東寧墨蹟》日據時期昭和8年(1933)出版,內容蒐錄日本及臺灣書畫名家之作品,及臺灣書畫展覽會、臺灣美術展覽會展出之書畫作品。 《山紫水明集》早期來臺執教的石川欽一郎作品集,內容為臺灣各地風景繪圖以及解說。於昭和7 年(1932)發行。 《臺灣流行歌集》,為張邱冬松編,是早期流行歌曲、音樂的彙集。曾任教於臺北市立女中(現金華國中)的張邱東松也是著名臺語歌謠「燒肉粽」的創作人。 《臺灣的少女》,作者黃鳳姿,臺北艋舺人。曾祖父黃章田是洋琴名家,同時也是一位深知民俗故事與地方傳說的耆老,父親黃廷富為京都帝國大學的法學博士,可謂書香世家。1943年8月,東都書籍東京本社出版《臺灣的少女》,收錄選自《七娘媽生》、《七爺八爺》的17篇文章,以及新作與書信,轟動當時臺灣文壇。 《蘆聲》民國37年2月1日印刷,3月1日發行。由臺北高級中學學生自治會編輯,是光復初期的學生刊物。內容有文藝、創作等投稿以及升學指南資訊等。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臺灣文學學科體制化的回顧與思考」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61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蔡佩均 老作家與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建構-從個人記憶、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
- 頁: 63-86
- 摘要: 台灣文學研究在1990年代初期邁入學科化進程,並成為台灣民主化運動表現於文化領域的指標之一。在戰後五十年間,有過殖民地生存經驗的老作家們的回憶錄、訪談紀錄或口述歷史,長期被當作「正史」文獻或其補充,成為反思歷史經驗和建構台灣文學史的重要佐證。這種現象對台灣文學研究的發展與學術史性質產生何種影響,迄今未受到討論。然而,戰前文學活動在後殖民時期透過跨時代作家的回憶錄、訪談紀錄或口述歷史,被重新賦予時代性意義的過程及影響為何,已是今日不容迴避的課題。筆者嘗試以「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理論,思考跨時代作家戰前文學活動、回憶性文本、台灣文學研究建構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藉此說明老作家的殖民地文學活動記憶在經歷相異歷史時期後,從個體記憶變成集體記憶,進而成為歷史記憶的過程。 參酌上述理論,筆者將以《台北文物》的「北部新文化運動特輯」、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劉捷《我的懺悔錄》三種回憶性文本為例進行分析。在此,筆者欲強調的是,這些文本絕非特例,跨時代的老作家們透過個人的回憶、眾人記憶的群聚化、多種形式的互文,以及被台灣和日本兩地文學史交互歷史化的過程,使偶然性的個人記憶,發展為穩定性的集體記憶。他們在座談會中的口說資料,變成了文字資料,並被權威化成史料、文學史著述、大學用書,大量被印刷及閱讀,終於成為無可搖撼的集體記憶,甚至踏入了歷史記憶的範疇。
- 關鍵字: 集體記憶、歷史記憶、北部新文化運動、葉石濤、劉捷、尾崎秀樹
- 大事記
- 陳盈達 戰後大陸來臺古典詩人的政治書寫-以張默君《瀛嶠元音》為觀察對象
- 頁: 87-136
- 摘要: 本文利用政治寫作為研究主題,將張默君《瀛嶠元音》中所收集之政治書寫詩作分別敘述其內容、風格與特色等,作進一步的分析與論述。特別將研究視角放置在1949年前後,臺灣政治圈、文學藝術圈的反共思潮與愛國情懷等,以標舉張默君身處此種文學環境中,其詩作所透顯出來的特殊性。張默君在戰後臺灣詩壇的特殊性,是能夠將「反共」/「懷鄉」/「國殤」三者,視作一體三面的文學關係,並將此三類寫作主題,毫無縫隙地融鑄在詩篇之中,此自是《瀛嶠元音》中的大多數詩作,能夠兼具遭逢國殤之憤、懷鄉思親之痛、反共復國之企盼。張默君詩歌的特色與價值,對照在如此的政治環境與文學發展等時空背景之下,其相異於其他詩人之不凡的特殊性,卻得以油然自見。
- 關鍵字: 張默君ˋ《瀛嶠元音》ˋ政治書寫ˋ反共文學ˋ戰後文學
- 其他
- 江昺崙 1950年代《豐年》裡的農民文學初探
- 頁: 137-163
- 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農村、農民、農業」視角分析位於臺北市的《豐年》雜誌社及其雜誌,在1950年代初期相關農民文學之意涵。農民文學為具有農民主體性之文本,於本文脈絡中,與過去鄉土文學定義稍有不同。以往鄉土文學較強調農村之空間意義,而本文所指涉之農民文學則強調農民自身的主體能動性。並依此探討《豐年》雜誌裡的文學作品是否符合農民文學之旨趣?本文所做之初步結論為,1950年代反共抗俄之政治氣氛非常強烈,雜誌上的農民文學充滿官方元素,直言之即為美援與國民黨農村政策的宣傳工具。究其文學意義而言,因作品所能傳達農村社會實際的面貌效果十分有限,故不妨視為一種50年代的樣板文學。
- 關鍵字: 豐年雜誌、農復會、許伯樂、蔣夢麟、農民文學
- 其他
- 賴恆毅 殖民時期林本源園邸的空間景觀與地方性格
- 頁: 165-190
- 摘要: 「林本源園邸」位於板橋,又稱「板橋別墅」俗稱「林家花園」。從其建成後不久清日政權易幟,處於異族統治的時代節點,以及坐落於政經匯集之板橋城區的時空脈絡予以覘之,林家之園林在地方中形成了一個既隱蔽又開放的場域,從而園林的擁有者、及其位置、規模,以及往來園中而形成的社交網絡,種種因素交相影響著林家園林的空間價值。本文擬觀察「林本源園邸」的地方特性,探究在殖民社會下藉由空間所發散而出的地方性格,企圖鎖定兩個層次來討論,首先是園林的形制與空間布局,較為先發性質的概念層次;其次,則是關於在園區被建構出來之後,對於區域社會結構所引發的改變,進而影響到對本地的空間意識,乃至於成為地方上意義化了的景觀符號。
- 關鍵字: 林本源園邸、板橋別墅、林家花園、地方特性、地方感
- 其他
- 卞鳳奎 從《臺北市民住所錄 內地人?部》登錄簿來看日據時期鹿兒島縣人在臺北市的移民狀況
- 頁: 191-227
- 摘要: 1895年(明治28)臺灣因甲午戰爭而被迫割讓給日本,日本領有臺灣後,日人開始大量渡海來臺移民,因此日據時期日人移民來臺成為一重要之課題。國人在進行日據時期日人在臺灣地區人口變遷問題的研究,多會利用每年出版的臺灣總督府統計資料,或者5年1次出版的國勢調查等資料。但使用前揭的資料進行統計與研究,雖然可將日人居住在臺灣全島的出生縣籍別之狀況計算出,了解到變遷的動態,但倘若以一個市為區域;例如臺北市的情況就無法計算出來,更遑論是要了解從日本移居至臺灣居住者的職業別及出生地等較詳細的相關內容。由於《臺北市民住所錄 內地人?部》登錄簿一書,內容極為完整,登錄居住在臺北市日人的官名、職名或店名、電話、姓氏、府縣名、現住所等資料,極具參考之價值。因此本文使用該登錄簿以及《臺灣日日新報》、《????》等資料為基礎,針對(一)日據時期鹿兒島人在臺北人數最多之原因;(二)鹿兒島在臺北的分布狀況;(三)鹿兒島在臺北的職業狀況等問題,試做一分析與討論。
- 關鍵字: 臺北市、鹿兒島人、移民、人口統計
- 其他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3年7月至9月
- 頁: 231-263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