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59期民國96(2007)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59期民國96(2007)年03月 

  • 封面
    • 楊仁江/圖文 新舊之間(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位於臺北市信義路5段世界貿易中心正對面、莊敬路與松勤街交叉口上的四四南村,原是國軍四四兵工廠基層員工的眷村,最高脊高約七公尺。近年來,透過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利用洗禮後,留下了4排1、2樓的房舍,成為見證50年代臺北眷村建築的代表。 離四四南村不遠的地方是臺北市信義計畫的核心地區,2004年,總高508公尺、地上101層、地下5層的臺北101大樓落成啟用;這兩座建築的對照,反映了臺北市近50年來建築與都市發展的脈絡。從水平展佈、櫛比鱗次的眷村,到層層疊疊、高聳雲霄的摩天大樓,兩者造型不僅天壤之別,使用功能也有明顯差異。它們所揭示的,是大都會發展與建築演化必然的特徵?還是為滿足躋身於世界之最所建構出來的產物? 蔚藍的晴空之下,高低建築形成強烈對比;暗夜中,鎢絲燈下多少詩人的創意與LED彩燈五光十色的耀眼,是高科技產業高度e化的結晶,也是下一座世界之最的奪冠標的。一個與世無爭的平凡和一則仰之彌高的金雞之間新舊的對應,正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矛盾與對立、協調與安祥的最佳寫照。
    • 關鍵字: 封面
  • 口述歷史
    • 宋健行記錄 「創意家譜設計與教學」座談會紀錄
    • 頁: 1-32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趙祐志 在臺日人菁英之家族觀與企業的繼承(1895-1945)以126個繼承事例為例
    • 頁: 33-89
    • 摘要: 許烺光在《家元—日本的真髓》一書中,推崇日人的家是近代日本資本主義崛興的基礎。其次,美籍日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德性與繁榮的創造》一書中,亦言日人對家族觀念的獨特看法,是日本能形成高度信任社會,進而創造經濟繁榮的基石。再者,陳其南在《文化的軌跡》一書中,更言日人特殊的家業繼承制度,令日本企業可以擇優繼承,為其富過三代的秘方。究竟日人的「家」有何獨特之處?本文將蒐集日治時期在臺日人企業菁英126個事業繼承事例,從中歸納出繼承人的身份,並藉此刻描日人繼承制度看重單嗣繼承、養子繼承、襲名繼承等特性,再者,將述及「同族」企業(即建構涵括「本家」、「分家」、「別家」的企業)在臺逐漸萌芽的事例。此外,還將比較臺、日人繼承制度的差異,以及日人不重血緣關係之繼承制度對企業運作的影響。
    • 關鍵字: 專論、繼承、家族觀、養子、同族、企業史
  • 研究專文
    • 吳佳芸 清代臺灣武質家族的社會流動—以黃龍安家族為例
    • 頁: 91-120
    • 摘要: 清代臺灣的漢人移墾對社會流動產生重大影響,家族掌握地方資源並向上流動。領導者努力讓自己成為地方領袖,也使家族在臺躋身上層社會。大溪黃家福建泉州人,傳至10世向外發跡,於康熙年渡海來臺,到黃龍安一代崛起,從淡水往大溪擴張實力。首先在淡水經營船郊德春行,後積極建設地方事務籌建淡水龍山寺,黃龍安因具排解糾紛、調節地方事務能力成為重要頭人,而後甚至由淡水頭人轉變成泉州頭人。其武質性格仍替黃家排解糾紛,戰略能力更表現於械鬥中,於清末北臺嶄露出「武質」特色。開港通商因應外國商業衝擊,黃家展開二次移民,往三峽、大溪種茶製腦,以團民聚眾能力號召開墾,最終定居桃園大溪,家族由武藝精湛轉成開墾地方富豪。
    • 關鍵字: 專論、武質家族、黃龍安、大溪黃家、社會階層、德春行
  • 研究專文
    • 張淵盛 林爾嘉《菽莊詩稿》試析—以生命歷程為線索的解讀
    • 頁: 121-160
    • 摘要: 本文以林爾嘉《菽莊詩稿》內與作者生命歷程較相關的作品意蘊之解讀為主要論述方向,於敘述時,以今日可見之林爾嘉身世、行止等相關資料為線索,將作品與作者生平相互參照,探究其詩作中所流露的生命情感,由此展開對林爾嘉詩作的詮釋,並嘗試做出對文本內涵較恰當的解讀,期能達到以詩證人、以人證詩的效果。本文可為後人閱讀《菽莊詩稿》開展一可能的視角,俾使讀者能對林爾嘉其人其詩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欣賞,從而體會這位出生於臺北,終身懷念板橋故鄉的先賢所曾走過的心靈世界。
    • 關鍵字: 專論、林爾嘉、板橋、菽莊、菽莊吟社、遺民
  • 研究專文
    • 洪千雅 臺灣20年代日式街屋建築立面是「仿巴洛克建築」嗎?以迪化街7幢代表建物立面為例
    • 頁: 161-184
    • 摘要: 臺灣許多於日治時期20-30年代的仿西洋建築通常被分類為「仿(新)巴洛克建築」,但透過藝術史更細項的分類將有不同的解讀。 本文以迪化街熱門的觀光景點、牌樓厝代表作,即:129、131、133、135、148、150、152號為研究案例,並以三個層面來驗證此7幢日治中期的建築立面主要為「新矯式主義」建築形式;第一個層面—從表面建築形式判別、第二個層面—援引「矯式主義」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延展方式、第三個層面—就本文建物案例立面進一步剖析驗證。 經由以上三個層面的分析,驗證迪化街此7幢建物僅148號建物為「仿巴洛克式」風格,餘均為「新矯式主義」建築風格;據此推論臺灣其他與該批同時期的日治時期建築,如大溪、三峽等地街屋的風格尚有待重新檢視。
    • 關鍵字: 建築藝術、迪化街、新矯式主義建築、街屋建築立面、仿巴洛克建築、臺灣20年代日式街屋
  • 其他
    • 葉昌嶽 萬華(艋舺)滄桑史(三)
    • 頁: 185-249
    • 摘要:  
    • 關鍵字: 采風拾遺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5年10月至12月大事記
    • 頁: 251-300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