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71期民國99(2010)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71期民國99(2010)年03月

  • 封面
    • 莊永明撰文/唐壽南繪圖設計 臺大校園
    • 頁: 卷首
    • 摘要: 「前世」的臺北帝國大學,到「今生」的臺灣大學,入門意象的建築,一直沒有改變。這座永恆的「大學之門」,是臺灣最高學府的象徵。 1928年4月30日,臺北帝國大學正式開校,這所臺灣第一所大學,也是日據時期唯一的大學,雖是由臺灣總督府直接監督,但名義上是隸屬日本政府轄下的八個帝國大學之一。創校之初,僅設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一直到1944年,才發展至文政、理、農、工、醫五部。 1945年,「臺北帝大」被接收,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可以說是臺灣不少菁英的培育之處。「臺北帝大」的畢業生總計僅有357人,但今日「臺灣大學」光是在校生,就有數萬人之多,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校門及守衛室建造完工於1931年3月31日,今已被列為古蹟保存。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林嘉 花鳥四屏條畫/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花鳥四屏條畫(四之一) 林嘉字咸甫,號漢仙,詔安人,曾師事同邑馬兆麟。清光緒中葉,曾遊台灣。喜與時彥,有暇即閉戶作畫,嘗云︰「吾以此度生涯也。」款識︰「癸丑冬月大雪後,林嘉畫於東山別墅。」此畫作於一九一三年,畫一飛雁俯視蘆花。飛雁以大筆觸的墨線描繪,再佐以白粉相間,蘆花則以淡筆規律勾勒,再以彩墨畫葉面,以濃筆寫葉脈。 花鳥四屏條畫(四之二) 此幅畫一鶴站立於梅幹之上。畫家以較淡的墨線勾畫枝幹的輪廓及節廇,梅花的花辮也以同樣深淺的墨線為之。至於此作的主角鶴則融合墨色與白粉,表現出此鶴略顯渾圓的身軀。羽毛的部分,或以墨塊渲染為之,或以淡筆勾畫而成。至於鶴的雙足及長喙,則以較為勁銳的墨線表現。 花鳥四屏條畫(四之三) 此幅畫一雄雞昴首回顧,其後的花幹,造型上頗似南宋畫家馬遠拖曳松枝的表現。雄雞與花幹的造型,彷彿回應了兩者勁挺的神態。 花鳥四屏條畫(四之四) 此幅畫兩隻鳥禽立於石上。岩石的描繪,以塗墨及留白的手法,區分出前後位置的關係。前景的岩石,再以較為快速率性的線條,勾勒出其陰暗面。此幅所描繪的花種較為豐富,畫家似乎有意表現出鳥禽與周遭花卉的互動關係。(邱琳婷)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李錦松 葫蘆運
    • 頁: 卷首
    • 摘要: 流傳於臺灣地區的早年民俗遊戲「葫蘆運」(或名葫蘆問),經過時代的變遷,現只存在於一些早年發達的城市裡,在臺北萬華地區,即曾經有過風行的歲月,但對現在的小朋友而言,已是陌生的印記。如何推廣,成了熱心人士的重要議題,本會基於保存文化資產及推動民俗創新,並召開專題座談會,為此一議題提供意見交流平臺。 本圖為李錦松先生於1946年改繪之葫蘆運圖,人物及其它圖案造形華麗、樣態栩栩如生。李先生熱心推廣,並特別授權本會公益使用。
    • 關鍵字: 百年童玩
  • 圖片
    • 柯得隆 河洛韻
    • 頁: 卷首
    • 摘要: 河洛韻文史工作室,專研傳統民俗遊戲,製作早期河洛韻圖解說,詳盡而易懂。
    • 關鍵字: 百年童玩
  • 口述歷史
    • 楊瑞春紀錄、吳昭明整理 「葫蘆運」推廣座談會
    • 頁: 1-30
    • 摘要:  
    • 關鍵字: 百年童玩
  • 研究專文
    • 高致華、萬超前 透過李天祿藝師觀臺灣布袋戲的發展與傳承
    • 頁: 31-55
    • 摘要: 布袋戲作為一種曾在臺灣非常盛行的民間戲劇,其發展歷程與臺灣社會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一生,可以說是臺灣布袋戲歷史的一個縮影。本文試圖透過李天祿的一生,呈現臺灣布袋戲的歷史,並以此作為我們思考布袋戲,尤其是古典布袋戲未來傳承的依據。
    • 關鍵字: 藝師千秋、李天祿、布袋戲、古典布袋戲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臺灣與日本的海洋性民間信仰
    • 頁: 57-63
    • 摘要: 以臺灣盛行的民間信仰來說,按各該神祇所掌職能可分為:護航神、保健神、驅番神、開拓神、土地神、鄉土神、厲神、救苦神等; 尤其是臺灣位置居於孤島的地理環境因素下,護航神的快速發展被認為是最明顯的。護航神包括:媽祖、水仙、王爺、玄天上帝等,而這些神祇卻多與溺死者的冤魂,即所謂的水鬼信仰有關。惟此種海洋性信仰形態,當可由瘟船放流替身的習俗、對漂著神像和「水流公」的敬畏、用漂流木雕神像或用以建廟的緣由、神燈導航傳說等層面予以研討。 另一方面, 同樣是四面環海的日本列島,有祈求航海安全和魚獲豐收的神明信仰,跳海淨港或船祭的祭典儀式也都很盛行。尤其是放流船隻或替身的習俗、漂著物與「流佛」即漂屍的崇拜、海面上「龍?」*等等信仰,皆展現與臺灣相類似或相對應。至於日本也接納媽祖的信仰,當是以此深厚海洋信仰為基礎。 龍?(??):海上連續出現如燈火般的燐光,宛如龍形之現象。
    •  關鍵字: 信仰探索
  • 研究專文
    • 陳柏棕 日軍在臺灣最後的軍事動員:臺灣海軍特別志願軍
    • 頁: 65-128
    • 摘要: 「海軍特別志願兵制」是日本太平洋戰爭戰況逆轉下因應而生的產物,制度實施前,殖民當局便展開相關宣傳與海事訓練,並經體檢與試驗後,選出合格者。同時,官方開始製造宣傳樣板,並針對青年發動無孔不入的強制志願,國家暴力展露無遺。青年成為海軍志願兵後,即入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海兵團展開新兵訓練。訓練過程中日本海軍「精神棒」處罰,美其名所謂注入軍人精神,然則為軍隊枉顧人權,正當化對新兵施虐的藉詞。結訓後,海軍志願兵有於島內服役、派遣至海外占領地,或赴日海軍學校進修等分派方式。後隨戰況吃緊,不但縮編訓練規模與時間,又因日軍制海權喪失,海外派遣已不可能,此後多數人留在島內服役,凸顯出戰爭末期日軍之窘態。
    • 關鍵字: 歷史記憶、太平洋戰爭、海軍特別志願兵制、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海兵團
  • 研究專文
    • 王雲洲 試析清代臺灣社會中的「俠」
    • 頁: 129-169
    • 摘要: 俠在中國各個朝代皆曾存在,是社會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過去學者探討清代臺灣社會,並無人論及當時臺灣俠風鼎盛,俠士存在各階層中的情形。以臺灣不穩定的社會型態,能造就與培養各階層的俠士,依其生長環境與財富、企圖心等,以各自的方法行俠仗義,雖其行為並不完全合於法律或道德,但卻合於其心中認定之「義」,故稱其為「俠義」。臺灣在清政府統治下,政府控制力薄弱,外加吏治不良,俠士的出現乃為必然,各階層俠士為義或己身利益考量,選擇冒險犯難、救助鄉里、助官或反官,成為在清代臺灣社會中湧出不窮的現象。
    • 關鍵字: 俠義析論、俠士、俠風、武術、復仇、義氣
  • 研究專文
    • 陳青松 基隆天鵝洞及其楹聯文學
    • 頁: 171-221
    • 摘要: 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基隆市中正公園,是臺灣八大風景區之一,公園內東側的一隅「天鵝洞」,則為雨港亙古至今唯一的一處文學瑰寶,也是筆者目前所見全臺灣首座的文學步道園區。園區內除了有優美景色與自然生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蘊藏著十餘座造型奇特且互異的亭臺樓閣,以及鐫刻著非常豐富的當代名家楹聯,依筆者所知,堪稱是「臺灣楹聯的故鄉」(全臺灣唯一以亭臺樓閣之「楹聯」為主題的樂園)。事隔四十餘年後的今天,再依循前人的足跡,踏著這座詩情畫意的文學步道──天鵝洞,仔細品讀這些前輩文人墨寶,不僅令人賞心悅目、心靈洗滌外,更是一趟文學的饗宴。
    • 關鍵字: 地方采風、基隆中正公園、天鵝洞、基隆早起會、大同吟社、楹聯
  • 研究專文
    • 高致華 《興直公學校校長報告書》
    • 頁: 223-236
    • 摘要: 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特藏室手寫稿未刊本,原為『社寺廟宇????調查 臺北廳』之其中一個部分。西來庵事件後,日本總督府展開全臺宗教調查,此為第二次調查的成果;由於調查員為各地公學校校長所領導,水平較第一次調查高,內容具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 關鍵字: 史料選譯
  • 大事記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彙編 臺北市民國98年10月至12月大事記
    • 頁: 237-293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