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獻直字第217期,民國110(2021)年9月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日治時期臺北市太平町街景
- 頁:卷首
- 摘要:日治時期臺北市太平町街景,大稻埕自1860年代淡水開港以來,成為臺北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引入西方文化及時代思潮,日治時期更成為臺灣民主政治及社會運動的發源地。本照片為日治時期臺北市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帶)街景,當時太平町與永樂町(今迪化街)為大稻埕最活躍繁榮的商區,法主宮廟、蔣渭水醫師經營的大安醫院及《臺灣民報》總批發處、東薈芳及春風得意樓等餐廳、張東隆商行、太和堂藥房等均位於太平町,社會菁英聚集,推動並促進臺灣新文化的發展。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文獻館典藏臺灣文化協會相關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文獻館典藏臺灣文化協會相關文物
- 關鍵詞:文獻館典藏臺灣文化協會相關文物
- 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大稻埕的糕餅文化」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3-58
- 曾品滄、陳玉箴、黃俊達、吳庭宇:大稻埕寶香齋的前世今生:余恩賜先生(1926-2020)訪談紀錄
- 頁:59-80
- 專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紀念」
- 何義麟:日本時代臺灣青年的覺醒與抗爭──以臺北師範學校出身者之動向為中心
- 頁:81-120
- 摘要: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有眾多青年加入,各項活動才得以熱烈展開。這些青年大多是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受到近代西方思潮的啟蒙,因而投入文化協會發起的各種活動。然而,由於每個人對政治社會運動有不同的理念,各自參與不同的組織,人生也各有不同的際遇。本文主要以臺北師範學校出身者蔡培火、謝春木、王白淵等人為例,試著以個人生命歷程的主軸,探討青年如何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以及他們展開何種行動。依照嶄露頭角的順序,蔡培火是最早的覺醒青年,謝春木是報刊言論的旗手,王白淵成為詩人兼藝術家,有些更年輕的學生則是走向共產黨的革命之路。藉由相關的言論與行動紀錄,大致可知,他們懷抱著理想,但卻都未能充分實現。儘管如此,他們奮鬥的歷程,不僅可以砥礪後輩,同時亦能檢視文化協會發展之隘路,以及百年來對於臺灣社會的影響,同時也可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臺灣未來發展的方向。
- 關鍵詞:臺灣文化協會、臺北師範學校、臺灣共產黨、啟蒙運動、自治運動
- 專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紀念」
- 鄭政誠:日治時期臺灣民族運動陣營報刊中的義務教育論述
- 頁:121-161
- 摘要:成立於1921年的臺灣文化協會,其所主張與力行者可謂與文化啟蒙與教育發展面向息息相關,也因而造就臺灣民族運動的興起,貢獻不小。檢視該會對教育議題的論述中,義務教育一項乃最為關切之點,也時可在《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等民族運動陣營報刊中,看到各種針對義務教育而發之意見,無論是教育理論、目的,歐美各國實例,甚或是最重要的臺灣教育現場問題,多能提出批判與因應之道。雖然日治時期臺人的義務教育遲至1943年方為開展,且有因應戰局攏絡臺人協力之舉,雖然施行後的臺灣兒童入學率有所提升,但在戰爭空襲之際,教育現場的實際營運仍多受影響。 由於臺灣文化協會在1920年代即大聲呼籲在臺實施義務教育,但臺灣總督府卻提出各種不足與實施困境,然此時卻有高等教育機構,如臺北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之設,顯然仍以日人子弟的向學與升學所需盤算。面對初等教育機構的不足、臺人子弟升學的困難與臺日共學制的假象,在各民族運動陣營報刊中,常可發現眾多投稿者除再三呼籲義務教育之重要性,要求廢除臺日人的差別待遇外,更以歐美各國義務教育實施模式與作為供參,甚或臺灣總督府所顧慮之經費不足等問題,也都提出解決之道。 欣逢今年(2021)為臺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周年之際,透過百年前臺灣民族運動陣營各報刊中對義務教育的主張與訴求,除可讓我們了解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如何善用近代化的資訊與知識,提出讓日本殖民政府幾乎無法招架的教育改良主張外,也可看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對於教育文化啟蒙的重視與實踐。
- 關鍵詞: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義務教育、初等教育、差別待遇
- 專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週年紀念」
- 陳曄:日治時期政治社會運動中的音樂應用──以活動宣傳、餘興節目為中心
- 頁:163-200
- 摘要:本文試圖以「音樂」作為觀察日治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研究視角,並就島內政治社會運動,在舉辦各項活動的實況為觀察主體,以此分析「音樂」作為重要的宣傳工具、娛樂工具之下,是如何融入這些嚴肅的政治活動之中。透過史料的觀察與分析,能清楚的認知到,當時島內在進行政治社會運動時,活動主辦者多會聘請音樂隊,在車站迎接辯士及與會貴賓、或是以音樂隊直接在活動地點附近,進行吹奏宣傳,用以吸引民眾的注意力,提高活動的參加率,更以此達到宣傳上的效果。再者,音樂也會作為「餘興節目」的功能,出現在與島內政治社會運動有關的講演會、歡迎會、懇親會、送別會及組織例行會議等活動的流程當中。演出「餘興節目」的目的,是為了娛樂眾人或活絡現場氣氛,因此多半會選擇西洋音樂、日本音樂及中國傳統南北曲調來進行表演,較特殊者甚至是以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音樂,來進行歌舞餘興,基本上這些樂曲,也與當時所關注的時政與抗爭,並無明確的直接相關。
- 關鍵詞:日治時期、文化史、政治社會運動、音樂宣傳、《臺灣民報》
- 研究專文
- 江聰明:1980年代臺灣圍棋段位撤銷事件之研究
- 頁:201-267
- 摘要:1980年代,臺灣發生業餘3段棋士楊泰雄,因不滿中國圍棋會將其段位撤銷,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掀起圍棋界之波瀾。此事發生之緣由,因楊氏不服中國圍棋會,賽前未與棋士溝通協調,賽程進行中倉促將職業新聞棋賽之業餘棋手對局費取消,改為補助餐旅費之名義支領,影響業餘棋手權益甚大,故請求中國圍棋會慎重考慮,停止執行不當之措施。中國圍棋會遲遲未予回覆下,楊氏於新聞圍棋賽,連續兩場賽事,皆以極短之時間,極少之對弈子數下投子。此弈棋方式引起中國圍棋會之不滿,認為楊氏故意輸棋,缺乏棋士應有之風範,故撤銷其棋士證書、段位資格和參與比賽之權利。嗣後,法院一、二審皆判決楊氏請求回復業餘3段棋士之資格敗訴。一樁圍棋官司引爆了部分棋界人士,長期對中國圍棋會應昌期領導風格之不滿與憤怒,串聯反應氏團體,反抗中國圍棋會不合理之制度。這是戰後自1972年圍棋界領導人應昌期與周至柔,兩人因人事理念殊異所引發之衝突後,圍棋界再度發生分裂之局勢。
- 關鍵詞:中國圍棋會、段位撤銷、新聞棋賽、圍棋官司
- 人文采風
- 温文佑:迪化街二段的老屋、老巷與我的回憶
- 頁:269-290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0年04月至06月
- 頁:291-350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