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21期民國111(2022)年9月

臺北文獻221期封面

臺北文獻直字第221期 民國111(2022)年9月

  • 封面
    • 西本願寺廣場鐘樓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
    • 頁:卷首
    • 摘要:西本願寺廣場位於臺北市中華路1段與長沙街口,日治時期為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包含本堂、鐘樓、樹心會館、輪番所、御廟所、庫裡等建築群;戰後大陸軍民遷入,形成「中華新村」,1975年發生火災,本堂、御廟所、庫裡等建築遭燒毀。2011年臺北市政府進行整建,2013年西本願寺廣場正式開放,2014年臺北市立文獻館進駐本堂臺基空間,並管理樹心會館及鐘樓。 西本願寺鐘樓位於參道旁的假山上,與樹心會館同為市定古蹟,精美的「入母屋」式屋頂及下方受中國建築影響的斗拱,吸引往來遊人目光,成為西門町新地標。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精選館藏文物
    •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主編的話
    • 詹素娟
    • 頁:1-2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口說有憑⸺⸺《臺北文獻》中的口述歷史」回顧座談會
    • 頁:3-90

 

  • 「《臺北文獻》七十年」
    • 莊勝全:務期雅俗得以共賞:《臺北文獻》七十週年之回顧
    • 頁:91-144
    • 摘要:本文主要重新回顧具有獨特性與代表性的《臺北文獻》,70年來發展與變遷的歷史軌跡,嘗試說明其刊載內容之特色與學術研究上的定位,並將重點置於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在1950年代初期臺灣的歷史脈絡與出版法規的影響下,《臺北文物》不僅在聲請登記上遭逢曲折的過程,也曾一度受到報刊檢閱體制的介入,而遭到被查禁的命運。其二,在歷經《臺北文物》轉型為《臺北文獻》,再改為《臺北文獻》直字的過程後,其刊登內容逐漸取得雅俗共賞的平衡,既有史料保存與歷史研究的深度,也兼具記錄臺北地區自然與人文等各式議題的廣度。其三,透過70年來所刊載的各類文章進行分類與量化統計,可以發現《臺北文獻》在各個階段為了因應不同的時代背景與需求,呈現出既延續又獨特的風格,並為「臺北學」帶來更多可能性。
    • 關鍵詞:《臺北文物》、《臺北文獻》、《臺北文獻》直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學
  •  

 

  • 專輯:「《臺北文獻》七十年」
    • 詹素娟:為城市留下紀錄⸺《臺北文獻》七十年口述歷史回顧
    • 頁:145-200
    • 摘要:《臺北文獻》,經歷《臺北文物》、《臺北文獻》、《臺北文獻》直字三個階段,一直是臺北市文獻單位的機關刊物,也是臺灣學界知名的歷史期刊之一。創刊以來,即以蒐集資料與纂修市志作為編輯主旨,並以舉辦座談會、採錄口述歷史著稱,70年來累積豐富的成果。 本文主要對《臺北文獻》1953年開辦,中間雖有曲折,但迄2022年仍在進行的「座談會」,探討其主題設計、舉辦方式、成員組成與座談紀錄等,在漫長過程中的演變、特色與成果,也從口述歷史的角度,提出檢討。 本文結論指出,猶如「座談會」一稱的中性意義,《臺北文獻》在不同階段的發展中,賦予「座談會」一定程度的規劃自由;在寬鬆的定義下,座談會有時徵集道地的口述歷史,也能從事學術討論,使《臺北文獻》能克服實踐過程的各種困難,並為臺北這個城市留下歷史紀錄。
    • 關鍵詞:臺北文物、臺北文獻、座談會、口述歷史

 

  • 專輯:「《臺北文獻》七十年」
    • 曾冠傑:地方學的基礎:評介臺北市立文獻館口述歷史專書
    • 頁:201-226

 

  • 專輯:「北臺地景與臺灣美術」
    • 張家榮:從檔案談《臺北文物》季刊兩三事
    • 頁:227-260

 

  • 專輯:「《臺北文獻》七十年」
    • 魏伶容:勤耕不輟⸺臺北市立文獻館十年紀事(102至111年)
    • 頁:261-316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新北市樹林區13處地名由來與演變
    • 頁:317-346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1年04月至06月
    • 頁:347-398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