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16期民國110(2021)年06月

臺北文獻直字第216期,民國110(2021)年06月臺北文獻216期封面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日治時期芝山岩全景
    • 頁:卷首
    • 摘要:芝山岩為獨立於臺北盆地東北角的砂岩小丘,位於士林市區東北邊,最高處海拔55公尺,具有豐富且特殊的地質、人文景觀。其中,芝山岩史前遺址是臺灣在日治初期第一個紀錄、發現,也是當今臺灣最多文化層次堆積的考古遺址。此外,清代惠濟宮與隘門、日治時期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芝山岩神社舊址等,均位於芝山岩,可說是文化資產教育的重要場所。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文獻館芝山岩相關文物照片
    • 頁:彩色頁
    • 摘要:芝山岩相關文物
    • 關鍵詞:文獻館典藏文物、芝山岩相關文物
  • 主編的話
    • 詹素娟
    • 頁:1-3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社區意識、資源調查與居民培育⸺『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事件」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3-78
  •  ​專輯:「小山丘、大歷史:盤點『芝山岩』」
    • 蔡蕙頻:日治時期埋骨芝山巖的首位臺籍女教師⸺朱鳳
    • 頁:79-126
    • 摘要:1895年,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近郊的芝山巖開辦芝山巖學堂,不久後即發生了「芝山巖事件」;再加上1905年這裡開始合祀在臺死亡的教育功勞者,因而被視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聖地」。第一位合祀於芝山巖的朱鳳,是日治時期臺灣第一位女教師,本文旨在爬梳朱鳳的生平與教育事蹟,並闡釋其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上的意義。朱鳳出身於石牌地區朱元亨家族,嫁與士林吳溪,長於刺繡,生2子,後因丈夫過世而守寡。1897年,殖民政府成立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即後來的臺北第三高女),為日治以後臺灣近代女子教育之始,朱鳳因柯秋潔的推薦,受伊澤修二延攬為裁縫教師,此後該校多次改制、改名、遷校,朱鳳均持續服務達21年,直至1918年因腎炎病逝為止。日治之初,礙於民眾多懷「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識字無用觀,女子教育最初推動不易,朱鳳發揮其影響力,協助校方招生,並管理女學生操守與品德。且在校服務期間,朱鳳致力於裁縫教學,將過去採經驗傳承的裁縫手藝改為系統化教學。1918年病逝後,朱鳳被合祀於芝山巖,日治時期被合祀於此的臺灣人女性僅3人,朱鳳是其中之一,也是第一位。朱鳳的事蹟,在歷史上有其意義。首先,殖民政府雖以改造臺人精神為目的,一開始卻非強推日語教育,而是選擇最先接受日語教育的臺灣人為接點,來聯繫在地社會,鼓勵就學;其次,第一批接受日語教育的學生不乏出自具漢學淵源的家族者,朱鳳亦是如此,漢文化資本沒有成為她們面對新政局的阻礙;最後,朱鳳雖為傳統婦女,卻能在紛亂的時代勇於接受新職,有別於過去我們對於婦女不喜外出、缺乏社會參與的印象,展現出女性具有能動性的另一面。
    • 關鍵詞:女教師、朱鳳、女子教育、女子分教場、第三高女、裁縫
  •  ​專輯:「小山丘、大歷史:盤點『芝山岩』」
    • 康培德:從Google Maps與行政里名看百餘年前《臺灣堡圖》上的芝山岩周邊地區地名遺緒
    • 頁:127-154
    • 摘要:本文以芝山岩地區為例,檢驗地名作為文化資產的現今使用成效。20世紀初統治臺灣的日本政府於出版的官方地圖紀錄了21個地名,今日Google Maps只呈現6個,且一些地名已與百年前的地名有些微不同。一般認為鄉間的村名或都市的里名保存較多老地名。芝山岩地區有32個里,當中超過一半可追溯其里名至20世紀初的地名;不過,所有里名中只有2成左右可辨識至原有的地名。地名作為文化資產,Google Maps與里名保存地名的成效相當有限。
    • 關鍵詞:地名、芝山岩、村里名、文化資產
  •  
  • 研究專文
    • 津田勤子:日治時期臺北市大正町日人居民及其空間記憶
    • 頁:155-194
    • 摘要:本論文討論日治時期臺北市大正町(現臺北市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其空間特色與舊居民對此地區的記憶及書寫。臺北市大正町,現今餐廳、酒吧、商業大樓林立。不過回溯到日治時期,這裡是由臺灣土地建物會社主導開發,擁有整齊的街道、現代化的房屋、優質的公共設備,在當時被視為高級住宅區。濱田隼雄、西川滿、井手薰、神田喜一郎、早坂一郎、宮川次郎、田中一二、杜聰明、林熊徵等官民名人都曾經在此居住。根據1937年的臺北市人口統計,日人居民第二多的地區就是大正町。本論文研究目的有三:第一,使用當時的資料以及5位舊居民的口述訪談,重現城市開發的過程及居民特質;第二,以居民回日本後所撰寫的四份回憶錄作為分析對象,進而由1.玩樂環境;2.自然環境;3.居住環境;4.居民互動的四個面向探討日人居民對此空間環境有何種記憶與想像;第三,從居民戰後狀況(引揚經驗、故鄉喪失感)去分析他們的記憶與書寫中的鄉愁形成與特質。
    • 關鍵詞:臺北市大正町、在臺日人、引揚、臺灣土地建物會社、鄉愁
  •  ​研究專文
    • 李進億:日治時期地方政府在水資源管理中之角色探析:以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為中心
    • 頁:195-240
    • 摘要:以往對臺灣日治時期地方政府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行政舉措,特別是街庄役場,在整個水資源管理行政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加以探討的論著甚少。本文擬以《臺北州檔案》作為核心史料,探析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在日治時期水資源管理行政體系內扮演的角色,並藉以窺見日治時期地方政府的水資源管理措施與實施概況。經本研究發現,鶯歌庄長代表轄區內的水利組合,與桃園水利組合磋商水源分配問題,並主導石頭溪水利組合灌溉區內水利糾紛的調解;另亦奉上級命令調查轄區內埤圳與工業用水現況;也協助水利組合向轄區農民佈達斷水公告,與協辦水利組合評議員選舉。爰此,可見鶯歌庄關於水資源管理的業務量並不少,即鶯歌庄長視情況,時而扮演水利組合的代表與外界談判、調解轄區水利糾紛,時而作為輔助者協辦水利組合業務。進一步的說,經本研究得知日治時期位處官方與地方社會接觸第一線的街庄役場,時常面臨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水資源管理的行政負擔自然不會太輕,從而必須扮演起與水利組合在水資源管理上相輔相成之角色。
    • 關鍵詞:臺北州檔案、鶯歌庄、水資源管理、街庄行政、水利事業
  •  人文采風
    • 何良正:我所知道的古早名醫
    • 頁:241-252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0年01月至03月
    • 頁:253-306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