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63期民國97(2008)年03月 - 封面
- 黃崑謀繪圖/俞怡萍撰文/唐壽南美術設計 貓空纜車
- 頁: 卷首
- 摘要: 通車未滿週年的貓纜,身為臺北市第一條纜車系統,自然是享盡遊客的寵愛,看那絡繹不絕的人潮,等著進入小車廂內,享受那忽高忽低的騰空樂趣,這其中樂的是可以像鳥一樣俯視山林,趣的是偏向險境行的意味。乘坐其間,一離開纜車站,頓時心中能繫的就是那一根根擎天的塔柱了,靠著它配合地勢不同的角度設計,纜繩牽引著車廂徐徐前行,也讓我們飽覽臺北盆地及看清了貓空與臺北的地理關係。 與北邊總給人貴婦形象的陽明山相較,位於南側的貓空則與其農產特色一致,令人有採茶姑娘的清新純樸感;其產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擅於種茶的福建安溪移民來此開墾,經過茶農的戮力經營,鐵觀音茶盛極一時。產業本來不是為觀光而存在的,但環境變遷使許多附加價值逾越了產品本身的意義,貓空就是在此一片產業觀光發展中,起了極大變化,與觀光茶園劃上等號,也促使纜車的興建。 貓纜提供了新的視野認識貓空,但代表地名緣由的河床壺穴地形、天然的山澗溪流、歷史悠久的茶葉古道以及貓空的鳥語、花香、蟲鳴、茶清,仍需要我們用眼、耳、口、鼻及雙腳親臨見證。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龔樵生 牡丹立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龔植(一八六九~一九四三),字樵生,號亦樓,福建泉州人,同治年間翰林,泉州著名收藏家龔顯曾之子。一八九六年遷居廈門鼓浪嶼,從事詩文書畫創作,工花鳥草蟲,有畫院甜熟之習。清光緒初年來臺,居臺南,後遷臺北‧ 不久返回故里,在臺遺留作品數幅,著有《 如愚別館詩存》、《 亦樓印存》。 此畫繪於一九四O年,為龔氏晚年之作。圖中三株嬌豔盛開的牡丹,朱紅一朵、粉紅兩朵,由畫面左下斜向右上,莖葉扶疏,色彩層次分明,其雍容華貴之氣,正好與右下一小束清逸雅致的黃色雛菊,形成強烈的對比。全幅除了粉色牡丹及雛菊之花瓣輸廓以淡墨細筆勾勒外,主要以沒骨畫怯為主,直接以色敷彩,不以墨線勾勒,整體用色典雅明麗,受清初惲壽平畫風影響甚深。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王石鵬 百壽圖字印中堂/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王石鵬(一八七七~一九四二),字箴盤,號了庵,生於竹塹,就教於新竹大儒鄭家珍,受其師治學影響,乙未割臺後,從此寄情山水,遊歷臺灣、大陸各地。 石鵬多才多藝,通曉日語,日人對其詩文書法亦欣賞,其作品素為竹塹名士求取珍品。一九二六年,應聘為臺灣新聞報編輯,移家臺中。晚年虔誠禮佛潛心佛學,後病逝臺中。石鵬著作頗多,以《臺灣三字經》最能表達棄民心聲。 此隸書幅頗有華山碑之風味,筆勢磅礡,所鈐諸印,更是石鵬金石重要資料。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陳邦選 指畫人物精品/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陳邦選,字寶谷,一字仲子,號怡卿,或號得青,福建廈門人,指畫尤工。嘉、道之問,從鄉人來臺,鬻畫自給,一軸可得三、四金。後娶柯姓女為室,居於彰化。卒年不詳,一子,在廈門,亦工畫,日人據臺,喜邦選之作,賈人無以應,乃自廈門轉購來臺,六尺全紙,可售日幣五、六十元。 此作畫一位老者正舉棋思索何處佈局,兩旁的人,或雙手抱胸蹺腿,或雙腳交叉地觀棋。如此的安排及人物表現,正突顯了此作閒散的氣氛。畫家雖以指代筆作畫,然從人物衣服的不同用色,石桌規整的輪廓線,乃至周遭景物的描繪,皆可見其謹慎的作畫態度。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朱俊英 草書立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朱俊英,淡水縣人,活動於清末到日據時代,少年時期曾就讀於登瀛書院。他曾為瀛社的重要份子。一九二O年時,大稻埕佛教青年會設於慈聖宮北廟,共計男女學生約二百人,並延請朱俊英教習字。一九二三年九月因東京震災,當時為萃英吟社成員的朱俊英與蔡雪溪、吳如玉等人則共同以書畫創作,義賣賑災。 對於臺灣孔廟的重修也頗有貢獻。 此幅為行草書的立軸,釋文為:「懸崖之溜,可以穿石,一杵之鐵,可以鑿針,力之所積,金石亦剝也。純精先生疋正。臺北三鶴俊英。」本幅字體點劃自然,行氣流暢不羈,顯示書家圓熟而快速的控筆與技巧。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宋健行記錄 「臺北市觀光事業」座談會紀錄
- 頁: 1-19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葉龍彥 臺灣戰後初期旅遊業的復甦(1945-1955)
- 頁: 21-54
- 摘要: 臺灣戰後初期,政權更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根本無暇顧及觀光事業,反而是民間自行紛紛復業,戲院、舞場、酒家生意最好,旅館業也恢復旅館同業公會,臺灣旅行社改組成立,中國旅行社在臺設立分社……。 戒嚴法令對於旅遊雖然造成傷害,但本土文化的生命力隨著農村建設持續復甦,至1955年民間成立「臺灣觀光協會」倡導觀光,終能在60年代趕上世界戰後的觀光熱潮。 總之,臺灣旅行業復甦了,其原因除了臺灣擁有風景秀麗的條件外,還歸因於日治時期臺灣觀光事業的興盛以及日人的旅行、登山等休閒教育,從而構成文化力的持續性。
- 關鍵字: 專論、臺灣戰後初期、臺北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臺灣旅行社、戒嚴法、中國旅行社
- 口述歷史
- 于文正 「明星咖啡屋」紀實
- 頁: 55-98
- 摘要: 臺北市武昌街的「明星」麵包店與樓上的咖啡屋,曾經是臺北人重要的文化記憶。「明星」從1949年創業,在1989年咖啡部門結束營業,之後又在2004年7月4日重新開幕,關於「明星」的傳奇多由作家自己書寫,而本文則提供認識「明星」的另一個角度,採用口述歷史的研究方式,由「明星」負責人簡錦錐先生說明早期白俄羅斯人艾斯尼(George Elsner ConStanⅢ ENobche)創辦「明星」的經過,以及「明星」的經營及轉手過程;並請周夢蝶先生說明他與「明星」的一段因緣。 本研究自2004年起進行相關訪談,訪談結束後相關錄音資料均經過整理,之後由研究者重新謄寫,完成的文本並經過相關當事人確認、校正,其中簡錦錐先生的訪談稿採用第三人稱方式寫作,以便於使用參考資料補充相關內容,而周夢蝶先生的訪談稿均採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作,確保當事人的用詞與語氣。
- 關鍵字: 口述歷史、武昌街、明星咖啡、ASTORIA、簡錦錐、周夢蝶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平埔族聚落之遺跡見證─北投保德宮
- 頁: 99-124
- 摘要: 臺北投保德宮供奉之池府王爺,原輪流奉祀在凱達格蘭族北投社之頂社潘姓平埔族人家中,因之俗稱「番仔王爺」。日治時期族人遷居中社,後因政府徵地被迫遷往下社「番仔厝」定居;因遷入的雜姓漢族漸多,庄民集資建廟供奉「番仔王爺」與「平埔社」土地公,每年神明之聖誕祭典是番仔厝庄最重要的祭祀活動。 筆者經文獻考證與深度訪談得知平埔族人祭祀番仔王爺與土地公之緣由,並由祭典科儀觀之,皆與漢人廟宇的祭典無異,是平埔族人接受漢族文化的最佳明證,也間接說明番漢相融合的情況。平埔族人歷經地權與語言消失、傳統信仰衰微和清廷賜予漢姓、設「社學」等因素,加上長期接受異族文化的侵入下,已完全融入漢人社會體系中。漢化的結果其語言、風俗與習慣也早已湮滅,保德宮之「番仔王爺」與「平埔社」土地公神像為平埔族遺留之物,彌足珍貴。當今文化與文物之保存已是國際的普世價值,保存與記錄其祭典與傳統生活文化,更深具文化意義。
- 關鍵字: 宗教、嗄嘮別社、番仔王爺、「平埔社」土地公、番漢融合、文化保存
- 研究專文
- 陳俊宏 加拿大北臺宣教的緣起─從兩封歷史性信函談起
- 頁: 125-142
- 摘要: 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何以選擇臺灣北部作為他傳福音的地方,值得根據第一手資料(也就是當年教會的公函以及馬偕的報告書與日記)加以深入探討。從這些文獻當中所提到的訊息內容,可以發現有關南、北兩臺灣長老教會初期分頭發展的一些端倪,特別是馬偕基於個人判斷所做權宜性的抉擇。
- 關鍵字: 宗教、馬偕、杜嘉德、甘為霖、李春生、明有德、臺灣教會史
- 研究專文
- 鍾雲鶯 從「道之宗旨」論一貫道在平鎮之社區教育理念的推展
- 頁: 143-174
- 摘要: 本文乃透過一貫道之「道之宗旨」論一貫道在平鎮市社區教育的推展。 一貫道在平鎮的社區教育分成內部信徒教育與非信徒之社區教育的推動,在平鎮之內部信徒教育,有三教經典講述課程、基本教義課程,這些課程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導信徒發揚一貫道的教義精神,以及做為凝聚信徒之宗教力量。而各道場培育人才之制度化課程,雖說沒有在平鎮開設,但許多平鎮的信徒,仍前往桃園、中壢參班,故而本文仍稍做簡介。 非宗教式的社區教育,則以規劃「平鎮市社區大學」最為顯著。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文化講座,以及兒童讀經班的成果最為人樂道,這些課程在平鎮市的社區教育皆發揮連結社區的功能。 在平鎮市的社區教育推廣上,一貫道乃由早期的內部信徒教育,擴展至市民教育,並且承辦「平鎮市社區大學」,落實「道之宗旨」中「和鄉鄰」、「善與人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社稷為清平、冀世界為大同」的理想。 信仰的力量與信仰行為的實踐,我們可由一貫道之「道之宗旨」與社區教育的推展結果,得到驗證。
- 關鍵字: 社區教育、一貫道、平鎮、社區大學
- 研究專文
- 褚填正 戰後臺灣石化工業之濫觴─中油公司嘉義溶劑廠研究(1946-1972)
- 頁: 175-213
- 摘要: 臺灣石化工業的發展,是戰後臺灣經濟發展史不可忽視的一環;而臺灣石化工業發展之濫觴,首推中油公司嘉義溶劑廠,其前身為嘉義化學工場,是配合日本帝國戰爭的軍需工業要求,生產溶劑以做為軍需燃料所在。但廠房在戰時因遭嚴重轟炸而損壞不堪,地方人士在戰後仍請求中油能恢復生產溶劑運作。其後的發展,隨著原料來源不穩,嘉廠不得不在1959年全面結束醱酵溶劑生產。 之後嘉廠苦思轉型,而其成為臺灣石化工業發展之濫觴,卻是醱酵溶劑無法生存而意外導致的結果。1959年冬,芳香溶劑工場及冰醋酸工場開工後,財務上轉虧為盈,也開始完全向石油溶劑的方向前進,產品可內外銷,可見已逐步獲得成功。因此這樣的成功經驗,相信對中油公司有十足的鼓舞作用,也帶動中國石油公司在60年代後期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因此,嘉廠的成功絕對是臺灣石化工業發展的奠基之作。
- 關鍵字: 經濟史、臺灣石化工業、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嘉義溶劑廠、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嘉義化學工場
- 研究專文
- 陳青松 石?莊作在臺的翰墨因緣及其義行美德
- 頁: 215-234
- 摘要: 日治時期寓臺近四十五載的日人石?莊作(1870-1940),最初以軍人身分抵臺,隨即從事臺灣史地的考古與田調之研究,之後又從新聞工作轉行經商,未幾成為基隆地區的殷商。就在從商之際,不忘早年的志趣,繼續埋首鑽研史料、筆耕不輟,先後付梓15冊專業書籍,堪稱當年文史著作最多的民間學者。 石?莊作一生最令世人感佩的是首創全臺第一所私立學校以及第一座私立公共圖書館,成為近代臺灣社會教育的先驅;他飽讀中國詩書,因緣際會結交了當年漢籍的名人雅士(基隆顏氏家族、章太炎、施士洁),此外,石?莊作的義行善舉,亦贏得「慈善家」的美譽,其特立獨行的奇聞軼事,更值得後人探討。
- 關鍵字: 人物憶往、石坂莊作、章太炎、施士洁、石坂公園、石坂巷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6年10月至12月大事記
- 頁: 235-297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