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08期民國108(2019)年06月

臺北直字第208期民國108(2019)年06月 

  • 封面
    • 魏伶容撰文/劉伯樂繪圖: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 頁: 卷首
    • 摘要: 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1段,由加拿大傳教士吳威廉(William Gauld)於1912年設計建造,為臺北市僅存的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地點位於當時的平埔族北投社,信徒多為當地平埔族人。教堂建築以紅磚及木屋架構而成,風格接近英式鄉村教堂,入口設於正面中央,外牆則使用加強耐震的扶壁,紅白相間的外觀頗具特色。吳威廉於20世紀初所設計建造的教堂多已改建,北投教堂為僅存的孤例,在臺灣近代宗教發展史上具珍貴歷史價值。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 原住民歷史圖像及文物
    • 頁: 彩色頁
    • 摘要: 本圖為日治時期攝於淡水至金山途中的平埔族阿里荖部落,該地位於今新北市石門區草里里(原草里村)。(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 關鍵字: 臺北憶舊,原住民歷史圖像及文物
  • 主編的話
    • 詹素娟 主編的話
    • 頁: 1-2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大眾之友 庶民視窗
    • 頁: 3-5
    • 摘要:  
    • 關鍵字: 專欄
  • 研究專文
    • 文獻館 「凱達格蘭族北投社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7-40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簡宏逸 臺北圭母子社和大浪泵社研究
    • 頁: 41-68
    • 摘要: 位於今天臺北市中心的圭母子社(又有奇武卒、奇武子、奎府聚等表記),以及其鄰近的大浪泵社,是討論臺北市早期歷史時一定會提到的原住民村社。但是在學術研究上,圭母子社和大浪泵社卻是臺北市中心地區尚未被仔細研究過的村社。其實從現存史料來看,他們兩社的相關史料涉及的範圍遼闊,除了現在的臺北市中心地帶的大同區、中山區、大安區以外,圭母子社甚至出了一位南港大通事瑪,管轄範圍和名下產業廣及臺北盆地西部、南部各處,並留下數量不少的古契字史料。本研究依循傳統研究平埔族社史的方法,運用荷蘭文獻和古契字指出兩社的社址和勢力範圍,並進一步嘗試描述出身於這兩社,在歷史上曾經迅速地回應社會與制度的變化的原住民菁英。這些人包括前述出身圭母子的南港大通事瑪、知名原住民番業主潘如正,以及清末到日本時代初期的兩位秀才陳駿高和陳駿清。本文謹以目前已經發現整理的史料,檢證前人既有之見解,描繪17 世紀中葉到20 世紀初的圭母子社和大浪泵社歷史。
    • 關鍵字: 圭母子(奇武卒、奇武子、奎府聚)社,大浪泵社,番通事,原住民菁英
  • 研究專文
    • 鄭螢憶 從屬與分立:十八世紀「北港」社群的形成與番社行政
    • 頁: 69-110
    • 摘要: 本文考察北港社形成的演變過程,指出康熙年間以來清廷不斷利用「依附合徵」的方式,在不同階段將番社納入稅餉單位,最終在乾隆年間「上淡水社、雞籠社」轉變成為「南港社、北港社」。其次,本文又以番社行政的角度,重新釐清北港六社作為賦稅社群的內在關係。以毛少翁社為總通事的北港社群,並未完全掌管各社的番政。各社在番租管理層面出現「各自為政」的情況。同時,北港社內部也形成「金雞貂毛」與「北投小雞籠」兩組通事、土目的行政體系。爾後,番屯制度實施,編入同一養贍埔地的六社,並未因此產生新的土地關係。不過,因屯制、守隘等緣故,遂強化毛少翁與金雞二社的隸屬。但即使如此,從清末劉銘傳改革的公租,各社公租的運用、分配則是各自獨立。換言之,毛少翁社與其他五社的關係,因是「從屬又分立」的形態。
    • 關鍵字: 北港社,社餉,番社行政,「金雞貂毛」四社,「北投小雞籠」二社
  • 研究專文
    • 彭凌 尋根的開始──臺北市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歷史重建
    • 頁: 111-139
    • 摘要:  筆者母親的家族世居北投,族群認同一直是閩南泉州人。然而,家族中卻又流傳著「北投小坪頂上的山頂人親戚,看起來很像原住民」的說法;日久生疑,筆者在獲知可經由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考察求證後,遂自2008 年開始,展開這個驗證傳說真實性的過程。在調查北投外公一脈的資料無果後,轉查松山外婆的家族關係,竟意外從外婆生母娘家的戶口資料上,發現一家都是「熟」的紀錄。之後再以戶籍簿上陌生的祖先名為關鍵字,又在國家典藏數位資料庫查詢到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館藏的文獻—目前唯一存世的凱達格蘭婚約書及塔塔悠社古文書;續輔以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土目戳記、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踏查筆記等,逐步建構出塔塔悠社潘正房土目家族系譜,以及其家族和里族社、北投社的婚姻關係與近代生活軌跡。塔塔悠社,是17 世紀中葉就出現在西、荷文獻上,原住於臺北盆地基隆河畔的小型原住民部落。但因史料不足,讓人難以窺探塔塔悠社完整的社會生活樣貌,及最後從歷史紀錄消失的過程。本文的研究動機,即從驗證一個家族傳說開始,逐步拼湊大臺北地區遺忘的歷史記憶,以探究一個微型社會崩解與衰亡的可能原因。
    • 關鍵字: 潘正房,閩德和,熟番,塔塔悠,里族,土目,頭目
  • 研究專文
    • 楊士範 邁向工頭及模主之路──戰後新店地區原住民營造業板模師傅勞動傳記探究
    • 頁: 141-250
    • 摘要: 在都市或鄉村的日常生活,我們常見忙碌作業的工地工人,也常聽到其作業中產生令人不悅耳的噪音。不過我們卻常忽略這群工地工人勞動歷史的存在。我們通常將其視之為一群無技術的臨時工人,且是無資產的藍領工人階級。其實,營造業工人的職業身分呈現高度流動性特色。以模板工人職涯為例。從1 年到數年不等,剛入門學徒從師傅身上學習立模技術,再經數年磨練,然後在技術及資金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師傅級資深工人開始接小包,而成為工頭。俟工頭承包數年後,在資金及人脈到位後,則積極邁向模主之路。成為大包商模主,其實在資金龐大、信用資本、經營管理及政經人脈關係之多重條件下,才能走得順遂。工頭及模主,如何在層層分包的營造業機會結構中,面對模板工程承攬的機會與風險?成為工頭及邁向模主的承包生涯,其實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筆者近年認識一群新北市新店區阿美族的營造業板模師傅,他們當中有多年的工頭經驗;也有3位有模主經驗。本文主要運用田野觀察及口述歷史等方式,試圖書寫戰後建築工地勞動者的勞動傳記。希望透過若干板模師傅的勞動傳記之書寫,除了正視資深建築工人其實是帶有技術及資本累積特色,且聚焦積極向上往包商雇主身分晉升(大、小包商),另外,也重新思考都市阿美族建築工人職業生涯中的技術學習、職位轉變、勞動文化、族群互動、民族企業家以及社會排除議題。其中,原住民成為「民族企業家」模主的機會結構及社會條件,遠不如漢商。本文希望藉此凸顯原住民在工業社會中,其族群發展機會與限制為何?以上構成本文主要論述方向。
    • 關鍵字: 營造業,都市阿美族,板模工人,傳記,工頭,模主
  • 研究專文
    • 蕭明治 人權入志:《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中的政治受難者群像
    • 頁: 251-278
    • 摘要: 民國103年(2014)11月新出版之《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打破過往章節架構,以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文化兩篇為主,各篇分設6 章。最難能可貴的是,將政治受難者公開入志,呼應臺灣經歷40 餘年之威權獨裁統治後,人權公義的聲音得以伸張,地方志書也開始正視這些曾遭受威權統治迫害之人士。當政治受難者被公開傳記、被專章入志,我們便可知作為臺灣政經中心之臺北市,在傳統的人物志撰修上又邁開一大步,不僅認為人權的普世價值應傳頌四方,也相信需要代代相傳。在《續修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中,我們看到綱目體例的新方向,人物採擇的新曲徑,當然其成果也將成為引領日後全臺各地人物修志的新範例。
    • 關鍵字: 市志,人物志,二二八,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
  • 人文采風
    • 張珍貞 北投「岡本翁頌德碑」之「藏」字細解
    • 頁: 279-285
    • 摘要:  
    • 關鍵字: 人文采風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
    • 頁: 287-336
    • 摘要: 民國108年1月至3月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