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56期民國95(2006)年06月 - 封面
- 黃崑謀繪圖,俞怡萍撰文 中山橋(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生辰:1933年 座落:中山北路3段的基隆河上 「中山橋」一個充滿官方色彩的名字,它的誕生,確實具有濃濃政治味。 20世紀初日人選擇圓山建造全臺位格最高的臺灣神社,並橫跨基隆河興建與市區相連的鐵桁架橋,且為它取了一個很政治的名稱「明治橋」,以表達對天皇的敬意。至1930年因交通發展快速、建築構造進步,明治橋採用最新橋樑技術以鋼筋混凝土重建,歷時3年完成。其大小相間的連續三弧拱結構,與細膩典雅的花崗岩砌欄杆及燈柱,堪稱力與美的結合,恰與昔日穿越滑行的船隻、分立兩岸的神社及圓山別莊,形成老臺北人難忘的美景。 戰後明治橋成了中山橋,神社處改建為圓山飯店,1968年為拓寬橋面拆除精緻的石欄杆與燈柱,往日景致也漸從人們記憶中褪去。近二十年中山橋又背負起阻礙防洪治水的沈重壓力,最後只能以拆除易地重建,終結水利與文化界的多次論爭。 此處所繪是其生命中最美的時刻,不論是達官顯要或平民百姓,原本可以長存的它,只是靜靜地承受這些至暫且輕的過客。
- 關鍵字: 封面
- 研究專文
- 陳國棟 臺北與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
- 頁: 1-19
- 摘要:
- 關鍵字: 專題演講
- 研究專文
- 王惠君 西本願寺之創建與演變
- 頁: 21-38
- 摘要: 西本願寺所在地在清代台北建城後,正位於西門通向艋舺之道路側,日治時期劃歸新起町,隔三線道路(今天的中華路)與重要官方建築相對,在日治初期很快的就被日本真宗本願寺派開教使決定作為寺院的預定地,並陸續展開買地與建築興建等工作,大約經過三十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的真宗本願寺台灣別院建築,曾經成為當時台北的地標。戰後,跟隨著台北發生的種種事件,這裡也成為重要的時代舞台,交響樂團的設立、228事件、大陸來台與中南部來台北的移民、中華理教總會的設立、火災的發生等等,在這裡發生的故事,正呈現出台北發展歷程的縮影。
- 關鍵字: 西本願寺、中華理教總公所、萬華406號廣場、建築
- 口述歷史
- 林勝男、黃永銓、宋健行訪問、整理 臺北西門地區耆老訪問紀錄
- 頁: 39-63
- 摘要:
- 關鍵字: 訪問記錄
- 研究專文
- 唐羽 鄉鎮志之修論傳說與北臺地區史事之誤繆
- 頁: 65-112
- 摘要: 鄉鎮志之修在臺灣而言,原是重視基礎歷史、保存地方文化、重現四百年來開發面貌根本之工作。毋奈,海上之政治環境、嬗代頻繁、改朝換代過於複雜,各地方政府之檔案室形同虛設,無法提供修志者充分之文字資料,於是師承自人類學之田野調查,以及晚近興起之耆老訪談、名望人士之口述歷史,幾成纂修鄉鎮志以及治區域史,必採行之選項,用以補缺史枓之不足。但此種來自地方人士,憑記憶、循口碑,乃至一再附會訛傳之往事,卻也進入修志者捕捉之焦點,造成困感、處處陷阱、處處疑問,難於抉擇,最後在無可奈何之下,依然被採入各類志書或論述之中,錯誤相傳,見於典籍、見於文獻、到處存在,未來亦將無法防杜而繼續流傳。本文係民國89年,筆者應邀於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之內部文獻研討會演講時,針對此一問題提出之演講稿,加註與增訂所作首次之發表,希望有助於今後修志之參考。
- 關鍵字: 方志、史料派、論述派、地方志
- 研究專文
- 許毓良 清代臺灣的衙門統治─以行政、司法為主的討論
- 頁: 113-161
- 摘要: 本文旨在討論清廷統治臺灣211年(1683~1895),官府對於臺灣社會的控制力,有無強弱的時段差異。討論的對象,則選擇衙門裏的人物,例如各級官員,以及書吏、差役、幕友與長隨。最後發現,造成清廷控制強弱的因素,關鍵在於二點:一是巡臺御史之設引發的文武對立,另一是興訟與積案盈庭,讓官府的公權力大打折扣。所以清廷的衙門統治是否能有效運作,不是在於積極面地選拔多少能幹的吏役,而是在於消極面地抑制這些人做出不法的勾當。而經過對照,歸納出所謂控制較強的時間,總計僅60年而已。當然這也再度說明,清廷對於臺灣的統治,除了刑名、錢穀之外,軍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 關鍵字: 政治、清代、臺灣、衙門、統治之道、司法
- 研究專文
- 王俊昌 對外貿易在臺灣北部地區之關聯效果(1860~1895)~兼論數量方法在史學上的應用~
- 頁: 163-207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定量法探討臺灣開港後,在對外貿易下臺灣北部地區所產生的關聯效果。在上游關聯效果方面,至少有16萬名勞動力投入茶、煤、樟腦…等出口商品的產銷工作,約佔當時臺灣北部人口20.82%;航運、鐵路、電報、金融、電話、電燈、街道、公路、碼頭、棧房等基礎建設以及機械修理、船舶修造業、保險業、木材工業等現代產業也隨著對外貿易的成長而逐漸發展。此外,茶的出口成長除了帶來勞動力的投入外,亦帶來香花栽培業以及茶箱製造業的發展。在下游關聯效果方面,金屬及棉紡織品的進口,促進了包裝材料、農具、軍火、機械、印染等傳統及現代工業的發展或興起。在消費關聯效果方面,臺灣北部地區貿易部門的消費需求至少有95%全由本地生產供應,鴉片、棉布與食米的進口消費比重只有1.12%至2.25%,換句話說貿易部門與其從業人口之間的消費關聯效果並不大,亦不致影響本地農、(手)工業的發展。至於投資關聯效果方面,劉銘傳是利用關稅以及釐金,來籌措其興辦現代化產業所需要的資金。
- 關鍵字: 貿易、對外貿易、北臺灣、關聯效果、技術轉移、數量方法
- 研究專文
- 王建成譯 臺北市京町改建紀實
- 頁: 209-239
- 摘要: 本文係摘譯自 1931(昭和6)年出版的「臺北市京町改築記念寫真帖」紀錄,整個改建計畫案的籌辦過程及當中官民協調的 過程,可作為本年1月行政院通過實施的「加速都市更新方案」的參考。儘管時代背景不同、改建技法不同,但仍有諸多獲得心得之處,這是全臺都市更新案例的歷史性案例 ,當然也別具意義。尤其是留下更新前後的對照影像為臺北保留了莫大的珍貴文化資產。
- 關鍵字: 文獻翻譯、都市更新、臺北市、市區改正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5年1月至3月大事記
- 頁: 241-271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