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02期民國106(2017)年12月

臺北直字第202期民國106(2017)年12月

  • 封面
    • 陳昭秀撰文/劉伯樂繪圖 臺北市政大樓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市政大樓為臺北市政府所在地,於1980年選址於信義計畫區,1987年2月開工,1994年3月25日完工啟用。整棟建築呈「雙十」型狀,為呼應本期《續修臺北市志》主題,並搭以全套志書陳列於下,藉以傳達市志敘述記錄臺北市近30年來之發展意涵。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王席聘-松竹梅(歲寒三友)王席聘(1876-1929),彰化鹿港人,名玩,號管癡。一生致力於書畫,在日本時代努力傳播中華文化。題材為松竹梅歲寒三友,畫面以梅樹主幹為主體,採左上右下斜角構圖。全畫以梅為主體,松竹之構圖為輔,前後搭配整體視覺效果活潑生動。技法採典型傳統文人水墨畫法,設色淡雅淋漓。根據左側畫家自題,可知此畫繪於鹿港。又根據題記之落款時間為乙丑年,根據畫家王席聘之生卒年推斷,此畫應完成於1925年。
    • 關鍵字: 臺北憶舊、文獻館典藏字畫與書法
  • 主編的話
    • 黃秀政 主編的話
    • 頁: 1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艋舺小提琴家的樂譜
    • 頁: 3-4
    • 摘要:  
    • 關鍵字: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續修臺北市志》纂修經過」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5-41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郭佳玲 承襲與變革:論戰後「臺北市志˙人物志」的纂修
    • 頁: 43-75
    • 摘要: 戰後臺灣方志纂修,以「人物志」纂修方式最為多元,有以抗日義士與中國來臺人士為首要入傳對象,其他則是孝子、孝婦、節烈、奇節、高行等;亦有以教師、醫生、道士、牧師、商人入傳者。戰後「臺北市志˙人物志」的纂修過程歷經《臺北市志稿˙人物志》、《臺北市志˙人物志》、(直轄)《臺北市志˙人物志》,以及《續修臺北市志˙人物志》四個時期,均為浩大文化工程,不僅受到政府政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亦受纂修時間、經費與人力不足之局限,但均能遵循「生不入傳」原則、除以本籍人士為主,客籍人士亦占相當篇幅,以及附有「人物表」的傳統。在時空環境變遷下,戰後「臺北市志˙人物志」歷次纂修均能與時俱進地改變其缺失之處,並盡可能挖掘出新史料,使其立論信而有徵;並一次次地以類目增加的方式,闡明社會現況,實有其傳承與變革之處,目的均在彰顯地方人物之特殊性與重要性。然而,人物志在纂修時,容易遇有傳主生卒年查考不易、傳主照片取得困難,以及在內容上如何客觀描述等窒礙難行之處,值得重視。
    • 關鍵字: 《臺北市志稿˙人物志》、《臺北市志˙人物志》、(直轄)《臺北市志˙人物志》、《續修臺北市志˙人物志》
  • 研究專文
    • 曾鼎甲 試論《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的纂修
    • 頁: 77-114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共分8志(志各1卷),33冊(卷一大事紀視同1篇)。該志之纂修反映出近年來臺灣提倡「科學方志」纂修的幾項特徵。本文以《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為例,分析臺灣地方志書在制訂纂修體例、綱目與內容的延伸與改變。同時,在方志纂修面對「科學方志」的訴求,不同學科專家在實際纂修過程中,如何將科學修志理論中強調問題取向與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與傳統方志重視時間敘述與資料完整的纂修書法是否能融冶於一爐,達到史料完整與史實詳確之要求。當前修志事業發展歷程中,藉由本文對《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纂修內容之分析與討論,對方志纂修在體例制訂、綱目編排、纂修方法運用,與記載內容等方面能提供參考之處。
    • 關鍵字: 體例、體裁、綱目、類目、書法
  • 研究專文
    • 徐惠玲 首善之都─《續修臺北市志》的北市文學書寫
    • 頁: 115-150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是臺北市繼《臺北市志稿》、《臺北市志》、重修《臺北市志》之後,甫於今年出爐最新版的志書。臺北市是全臺首善之都,不僅社會、經濟地位特殊,全臺過半的作家人口、文學社團、文學報刊幾乎都聚集在臺北市,數量高居全國之冠,絢爛多彩。現今的臺北市,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級都市,是臺灣政經文化中心,人文薈萃,經貿繁盛,探究《續修臺北市志.文化志.文學篇》在臺灣方志纂修發展史的歷史貢獻,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續修臺北市志.文化志.文學篇》提供臺北市近30年的文學發展,其收錄大量純文學作品,除一般傳統文學外,並能凸顯大眾文學、庶民文學、網路文學,並能強調文學的通俗性與生活化。據此,總結該志文學篇係具有「學者修志」、「反映時代」、「素人寫作」、「庶民入志」、「在地文學」、「政府推廣」、「出版光碟」等七大特色,實乃有別於傳統記錄文學方志的纂修方式,值得肯定。
    • 關鍵字: 《續修臺北市志》、北市文學、文學書寫、在地文學、素人寫作
  • 研究專文
    • 卞鳳奎 走私猖獗的年代:光復初期臺灣與沖繩地區之間的走私狀況(1946-1950)
    • 頁: 151-198
    • 摘要: 走私一直是貿易活動中存在的非法活動。這種活動雖然是不法之行為,且具有非常大的危險性以及不確定性,但由於利潤豐厚,甚至可讓人有一夜致富的機會下,使得投機者趨之若鶩,無法抗拒此背後的誘惑。1945年臺灣光復,但是由於政治仍處於動盪不安,經濟蕭條,物價漲勢益厲的情況下,非法走私活動並未停止。特別是在1946年至1950年期間的臺灣光復初期,臺灣與沖繩之間的貿易活動,並未因終止了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臺灣而停止。同時,有心投機者有鑑於臺灣地區與沖繩之間距離近;並且均是處於政治不安定的狀況。於是在臺灣與沖繩2地區,鋌而走險,從事走私的不法活動,甚是猖獗,並造成嚴重的經濟及治安問題。因此走私活動對於臺灣之政治、經濟之影響,不言可喻。雖然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對於臺灣地區與沖繩之間走私議題的研究並不多,但臺灣在光復初期此不法活動確實是存在的事實。是以本論文以臺灣和沖繩之間為主要區域範圍,除利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典藏檔案之外,並利用沖繩當地的報紙如《???新報》等報紙作為材料,探討1946-1950年的臺灣光復初期,臺灣與沖繩之間的走私活動內容以及當時政府以及百姓對此問題的態度等。即本文針對(一)沖繩經濟依賴臺灣的情況;(二)臺灣與沖繩之間走私的樣態以及繁榮的狀況;(三)臺灣與沖繩政府取締走私之態度等項目。探討臺灣光復初期,臺灣與沖繩之間走私的目的、歷史背景、過程及政府態度等各問題。
    • 關鍵字: 走私、緝私、臺灣、沖繩、日本、光復時期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 淡水河西岸平原「劉厝圳」樹林段的身世探討
    • 頁: 199-212
    • 摘要: 新北市樹林區是淡水河西岸平原灌溉系統的水源地,日治時期將在清朝既有且超過150年歷史的「張厝圳」、「劉厝圳」整治成為「後村圳」,到今日更已經歷250年,而在樹林區仍殘留部分水圳遺跡,這些遺跡的保存及維護是刻不容緩的事,水圳遺跡的保存能傳遞樹林地區做為水源地的水圳文化,更可應用水圳遺跡來進行文獻考證。本研究在於探討劉厝圳在樹林段的身世,探討過程列舉三個事證來分析劉厝圳與塔寮坑溪的前世因緣,而此探討的成果再做為古文書中所記載「艋舺路頭風櫃店」其地理位置的考證,經由舊地名的考證,可以更進一步認識地方發展的脈絡。
    • 關鍵字: 劉厝圳、塔寮坑溪、古塔寮坑溪、艋舺路頭、風櫃店、山腳斷層、段籍圖、臺灣堡圖、後村圳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6年07月至09月
    • 頁: 213-256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