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獻直字第213期,民國109(2020)年9月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日治時期臺北市役所
- 頁:卷首
- 摘要:臺北市的設立可追溯至100年前,1920年臺灣總督府推行地方制度改正,始設「臺北市役所」,主管臺北市政,迄2020年已滿百年。臺北市設市之初,襲用樺山小學校建築作為辦公廳舍,後於原址興建新廈,由井手薰設計、協志營造廠施工,於1940年落成。臺北市役所為日治後期興建少數大型政府辦公大樓,也是當時臺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重要作品之一。戰後先後為行政長官公署與臺灣省政府辦公廳,現今為行政院公署,1998年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州相關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文獻館典藏臺北州相關文物
- 關鍵詞:文獻館典藏文物、臺北州
- 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1920至1940年代臺北州時期臺北城區興建官舍及其他各類建築的修護與再利用」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5-62
- 專輯:「臺北州建州百年紀念」
- 王惠君:日治時期臺北州廳舍之興建過程、建築特色與其影響
- 頁:63-112
- 摘要:今天的監察院廳舍原為日治時期,於大正元年(1912)開工的臺北廳舍,大正9年(1920)行政制度變革後,成為臺北州廳舍。這棟廳舍建築無論在戰前或戰後,都是重要的官廳建築,也是承載著行政制度變遷的歷史證物。本文試由各種文獻與公文檔案等歷史資料,釐清日治時期由臺北縣改制為臺北廳之後,新建臺北廳舍,以及其後成為臺北州廳之過程,並且由設計者森山松之助之背景與實際建築調查,探討其建築特色與其後對建築和都市之影響。由調查結果可以知道,日治時期的官廳建築是逐年編列預算逐步興建與增建而成,隨著空間需求之增加,而由「L」字形平面而演變為接近「日」字形,原臺北州廳建築不但是大正時期臺灣官廳建築之代表,也是促成周邊區域共同成為今天的官廳建築區之起點。
- 關鍵詞:臺北廳、臺北州廳、監察院、大正時期臺灣官廳建築、森山松之助
- 專輯:「臺北州建州百年紀念」
- 蔡蕙頻:地方政治活動之論析與思考:以1920年宜蘭地區廢廳反對運動為例
- 頁:113-158
- 摘要:1920年,臺灣實施新的地方制度,將過去的12廳重新劃為5州2廳,並於州、廳之下設市、街、庄,此制度一直被實施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為止,可說是日治時期臺灣地方行政區劃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變革。然而,有關此次地方制度的實施,嘉義、阿緱(屏東)與宜蘭等地,均曾出現規模較大的政治活動。本文藉由爬梳宜蘭地區廢廳反對運動,探討此類地方政治活動的特色與局限。本文得到以下的結論。第一,本運動過去被視為是1920年各地廢廳反對運動的一環,認為宜蘭民眾反對取消宜蘭廳,主張保存舊制。然而本文認為宜蘭民眾並非反對廢廳,而是在宜蘭線鐵路完工通車以前,暫時保留舊制之規模,因此不屬於「廢廳反對運動」,而是「宜蘭線鐵路速成運動」。第二,本運動的特色,在於此為地方上臺、日人政治合作的一個佳例。本文基於地方學的觀點,以區域史的研究出發,透過宜蘭地區民眾積極爭取宜蘭線鐵路工程續建的地方政治活動,來說明在地域社會的臺、日人在面臨外來的危機時,本於地方意識發展出共同體的概念,共同合作追求地域社會的最大利益。本成果能在過去臺灣史「殖民者/被殖民者」、「日本人/臺灣人」的二元觀點之外做一補充。第三,強烈的地域性格所帶來的區域間競爭關係,也是此類政治活動的局限所在。地方政治活動的發展過程中,為了強化論述與主張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免不了貶抑他地,展現在地的優越性,區域之間,一旦掉入彼此搶奪利益的賽局裡,對立就會展開,難以透過區域之間的結盟來擴大活動規模與影響力,反而局限了政治活動的格局。
- 關鍵詞:地方制度、宜蘭、鐵路、廢廳反對運動、地域社會
- 專輯:「臺北州建州百年紀念」
- 林佩欣:《臺北州檔案》中的鶯歌庄宗教信仰與現地社會(1920-1930)
- 頁:159-195
- 摘要:本文主要以《臺北州檔案》中的〈宗教的臺帳〉及〈社寺廟宇臺帳〉做為分析文本,試圖探究1920年代鶯歌庄的宗教信仰與現地社會概況。根據檔案資料顯示,1925年時登記在鶯歌庄的寺廟有13間,神明會及祖公會等宗教團體有34個。日治時期鶯歌庄境內寺廟所祭祀的神明種類頗為集中,以土地公和三官大帝為主,也有保佑闔家平安的保生大帝,蓋因移民社會最注重農業及水利建設,及闔家身體平安之故。同一時期鶯歌庄境內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仍然是以象徵農業的土地公會最多,其次則是以祖籍神明為主的祖公會,接著是三官大帝、觀音佛祖、媽祖、保生大帝等神明。這些宗教團體有入會資格限定,成立目的一則凝聚向心力與情感,二則增進會員之福利及和睦。再則,在寺廟或神明會及祖公會創立初期,主持廟務或會務者多為地主或是水圳擁有者,顯示移民社會農業和土地之重要性。及至1920年代,鶯歌庄來到產業變遷及轉換期,農業加工業及工商業逐漸盛行,擁有政治及經濟實力之地方菁英,在地方擁有人望及發言權,而成為廟務或會務之掌理者。
- 關鍵詞:臺北州檔案、鶯歌、樹林、保生大帝、福德正神、三官大帝
- 專輯:「臺北州建州百年紀念」
- 李鎧揚:臺灣日治時期地方行政運作中的業佃會:以臺北州海山郡為中心
- 頁:197-246
- 摘要:本文從日治時期地方上的經費團體出發,探討地方行政運作中的業佃會。聚焦官方如何藉由業佃化強化地方上的各種農事改良。透過討論可知,地方經費團體是臺灣總督府因應地方行政上不足而出現的變通方式。在1920年以前,官方雖然有意推動地方改良事業,在欠缺足夠資金且尚未意識到業佃關係可能危急統治下並未能設立。而1920年地方上擁有獨立財源與能依據法規運作的公共團體後,不僅收編以往公學校協議費、公共衛生費等經費團體功能,也能透過經費挹注強化地方團體的功能。1920年後成立的業佃會能藉由州或市街庄編列經費加以補助。業佃會在調停功能外,實際上還有農事改良等功能存在。從總督府統計數字來看,在各地業佃會設置情況下,以往口頭契約被書面契約取代,各種農業相關的爭議也因此降低。既有研究認為業佃會不具法律效力,但因為該會是官方透過地方行政體系間接掌握的團體,透過官方行政系統的幫助,加入業佃會並採用書面契約的業主與佃戶越來越多。從鶯歌庄業佃會相關檔案來看,雖然在書面契約上取得相當成績,對於業佃雙方實際上議約內容卻沒有改善的意願。業佃會在勸說資本家以及法人團體締約則顯得力有未逮。從只重視形式而略過實質內容改善的情況中,也凸顯出業佃會作為半官方地方團體的局限。
- 關鍵詞:業佃關係、業佃會、地方團體、市街庄、農會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日治時期臺北都市計畫下的公園道
- 頁:247-307
- 摘要:公園道是人行道與車道分離、種植路樹,公園化的道路,屬於細長型的公園,也是聯絡公園與公園間使之成為公園系統的道路。公園道除了是交通道路,還兼具保健衛生、防火、防空、緊急避難所、休憩、美化環境等多元功能,是都市計畫下都市公園系統之一環,更是近代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設施。本文首先探討公園道的發展歷史與日本引進歐美公園道、公園系統概念,其次敘述日治時期臺北公園道的首例──三線道,並論述三線道興建之際同時規劃的圓環與小公園提供市民休憩的需求,可視為臺北市鄰里公園發展的萌芽期。此外再述1932年「大臺北市區計畫」中導入西方都市計畫中的公園系統概念,與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帝都復興計畫」具防災思維的公園系統,之後規劃了5條公園道做為聯絡各公園間的道路,同時深入探究此公園道後續興建的情況。
- 關鍵詞:臺北、公園道、三線道、1932年「大臺北市區計畫」、公園系統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臺灣傳統手工草蓆傳承:以新北市樹林區潭底蓆編織工藝為例
- 頁:309-341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09年04月至06月
- 頁:343-402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