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44期民國92(2003)年06月

臺北直字第144期民國92(2003)年06月 
 

  • 封面
    • 張震鐘 臺北賓館(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本會 菸酒歲月座談會….等照片集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口述歷史
    • 郭崇美 菸酒歲月座談會紀錄
    • 頁: 1-60
    • 摘要:  
    • 關鍵字: 菸酒歲月座談會專輯
  • 研究專文
    • 松浦章 一八六三~一八六四年英商道格拉斯汽船公司在臺灣及華南的航運
    • 頁: 61-76
    • 摘要: 一八六○年以降,臺灣對外開港之後,最初在臺灣汽船航運業留下大量業績者,是以香港為據點的道格拉斯汽船公司,筆者對此已有所說明。○1 但是實際上道格拉斯汽船公司,是如何的活用該公司的汽船,從史料上無法確切的知道。之後,從在香港刊行的報紙“The China Mail”,自一八六三年?一八六四年的微卷收錄整理後,經檢討的結果,對道格拉斯汽船公司其具體的航運活動,有更明確的認識,以下對此作一敘述。
    • 關鍵字: 交通
  • 研究專文
    • 蔡龍保 交通與產業~日治時期國有?路與臺灣產業之發展
    • 頁: 77-95
    • 摘要: 日本領臺之初,由於島內交通不便,使得許多產物的市場極為狹小,多限於本地消費。例如臺灣所產之鹽,在一九○○年度已超過島內之需求,但由於當時南北交通尚不甚便,無法順利將主產於南部的鹽輸往中北部,因而在一九○六年度之前仍年年自中國大陸輸入鹽。此一情況隨著海陸交通設施改善之後隨即改觀。由此觀之,交通的發展與物資流通、產業發展之關係,實為一值得深入探究之課題。 日治時期臺灣的鐵路分為國有鐵路、私有鐵路、輕便鐵路等,本文探討的是指鐵道部經營的國有鐵路(幹線)。一九○八年縱貫鐵路完成後,鐵路沿線資源漸次開發,產業日趨發達,為臺灣西部帶來極大的進步。日治中、後期,鐵道部為了臺灣全島的開發,次第展開東西鐵路的連絡與環島鐵路網的興築,並規劃許多地方支線。日治時期國有鐵路的發展對各項產業影響深遠,自不待言。本文擬以煤礦業、水產業、青果業為例,探究國有鐵路與產業發展之關係,並藉此檢視國鐵體質之良窳及其發揮的功能和角色。
    • 關鍵字: 交通
  • 研究專文
    • 鄭俊彬 臺灣光復前後基隆港檢疫業務實施的問題
    • 頁: 97-125
    • 摘要: 本文認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治時期完整的檢疫設施多已受戰火摧毀,加上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接收港口檢疫機構的不同思考,以及前所未有的中國大陸旅客大量進入港埠,種種條件皆使重建工作緩慢。最後,在基隆港務局主動籌畫檢疫重建,爭取當局對檢疫專業與成效的認同,獲得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與省檢疫總所的支持,使大部分日治時期的常規與流程都被延續,並增加現代化的實驗設施,終於在一九四七年底建構出一個有效率的專業機構。
    • 關鍵字: 衛生、基隆、檢疫、港務局、一九四五
  • 研究專文
    • 杜武志 日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統治與「一視同仁」政策之剖析(上)
    • 頁: 127-146
    • 摘要: 日本領臺(統治朝鮮亦然)始終用“一視同仁”、“內臺一如”(朝鮮則用「內鮮一體」)做為施政口號。 其實殖民地統治,說穿了不外是“掠奪”與“差別歧視”而已。只是有些事從結果來說,或許有利於臺灣,其實施當時之目的、動機並不是為臺灣人好,而是壓根兒為了日本著想而做的。例如領臺當時,日本人認為當時臺灣之三大陋習為吸食鴉片、綁辮髮、纏小足三樣事。就吸食鴉片乙事來說,當時當局為了嚴禁、漸禁、斷禁等等搞得天翻地覆。昭和初期初創更生院受任為該院醫局長的杜聰明教授就曾表示“應該嚴禁、強制治療”,即如同現在對付SARS 一樣才可以。可是當時獲得第一個殖民地的日本,財政拮据,捨不得斂財暴利機會,結果毅然決然採行後藤新平之漸禁說。後藤新平的漸禁說:只給有照者鴉片,並不予治療,等於是讓鴉片癮者自生自滅,美其名曰“人道措施”悍然不顧臺民已經成為天皇赤子,而適用日本刑法等有關規定而為規範。果然設廠製鴉片膏專賣結果,不但臺灣財政獲得獨立,並可回敬東京政府。其實當局動機非常單純,為的是怕把 毒傳給日本內地人,而重蹈清國鴉片戰爭之覆轍,結果被犧牲者還是有機會一親浩蕩皇恩之殖民地人了。 關於本文擬分成政治、經濟、教育層面來探討“一視同仁”政策之真相。 本文引用諸前輩之論說、觀點不少,謹此致謝並請多予指教。
    • 關鍵字: 教育
  • 研究專文
    • 游淑珺 近代基隆地區俗語中的漢人移民與戰亂經驗
    • 頁: 147-198
    •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不經意的聽到一些「阿公的話」、「阿媽的話」這類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腳步而代代傳遞的口頭話語。引人深思的是,往往在這些「古早話」中卻透露著前人的智慧與傳遞警惕的訊息。這些阿公、阿媽們熟悉且普遍運用的古早話語,就是「俗語」。俗語屬於口傳文學的一支,不但是常民生活中普遍運用的語言,也是最能展現生活經驗與智慧的一種口語文化。而經由祖先們累積經驗而傳承下來的俗語,往往在簡潔的語句中展現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判斷與處事態度等等,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能提供參考與警惕之用,更能引導我們面對困境與解決之道。從藉古觀今的角度來看,「俗語」可以說是一部活的歷史,隨時發揮它指引與解困的功能,更是充滿了智慧與樂趣的「文本」。
    • 關鍵字: 俗語
  • 研究專文
    • 黃仁 臺灣兒童電影的多元文化內容
    • 頁: 199-212
    • 摘要: 最近在臺北市和臺中市,分別舉行過的「二○○二童想影展」,由中國大陸提供十部兒童電影展出,並派于藍等八人代表團來臺,還有座談會,讓臺灣有關單位看到中國大陸,不但有兒童電影製片廠,每年用專款拍兒童片、成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每年舉辦兒童少年電影獎,以及直接由兒童評選的小評委獎,又定期舉辦兒童電影創作研討會,促進兒童電影的進步和發展。現在中國大陸當局積極發展兒童片的用心,固然值得現在臺灣有關方面借鏡,但是千萬不能妄自菲薄,以為臺灣兒童片不如大陸,其實廿年前的臺灣電影,無論國語片或臺語片,都是靠兒童電影打天下的,不但曾在國際影展大出風頭,在票房上也多能轟動一時,甚至可以說,中國大陸現在會重視兒童片,而且轉向親情方面取材,多少受臺灣兒童片《媽媽再愛我一次》的影響。十幾年前,該片在中國大陸到處轟動,創下兩億人民幣的空前賣座記錄,他們才發現兒童片親情的魅力,兒童片竟然也可賣大錢。改變部分拍《少年彭德懷》等宣教片的觀念。
    • 關鍵字: 電影
  • 研究專文
    • 林陳墨妍 回憶和感恩~護理和助產士生涯點滴
    • 頁: 213-226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訪談
  • 口述歷史
    • 林再生等 林再生先生訪問紀錄~日據時期臺灣浪人在廈門之動態
    • 頁: 227-244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訪談
  • 其他
    • 陳美雪 日本研究臺灣文學文獻目錄(下編)
    • 頁: 245-288
    • 摘要:  
    • 關鍵字: 文獻目錄
  • 大事記
    • 陳威遠 臺北市民國九十二年一月至三月大事記
    • 頁: 289-318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