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89期民國103(2014)年09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國史館
- 頁: 卷首
- 摘要: 一樓仿石牆面,有如建築臺基,搭襯二至三樓挑高的12根複合式柱式,構成壯麗的正面。這棟曾是重要的通訊官署,現改為國史館,與總統府相鄰。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孔廟:臺北原有文廟,建於1879年,當時位於城內與武廟並列,日據初期遭兵災,殿廡毀損嚴重。1925年臺北士紳倡議重建孔廟,聘請泉州名匠王益順來臺設計建造,於1939年完成建築。 臺北孔廟遵照中國古建築手法興建,規制完備,建築技巧精良,是近代臺灣最典型的泉州木結構風格之建築。 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初建於1908年。193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被拆掉。 臨濟護國禪寺:創建於1900年,於1911年落成。為日據初年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當時他受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臺弘法佈教,臨濟宗為有別於曹洞宗的一支佛教宗派。大雄寶殿仍保存完好,全為木結構之歇山重簷式。山門建築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 林安泰古厝:原位於大安區四維路,係清朝福建安溪林姓移民所建,取原鄉泉州安溪的「安」及所經營商號榮泰行之「泰」而得名。古厝正身興建於乾隆48-50年、左右護龍則於道光年間興建完成,為臺北市現存配置完整古宅之一。 社子老屋:坐落在士林社子的「李和興」宅,正身為二層樓的傳統建築,在臺北市的老厝中已是少見,硬山式的屋頂,顯得古樸。從早期和最近的圖片對照,紅磚式的屋瓦,依然流露著傳統家屋獨有的丰彩。 國史館:創建於1920年,原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民國59年加建頂樓成為四層建築,是臺灣電信史上的重要例證,現由國史館使用。該建物為鋼筋混泥土加強磚造,正面由12根複合式柱式構成宏偉外觀,側面則由4根愛奧尼式柱式強調,牆面以寬橫紋帶及圓拱窗襯托,面寬延及半個街廓,門面雄偉壯麗保存完好。 臺北郵局:位於北門內,早在20世紀初年即有一座木造郵局,至1929年再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當時正值現代建築萌芽時期,因此臺北郵局採用折衷樣式,在細部上仍有古典之影響,例如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這座建築使用鋼骨構造,但外牆多用貼面磚及洗石子技巧,頗具時代特色。 剝皮寮歷史街區:建築多為一至三層不等的清代店屋或日據時期的牌樓厝建築,其建築及街區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整個街道房舍目前雖已經過整修,仍保留舊時代街道紋理,具有歷史、文化及都市史之價值。目前現已開放,成為電影戲劇取景的熱點。
- 關鍵字: 臺北憶舊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臺北南機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52
- 摘要:
- 關鍵字:
- 口述歷史
- 蕭明治 附錄一、臺北市青年公園的發展
- 頁: 53-66 摘要:
- 關鍵字:
- 口述歷史
- 洪致文 附錄二、從臺北練兵場、臺北(南)飛行場到南機場
- 頁: 67-78
- 摘要:
- 關鍵字:
- 研究專文
- 尹章義 東、西洋人眼中的劉銘傳
- 頁: 79-170
- 摘要:
- 關鍵字: 劉銘傳、抗法英雄、現代化的奠基者、歷史評價
- 研究專文
- 陳東昇 馬偕(Mackay)眼中的清代臺灣官員
- 頁: 171-208
- 摘要: 十九世紀後期,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派外宣教師馬偕來到臺灣,挑選淡水作為宣教中心。由於當時清廷長期對外戰爭失利,以及1868年樟腦糾紛等外交事件影響,官員對於傳教士並不友善,甚至多所防範。從多次的教案經驗中,傳教事業受到壓迫,教徒不易獲得司法正義。身歷其境的馬偕體認到效率不彰的司法體系及貪腐成習的官僚文化,審訊、刑罰、監禁乃至於處決多與賄賂惡習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馬偕也觀察到態度親切的巡撫劉銘傳,不但對於西方文化抱持開放的態度,也願意贊助偕醫館的經費,是其能獲得馬偕高度評價的重要因素。而李彤恩與馬偕的深刻友誼,以及其和西方人士長期交往的積累,最終成為馬偕與西方人士共同摯友。又如武官陳輝煌因善待馬偕的傳教事業,也對馬偕在噶瑪蘭平原的安全多所關照,故受到馬偕的敬重。 綜言之,本文不僅探究馬偕在文獻紀錄中的清代臺灣官員形象,也希望能突顯史料在生成過程中,作者自身宗教信仰與知識體系的侷限性,以及背後影響作者寫作的因素。特別《馬偕日記》屬於私人文本的性質,作者在記錄過程中吐露其內心感受,讓我們直接瞭解其對於外在事物的看法。筆者認為,透過這樣的分析與研究,可以更加瞭解史料的價值,以及歷史背後所蘊藏的意義。
- 關鍵字: 馬偕、清代臺灣官員、馬偕日記、傳教、清法戰爭
- 研究專文
- 劉家漪 臺北府城遺構之一唭哩岸石(二)
- 頁: 209-258
- 摘要: 根據文獻所載,唭哩岸石曾成為臺北府城建城建材的選項之一。唭哩岸石主要採石及打石的場景,在臺北市北投區唭哩岸山軍艦岩附近的石窟。此山位於烏尖連峰西南方,雖位處大屯山火山群之側,卻擁有迥然不同的木山層沉積岩地質。這些沉睡了2400 萬年歷史的石礦,至遲於清道光28年(1848)前後,開始成為唭哩岸地方打石的石源。利用人工開採、打鑿,再利用牛車等,將石條從唭哩岸山的山腰上,曲折迂迴的運送下山。本文旨在記錄瀕臨滅絕的唭哩岸地方採石及打石其進行之工具、工序、工法;克服地形地勢的搬運、運送方式;整理產品在多種行業中的規格及用途。對此,研究者採田野調查及耆老訪談為主,文獻梳理為輔的方式進行蒐集及整理;並採圖文對照的方式說明。
- 關鍵字: 唭哩岸 石窟 採石 打石 牛車
- 大事記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3年4月至6月
- 頁: 259-288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