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06期民國107(2018)年12月

臺北直字第206期民國107(2018)年12月

  • 封面
    • 魏伶容撰文/劉伯樂繪圖 錢穆故居「素書樓」
    • 頁: 卷首
    • 摘要: 「素書樓」位於臺北市外雙溪,為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生前居住講學20多年的居所。民國56年(1967)錢先生及夫人自港抵臺定居,為紀念母恩,爰以其故鄉無錫母親居所「素書堂」命名之。素書樓為二層建築,一樓客廳為錢先生講學廳堂,二樓為書房及臥室所在。庭園內許多花草樹木,為錢先生與夫人親手栽種。故居現為錢穆紀念館,對外開放免費參觀。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 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 彩色頁
    • 摘要: 洪以南(1871-1927),本名文成,字逸雅,號墨樵,別號無量癡者。臺北艋舺人。1895年錄取晉江縣學秀才後返臺,1897年任臺北辨務署參事,並授佩紳章。1913年遷居淡水達觀樓,次年擔任淡水區長等職務。擅長詩文、書法與蘭竹水墨畫。1909年與謝汝銓等人創立瀛社,後擔任社長。參與日人為主的「臺灣書畫會」活動。1920年聘為臺北高等女校習字教師。1922年書法入選東京和平博覽會的書及篆刻部。釋文:以南。鈐印:洪文成印。以南書畫。(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 關鍵字: 臺北憶舊,文獻館典藏文物
  • 主編的話
    • 黃秀政 主編的話
    • 頁: 1-2
    • 摘要:  
    • 關鍵字: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以揚風雅的《詩報》
    • 頁: 3-4
    • 摘要:  
    • 關鍵字: 專欄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北臺方志纂修」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 5-56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楊護源 清代北臺方志的纂修:以《諸羅縣志》與《淡水廳志》為例
    • 頁: 57-81
    • 摘要: 《諸羅縣志》與《淡水廳志》兩志各為修志之時臺灣北疆之方志,亦為涉論清代北臺區域相關的地方志書,兩志均為地方官員發念而修志,因兩志相距150 年以上,兩志不論在修志的理念與綱目義例上均呈現出相當的差異性,然兩志在對北臺地域的紀錄上亦有此特點。《諸羅縣志》為清代臺灣首見之縣級地方志書,《諸羅縣志》其立論、考證之嚴實為後代修志之典範,然其亦有未盡之處,如諸羅六景中「雞籠積雪」之說,顯然編纂諸羅縣志者並未親至雞籠其地,也證明臺灣北部至康熙末年仍未全面開發。《淡水廳志》為淡水同知陳培桂於同治9 年(1870)開志局纂修而成者,可視為清領臺後期北臺方志纂修的成果。《諸羅縣志》所記載18 世紀初北臺的樣貌與19 世紀下半葉《淡水廳志》所記錄的北臺樣貌,有相當大的不同,兩志關於北臺的相關紀錄,恰可反映北臺地區在時間的洪流中兩種理想社會類型的質變。
    • 關鍵字: 《諸羅縣志》,《淡水廳志》,移墾社會,文治社會
  • 研究專文
    • 潘是輝 日治時期對清代臺灣方志之研究
    • 頁: 83-113
    • 摘要: 清代臺灣歷史學術的發展中,方志在資料完整性與記載持續性上,是其他書類所無法比擬,因此受到日治時期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日治時期對清代臺灣方志的蒐集、典藏、復刻與研究等,都留下許多令人稱讚的成績。對於日治時期對清代臺灣地方志書之研究,本文歸納約有以下幾點特色:(一)對於日治初期整體概況的掌握,實歸功於伊能嘉矩陸續發表數篇文章整理與介紹清代臺灣方志。(二)對於清代臺灣方志的蒐集與整理,最完整的當推《臺灣全誌》的蒐羅與出版,這是將清代臺灣方志彙集出版之創舉。(三)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成立後,擔任司書的市村榮得以在資料取得便利之下,將清代臺灣方志作整體之介紹,使得研究者得以在短時間內簡捷清楚地掌握各地方志書藏書之概況。而館長山中樵的研究已能將歷次臺灣修志的狀況與大環境結合討論,並以時代分期的方式,述說出各時期編纂方志的貢獻。綜觀日治時期對於清代臺灣地方志書之研究,已將清代臺灣方志從戰亂流離的困境中復原起來,更讓清代臺灣方志逐漸拼湊出清代臺灣歷史的樣貌。這段歷程是在進行清代臺灣歷史學術發展研究時,所無法忽略的一段環節。
    • 關鍵字: 臺灣史學史,清代臺灣方志,伊能嘉矩,市村榮,山中樵,《臺灣全誌》
  • 研究專文
    • 郭佳玲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書寫:以《臺北市史》為例
    • 頁: 115-146
    • 摘要: 明治28年(1895)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本為有效掌控臺灣島內的情況,軍方參謀本部於明治28年(1895)開啟編印《臺灣志》作為治臺之參考,可謂為臺灣日治時期官撰志書之濫觴。由於臺北市自清代末期以來,一直是臺灣重要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教重心,日治時期更是日本統治臺灣的政治中樞。隨著統治力量逐漸深入臺灣各地,臺灣總督府曾調整多次的地方行政區劃以便於管理,並選擇以臺北市作為臺灣政治與經濟中心。昭和6年(1931)臺北市出現著重以談訪與史料為編纂體制的《臺北市史》,採取通俗文學的撰寫筆法,以簡潔樸素的文字敘述方式貼近民眾生活的視角,來闡述臺北市過去之歷史以及現今之市勢實情。綜觀《臺北市史》的纂修方式與內容,實有別於傳統日本官方修志或中國地方志纂修的慣例,以詼諧輕鬆的敘述手法,記載臺北市設制前後各方面的轉變,具有跳脫傳統志書編纂模式、宣揚日本統治成效,以及形塑臺灣社會樣貌之時代.
    • 關鍵字: 帝國主義,殖民地,地方史,《臺北市史》
  • 研究專文
    • 潘繼道 論戰後臺灣原住民鄉鎮志的纂修:以《烏來鄉志》為例
    • 頁: 147-183
    • 摘要: 在1990 年代本土意識高漲、原住民運動興起的大環境變化之下,原住民族的歷史與地方志的編纂,受到重視並逐漸發展起來。歷來對於原住民方志發展與纂修方向發表論文的學者,包括林江義、詹素娟、伊萬‧ 納威、郭東雄、陳鴻圖等人。筆者即以這些學者的研究作為基礎,以探究戰後臺灣原住民鄉鎮志的纂修。筆者所探究的原住民鄉鎮志,將以山地原住民鄉志為主,亦即日治時期分布於「蕃地」,戰後列為「山地山胞」、「山地原住民」的山地鄉方志,並以大臺北地區唯一的山地原住民鄉烏來的《烏來鄉志》為例進行分析與對話。初編《烏來鄉志》出現於原住民方志纂修的「縣令時期」(1953-1989)跨進「起步時期」(1990-1999),其後再版並續編。初編與續編的《烏來鄉志》,其纂修大致上符合山地原住民方志應具備的內容或書寫方向,將泰雅族人遷移史、主體性等呈現出來。纂修內容除參考歷來文獻之外,纂修團隊運用不少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資料,並將相關調查資料進行比對,以呈現烏來某時期的歷史變遷。雖有一些小疏漏,仍不失為重要的山地原住民方志。
    • 關鍵字: 原住民,地方志,山地鄉,烏來,烏來鄉志,泰雅族
  • 研究專文
    • 王靜儀 論戰後臺灣縣市志「政事志」的纂修:以《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為例
    • 頁: 185-209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於民國104年(2015)出版,共分自治與選舉、戶政警消與役政、地政與都市計畫、衛生與環保、政黨與社團等5篇。本文分析其纂修計畫與體例、資料蒐集與整理,並評論其纂修特色。根據本文的討論,《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之纂修突破傳統的局限,以科學方法求創新,除參酌古今之法,也兼顧地方特殊情況,力求呈現《政事志》之完整面貌。纂修則有三大特色:(一)篇章安排有縝密結構:《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5篇之安排有其邏輯性。(二)政治治理牽動全臺:多位市長後來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將臺北市的政治治理經驗與方法應用到全國,其纂修則具指標意義與區域價值。(三)都市更新與歷史並存:都市更新與歷史並存之「臺北經驗」成為全國各縣市學習的典範,〈地政與都市計畫篇〉的撰寫方式與精神,也成為未來縣市志《政事志》相關篇章的標竿。
    • 關鍵字: 戰後,臺灣,縣市志,政事志,續修臺北市志
  • 人文采風
    • 陳浩泰、簡錦祥 清道光北投周氏節孝初始舉報者為陳維英探討
    • 頁: 211-226
    • 摘要:  
    • 關鍵字: 人文采風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
    • 頁: 227-278
    • 摘要: 民國107年07月至09月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