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66期民國97(2008)年12月 - 封面
- 俞怡萍撰文/唐壽南繪圖 臺北孔廟一隅
- 頁: 卷首
- 摘要: 若搭機降抵松山機場前,在繁擾的臺北市區,你會發現一片工整嚴謹的紅瓦燕尾建築群,座落於綠意中格外顯眼;走進大龍峒、繞過那高聳的萬仞宮牆,就可以來到這片巍峨廟堂,剎時間會令你有穿越時空的驚嘆,這裡就是臺北孔廟。 按照傳統建置孔廟原位在臺北城內南端,創建於清光緒年間,但不幸的是日治時期對城內另有規劃將之拆除,這對重視儒學傳統的臺北文人來說,一直是個難忘的痛;1917年以北臺著名詩社瀛社為主的士紳組織崇聖會定期祭孔,直到1925年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成立,才集合眾人之力捐地、捐錢開始重建事宜,並從福建聘得知名大木匠師王益順來臺規劃設計,其間因為經費不足停工,再由本地匠師接續完成;歷經十四年具櫺星門、儀門、大成殿、崇聖祠四進殿宇的宏偉孔廟,終於聳立於此,再次改變臺北的天際線。這個靠民間自力救濟完成的孔廟,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盛大舉行祭孔典禮,1972年雖已轉為臺北市政府所有,但對臺北人而言仍具有非凡意義。 臺北孔廟雖是知名景點,平日卻相當寧謐,遊客進入後似乎立刻為莊嚴氣氛所影響,整個人沈靜下來,穿過「義路」門來到無人的小院,可見三座石碑,分別是民國48年立的「創建臺北孔子廟碑」、民國45年「創建臺北市孔子廟明倫堂記」及民國61年「宏揚聖道維護孔廟碑記」,它們述說了此廟堂建立的點點滴滴,值得你佇足細觀。 除了祭孔大典盛會,這裡也常舉辦吟詩讀經等活動,以維孔廟儒學的精神,最著名的是瀛社曾於此舉行過數次吟詩大會;目前在具儒學教室功能的明倫堂也定期設有讀經班,若巧遇學員上課,朗朗讀經聲迴盪,彷彿令人有重回崇儒重文的時代。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曾笑雲 設色山水/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曾朝枝(生卒年不詳),字笑雲,以字行,台北人,日治時期詩人,編著有《東寧擊缽吟前集》(一九三四)、《東寧擊缽吟後集》(一九三六)以及《台灣詩選》(一九三六),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擊缽吟詩創作的重要著作。 此作繪於一九三七年。畫中遠山疊翠,或濃妝或淡抹,山腰雲霧靄靄。畫面右側曲折的溪岸邊,屋舍、茅亭與蒼鬱林木錯落,左側河流蜿蜒而下,河中有木橋直達彼岸,一男子持傘捧物,冒雨出外。整體構圖側重於右半畫面,形成一重一輕的對比。全幅山石樹木多以濕筆漬染,墨色淋漓,充分表現出山景水色中煙雨迷濛的空氣感。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羅秀惠 草書中堂/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羅秀惠(一八六五~一九四二),光緒舉人,台南人,號窺園主人等。曾與汪春源等人上書諫阻割台,日治後回台,參與篡修台南縣志。後創辦廈門日報,發刊不久即停。為酉山吟社社員,其詩詞書法,名噪一時。性風流,流連秦樓楚館,日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娶守寡才女蔡碧吟為妻,輿論譁然,諸多批評。墮落花酒,晚年蕭條。曾任台澎日報漢文部主筆、台南師範學校漢文教諭與台南商工公會長等。擅長書法,尤以行草最為著名,筆力沈雄,為人所珍愛。此作可見羅秀惠對草法的熟悉,其中宮穩密,偶有姿態,亦見功力。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王雲滄 梅花/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王少濤(一八八四~一九四八),字雲滄、肖陶,別署小維摩、木瓜庵主人。光緒年間大稻埕人。師範學校出身,曾任教於臺廈十年。資性聰穎,詩書畫堪稱三絕,尤精文物鑑賞。與王顯詔、連橫、林柏壽為莫逆之交。甲午割台後,渡內地,應《汕頭日報》聘主筆政,為當時著名的作家、詩人,著有《木瓜庵詩集》,現以《王少濤全集》行世。 此畫作於一九三四年。前景梅幹以重墨雙勾之後,再以淺絳色破之,背景怪石則直接以赭石勾勒,配以淡墨,此乃受西洋畫法影響,非傳統水墨規矩。梅花以淡墨圈白者或敷染者兼有之。全幅構圖與造型平凡,所用筆墨鬆散無力,未能寫梅幹的枯勁,唯梅花尚稱清秀有致。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陳槐澤 心蘭行書中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陳槐澤(一八八五~一九六三),字心南,號翕庵(或作翕菴)、秋星,新竹中港人。後遷居台北松山。早年與魏清德結為金蘭契,受其影響,發憤為詩,工近體,律絕俱佳,為「星社」社員,又繼張純甫之後,接續松社講習教職。著有《翕詩集》、《黃樓詩》等。陳氏書法初出入歐蘇之間 ,晚年酷嗜劉墉石庵,遒勁中別饒柔潤之趣。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張家榮記錄 瀛社百年紀念座談會紀錄
- 頁: 1-24
- 摘要:
- 關鍵字: 座談會
- 研究專文
- 黃美娥、陳盈達 百年吟聲,風雅柢柱:瀛社百年活動簡史
- 頁: 25-92
- 摘要: 臺北「瀛社」成立於明治42 年(1909 年),自大正10 年(1921 年)在稻江舉辦全臺首次聯吟大會後,逐漸奠下了全臺詩社龍頭的地位。戰後,曾經一同並列為日治三大詩社中的櫟社、南社趨於凋零,但瀛社卻依舊吟風不輟,且迅速與大陸來臺人士往來密切,舉辦詩會,故得使瀛社繼續保有臺灣詩壇的領導地位,迄今 社運不衰,於二○○八年便進入了第一百週年。 關於這一百年來的瀛社發展梗概,本文嘗試透過各式報刊史料,予以挖掘、剖析,而行文時則分由戰前、戰後兩階段來加以陳述。其中,關於日治時期,主要針對《臺灣日日新報》、《詩報》等相關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據此描述詩社成立狀況、組織化過程,以及社員情形、創作趨向,乃至與日本官方互動狀態……等,並嘗試 說明瀛社為何能在甚短的時間內躍升為北臺第一大詩社之可能原因。至於戰後階段,則藉由《聯合報》、《經濟日報》、《詩文之友》等相關資料,分由社會政治、詩社活動、文化衝激三個面向,對戰後的瀛社進行歷時性的考察,並企圖彙整瀛社在戰後的發展脈絡及其活動樣貌。經由以上兩個階段活動歷程的勾勒後,進而指出瀛社 善於因應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時代變遷,故能成功跨越兩個時代,取得在台灣傳統詩壇中的特殊歷史定位。
- 關鍵字: 專論、瀛社、日治時代、戰後、百年詩社
- 研究專文
- 翁聖峰 日治時期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
- 頁: 93-144
- 摘要: 黃純青(1875~1956)學養源自傳統文學,曾與劉克明等組「詠霓詩社」,參加「瀛東小社」、「桃社」、「瀛社」,戰後創設「薇閣吟社」、「心社」,1945 年作《晴園詩草》。1930 年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兼愛非無父〉、〈楊墨論〉,在《臺南新報》發表〈儒墨相非〉、〈兼愛論答「昭和新報」〉等13 篇,提倡儒墨並尊,引 發1930 年臺灣儒墨論戰。1931 年在《臺灣新聞》發表〈臺灣話改造論〉,支持臺灣話文,1932 年在《南音》創刊號發表〈粗品〉,支持白話散文、寫實小說。1934 年在《先發部隊》發表〈談「竹枝」〉,強調民俗採風的重要。1934 年任臺灣文藝聯盟大會議長。二次大戰時在《南方》發表〈漢詩研究會創立公啟〉,提倡傳統詩學,黃純青文學與文化的面向至為多元。本文嘗試論述黃純青的文學與文學觀,並探析黃純青在臺灣語言、文學、思想論爭與創作的不同面向。
- 關鍵字: 專論、黃純青、瀛社、文學觀、儒墨論爭、臺灣話文論戰
- 研究專文
- 林正三 瀛社的沿革與未來之藍圖
- 頁: 145-156
- 摘要:
- 關鍵字: 詩友談瀛社
- 研究專文
- 尤錫輝 瀛登東海弘詩學 社立稻江昌百年─賀?社百週年慶
- 頁: 157-159
- 摘要:
- 關鍵字: 詩友談瀛社
- 研究專文
- 高傳棋 1949 年薇閣詩社所舉辦之「秋夜宴劍潭山」與百年來瀛社聚會場所的時空之旅
- 頁: 161-181
- 摘要:
- 關鍵字: 詩友談瀛社
- 研究專文
- 洪啟宗 從家傳文獻看洪以南的交友關係
- 頁: 183-204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人物憶往
- 口述歷史
- 魏如琳口述,王品涵、江林信整理 我的祖父魏清德先生(上)
- 頁: 205-216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人物憶往
- 其他
- 黃祖蔭 瀛社前輩風儀剪影
- 頁: 217-223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人物憶往
- 其他
- 王前 百年社慶懷周植夫夫子
- 頁: 225-229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人物憶往
- 其他
- 洪淑珍 百年社慶追懷陳前社長焙焜先生
- 頁: 231-233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人物憶往
- 其他
- 林正三整理 瀛社百年大慶之題詠
- 頁: 235-245
- 摘要:
- 關鍵字: 瀛社詩選
- 其他
- 王俐茹、黃敬堯 瀛社成立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 頁: 247-268
- 摘要:
- 關鍵字: 慶祝活動
- 其他
- 高傳棋 瀛社百年紀念特展
- 頁: 269-271
- 摘要:
- 關鍵字: 慶祝活動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97 年7 月至8 月大事記
- 頁: 273-302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