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95期民國105(2016)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95期民國105(2016)年03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竹子湖海芋
    • 頁: 卷首
    • 摘要: 陽明山竹子湖海芋正邁入盛開時節,每年的春天,看到海芋田枝枝竄起、純白似雪的花容,徜徉其間,頗能撫慰心靈。所以,在長達數月的海芋花期,很多民眾都上山觀賞、採買海芋,形成每年此時竹子湖的盛況。遊山賞景、花海吸客,是陽明山的另一種風光。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 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北門是當年臺北城的門戶,也是最重要的官道,建城後,對內通撫臺衙門,對外是通往大稻埕的出入口。 往城內看,北門口直對的就是「北門街」,日據時期被改為「京町」,曾經有過一次大規模的「改築」,如同今天的「都市更新」,景觀煥然一新,光復後,國民政府改名「博愛路」,是城內的核心道路之一,如西門街、石坊街、府前街等,都屬清代城內的精華地段。 且從北門街的演進,看看她的地貌變化……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臺北早期飲食記憶」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42
    • 摘要:  
    • 關鍵字:
  • 研究專文
    • 黃剛 略述滿清暨日據時期英美以外各國駐北臺灣領館之建置
    • 頁: 43-66
    • 摘要: 本文的主旨,係在討論1861 至1945 年間滿清暨日據時期英、美以外各國駐北臺灣領館之建置。臺灣位處亞熱帶,盛產樟腦、茶及蔗糖等,此類產品在十九世紀的國際市場極具競爭力;其中西方人作為藥用及香料樟腦產量更是超過全球的半數以上。外國商人有鑒於樟腦等需求殷切,且有利可圖,便蜂踴而至,在臺開設商行進行貿易。於滿清暨日據時代,在臺灣各口如基隆、淡水、臺北大稻埕、臺南( 臺灣府)、高雄( 打狗) 等處的外商洋行據點多達六十餘處。各國既見在臺洋行及外商塵集,基於「保僑護商」之職責及協助搶佔市場的驅使,便依實際需求在臺灣或設置領館、或任命他國領事或在地外商兼任本國領事、或委請他國領事館兼辦本國在臺領事業務。因此,就有十數國家在北臺灣設置領事館;其中多位處於淡水與臺北大稻埕者。
    • 關鍵字: 北臺灣、領事館、淡水、大稻埕
  • 研究專文
    • 曾品滄訪問 人生百味酒家菜—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續)
    • 頁: 67-102
    • 摘要: 黃德興先生,1936 年生,臺北市人,臺菜名廚。早年於臺北著名酒樓蓬萊閣學習廚藝,年輕時歷任臺北海宮、孔雀、東雲閣、綠園各公共食堂廚師。1960 年代後期出任北投百樂匯觀光飯店主廚,1972 投資北投嘉賓閣餐廳,擔任主廚兼合夥人。1980 年受聘為來來飯店福園主廚,後歷任康熙苑餐廳總監、臺中晶華飯店總監。除曾在開平餐飲學校、高雄餐旅大學講課外,也曾擔任觀光局模範名廚各省菜系召集人,並多次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於「酒家菜文化美食節」等活動中表演或講述臺灣料理,有「臺菜宗師」之譽。本篇口述訪談的內容以賡續第193 期之前文,就北投等地的廚藝經歷、成家過往,闡述戰後初期臺北的酒樓消費文化和個人心路歷程。
    • 關鍵字: 黃德興、北投、酒家菜、藝旦間、山水亭
  • 研究專文
    • 林正三 臺北捷運站名題詠—文湖線竹枝詞
    • 頁: 103-134
    • 摘要: 今年適值臺北捷運系統開通20 周年,鑑於捷運路網將底於成,將各站站名付以題詠,以類似民謠等較為活潑的【竹枝詞】筆調發之,每一站名各賦一章。或就該站站名之歷史沿革;或就該站站體之特殊設計;或就該站站名產生之聯想;或就該站之藝術特性或功能發揮;或就該站周邊之景點著墨,皆足以成為爾後珍貴之史料。 本文約集臺灣瀛社詩學會成員中之有意願者,各為創作,而集結成篇。每一題詠,另置「題解」一條,就該站之早期地名沿革、位址所在、命名原則、特殊意義或功能等,擇要書之,並就各站之站體景觀,另附照片一幀,以為存證。又「賞析」一條,就該作品之創作理念、描寫內容、用韻情形及特殊之聲調格律,擇要書之,以供讀者作為閱讀與欣賞之參考。
    • 關鍵字: 竹枝詞、平仄、捷運文湖線、捷運站名
  • 研究專文
    • 蘇震泰 「一處河灣」兒童劇劇本
    • 頁: 135-228
    • 摘要: 臺北是座盆地,四面環山,三大水系,切出三處隘口,松山是為北缺口。因此,自古以來即為交通要衝,人文薈萃、商業鼎盛。 基隆河源於雪山山脈,蜿蜒於群山峻嶺之中,迤邐而下形成河灣。松山古稱「錫口」,即取其「河流彎處」之意。河水行經彎處,流速變慢,易於沉澱堆積,利於滋養生息;河岸趨近盡頭,坡度漸緩,便於取水行舟,適於生活發展。因而,人類在此聚落,先民在此聚集。同時也匯聚了洋人和日人的過往,以及漢人的事蹟。從原始到摩登,由荒蕪變繁華。昔日河灣、今日廣場,過去市集、現今校區。 走過漫長歲月的河灣,孕育生命無數、沉積往事許多。她有道不盡的風情,也有說不完的故事。我們曾經在這兒停留、交會,有我們共同的記憶和回憶。因為,這裡曾經是我們生命旅程的驛站,也是蘊育您我成長的地方。 一處河灣,歷經時間的堆疊,見證世事的變遷,匯聚成豐厚歷史的長河。
    • 關鍵字: 一處河灣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4年10月至12月
    • 頁: 229-277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