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73期民國99(2010)年09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唐壽南繪圖設計 圓山別莊
- 頁: 卷首
- 摘要: 圓山別莊,為本市一座優美的古洋樓,位於現今臺北市立美術館前方。別莊的創建者為日據初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他曾擔任茶商工會及稻江信用組合的首任理事長,他的生意遠及南洋如新加坡與印尼,並常往來廈門,對建築的設計即較有國際視野,因此1913年在圓山興建這座歐洲風格洋樓,於次年落成。設計風格融合了英國都鐸式屋架與十九世紀末的新古典主義,反映了時代之特色,1979年時被市立美術館徵購。 這座洋樓,一樓為紅磚結構,二樓為木結構,樑柱裸露在牆外,並刻意做成樹枝狀,此為英國所謂都鐸(Tudor)式常用之特色。入口設半圓形門廊,中央凸出尖塔,屋頂急斜。另外,背面的樓梯也有如一座小塔,屋頂有弧形屋簷,牆身有變體的拱形窗,這些都是臺灣罕見的建築型式。 圓山別莊,市民樂於稱這棟房子為「糖果屋」,現則委託經營,名為「臺北故事館」,為配合花博的舉辦,將呈現新的風貌。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李學樵 畫屏四君子/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畫屏四君子 梅(四之一) 李學樵名天民,號鳴皋,台北雙連人,於清光緒初葉。詩畫皆工,師朱少敬,畫以蟹、梅、蘭、菊、竹等聞名。 款識︰「雲階月地影初移,吩咐東風第一詩。桃李爭春紅滿頰。竹松為友綠盈枝。芬芳萬點皆香祖,冷淡一生亦可見。誰與此花同耐久,山中高臥雪霜姿。學樵天民并句。」 此作以草草幾筆拖畫梅幹,表現出「山中高臥雪霜姿」的意象。再以橫向有致的苔點,點畫枝幹。梅花的部份,則以淡線勾勒而成,呈現出其清雅冷淡的特徵。 畫屏四君子 蘭(四之二) 李學樵款識︰「托根何地似瀟湘,日映紗窗自賞芳。潑墨興酣搖五嶽,靈均風味上華堂。戊辰六月郵寄潘返老仁兄大人,華屋披 寵邀作此奉賀。李學樵貢拙。」 此幅以極為寫意的筆觸,表現出蘭葉的搖曳生姿,再以點點的墨點,看似點寫蘭心,實則呈現出一股生趣。 畫屏四君子 菊(四之三) 款識︰「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媿非灌園叟,學種數叢鞠,黃金不救貧,何如粟一斛。學樵。」 此幅作一石旁立於菊叢之中。畫家以細線勾勒菊瓣,再以精筆寫葉脈,為畫面營造出粗細相間的對比趣味。 畫屏四君子 竹(四之四) 款識︰「能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竹能人俗,無肉能人瘦。錄之。天民題。」 此幅畫竹石的手法,頗類楊州畫家鄭板橋。方直而立的岩石,搭配著數叢深淺不一的竹叢,更增添畫面的熱鬧氛圍。
- 關鍵字: 詩情畫意
- 圖片
- 臺北市市樹、市花及十二行政區區花
- 頁: 卷首
- 摘要: 迎風搖曳千嬌百媚——杜鵑花 杜鵑花是臺北市、新竹市等縣市市花,當春的腳步翩然來臨時,就是杜鵑花粉墨登場的季節,很自然地成為春天的代名詞。杜鵑花分布極廣,從都市至三千多公尺的高山上,都能看到它迎風搖曳為大地妝點顏色。(照片提供:高儷瑛) 厝邊隔壁的好朋友——榕樹 不僅是臺北市的市樹,其它縣市也特別厚愛榕樹,最有名的澎湖通樑古榕樹,樹齡達三百餘年之久,在臺北市,則有六百多棵受保護的老榕樹。(照片提供:吳昭明) 花團錦簇 為迎接2010花博會的到來,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於99年4月21日起開辦「2010花現好臺北.競花緣online」區花網路票選活動,為花博暖場外,也辦理另外七個區的區花選拔活動,歷經一個月民眾熱烈上網票選,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選出具代表性的各行政區區花。 中正區木棉花、內湖區九重葛、士林區玫瑰、文山區杏花、北投區櫻花、大同區茶花、松山區扶桑、信義區野牡丹、大安區波斯菊、南港區桂花、萬華區白牡丹、中山區蝴蝶蘭
- 關鍵字: 詩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向大師致敬─李天祿的布袋戲人生座談會紀錄
- 頁: 1-35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陳英仕 論〈藝旦之家〉與日據時期大稻埕之地方人文和藝旦文化
- 頁: 37-73
- 摘要: 〈藝旦之家〉係張文環1938年由日返臺後所創作的第五篇小說,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養女風習首次出現在他的小說裡,並由此延伸至從事藝旦行業的臺灣女性之婚戀問題及其衍生出的人生悲劇。〈藝旦之家〉非作者一時興起的突來之作,而是自返臺後,長期與藝旦接觸、交流、座談,積累沉澱成小說素材所得之結果。且該作亦是張文環首次以大城市臺北及臺南為敘事場景,描繪了有別於山村風情的都會人文及與主題相關的藝旦文化。不僅展現了作者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還有助於後人進一步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又女主人公采雲的命運,則可視為日據時期臺灣藝旦人生的縮影,使〈藝旦之家〉除了文學藝術性外,又兼具民俗學及社會學的參考價值。
- 關鍵字: 藝旦文化、養女、藝旦、日據時期、大稻埕、民俗文化
- 研究專文
- 趙祐志 日治時期淡水地區臺、日菁英的政經活動—以企業、組合、商工會的活動為中心
- 頁: 75-127
- 摘要: 淡水進入日本統治後,因港口淤積,加上基隆港的崛興,淡水已退居一般市鎮。為便於觀察此時淡水菁英的轉變,本文分為1895—1918年、1919—1936年、1937—1945年三個階段,討論他們的政經活動。 淡水的臺人菁英面對政權的更替,在政治認同上並未造成太多難題,他們有不少人在基層政府、民意諮詢機關任職,中日戰爭爆發後,對戰爭亦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加入各種政治奉公及經濟統制組織。 時代的推移與日人政治力量的介入,讓臺人菁英必須去舊迎新,在教育上,臺人菁英逐漸接受新式教育,社團參與上,亦日漸多元,豐富的社團活動促使他們對淡水公眾領域的參與。在經濟變遷上,茶葉、樟腦等貿易已告衰落,1木材、藺草等業趁時崛起,成為支撐淡水的新興產業,中期起,他們更知運用公司組織獲利。 淡水臺人菁英面對新來的日人菁英,經過磨合後,逐漸建構分享利益的模式。在政治上,日人菁英雖壟斷郡守之位,並且獲得較多擔任街長的機會,但臺人菁英亦分得三分之二的民選街協議會員席次。在經濟上,臺人菁英從地主、豪農蛻變為企業家,日人菁英則由雜貨商、大企業分行職員為主,轉向公教人員居多,是故日人菁英較無經商的資金需求,臺人菁英則壟斷淡水四大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領導幹部的職位,掌握地方金脈。在教育上,日人菁英多半擁有中學以上之學歷,甚至有出身東京帝大者,臺人菁英亦逐漸接受新式教育,惟學歷始終不如日人菁英。在社團參與上,兩者所參加的社團略有不同,有一定程度的分殊,但亦相當的交集,兩者曾緊密合作組織商工會。 綜言之,雖然淡水的臺、日人菁英在政經活動上,有不同的優勢與趨向,這造成他們一定程度的區隔,但雙方透過各種交流和建立分食利益的模式,對彼此的瞭解與信任也日漸強烈。至日治末期,臺人菁英不僅對戰爭積極奉獻人力、物力和金錢,甚至改日式姓名,在精神上亦支持日本帝國;在日人菁英則定居淡水者越來越多,視淡水為第二故鄉的言論屢見不鮮,顯見對臺灣已有一定程度的認同。 雖然仍有陳樹木等茶農、茶商力圖振作,在日治晚期創辦了「淡水茶葉會社」,但終非一流會社。
- 關鍵字: 政商探索、施坤山、盧阿山、施合發商行、淡水信用組合、淡水商工會
- 研究專文
- 羅永昌 宜蘭礁溪鄉林美村之民間信仰初探
- 頁: 129-176
- 摘要: 土地公及三山國王為臺灣民間信仰當中深具地方色彩的自然神祇,其不但在聚落發展、族群文化、社會移墾等諸多面向當中,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同時亦是構築聚落文化的一大元素。依此,土地公與三山國王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說是研究常民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 本文為筆者針對礁溪林美村地方信仰所作的田野調查,透過九十八年8月和12月兩次實際的田野調查,以及相關口述資料的採集,試圖發掘礁溪林美地方信仰內涵及其文化行為,藉以建構社區聚落與宗教信仰二者間的文化脈絡暨多元互動。
- 關鍵字: 民間信仰、礁溪林美村、土地公信仰、福德正神、三山國王
- 研究專文
- 王慧瑜 日治初期臺北地區日本人之居住問題—以官舍和租屋為中心(1895~1905)
- 頁: 177-213
- 摘要: 日本領臺之初,首先必須解決的便是居住問題。居住問題可分為「住所取得」和「居住環境」兩個層面。在住所取得方面, 1896年9月起展開官舍興建工程,官舍依官等而不同,且採配給制,不需支付房租。相對於此,來臺民間日人,則須花費高額租金租用不符合日人衛生條件的臺人家屋,生活條件不佳。加以1905年之「官舍料支給」辦法,和1900年以來之市區改正計畫,使得在臺民間日人居住品質每下愈況。 同時,為使臺北環境「適於日人居住」,總督府積極推動衛生政策。然,日治初期之公共衛生工程僅實施於日人聚居的城內地區;而臺人集中之艋舺和大稻埕一帶則未受惠。
- 關鍵字: 住宅研究、官舍、宿舍費、市區計畫、家屋、租屋
- 研究專文
- 丁昌援 石坊柱上探斯人-巴圖魯鄭榮遺事
- 頁: 215-238
- 摘要: 三級古蹟黃氏節孝坊上,有4個人題聯留名,鄭榮是其中之一。 這名水師軍官,因為同治初年在大甲、茄投、草屯一帶,出力奮勇作戰,獲得「銳勇巴圖魯」勇號。這段期間的戰報,刻劃出臺灣道率領?營將士及民間義勇,平定會黨?事的經過,鄭榮也藉以留下虎豹一般的英姿。 追查文獻紀錄,鄭榮在臺灣經歷40多年。遭逢過三次民變而有為有守,參與剿番開路、開山撫番的事業,都親自上前線。特別是牡丹社事件結束,日軍從楓港撤兵,接收這一方的武裝後盾,正由鄭榮率領。立德立功,事證明顯。 百餘年前的桓桓武夫,由於在石坊上頌揚婦女守節盡孝,悄悄走近世人,不隨歷史洪流漂逝。石坊的表彰意義,值得深入玩味。
- 關鍵字: 人物追尋、守備、游擊、臺灣鎮、臺灣道、沈葆楨、劉銘傳
- 其他
- 文獻會 花現新視界─細數國家、縣市及區級代表花木的由來
- 頁: 239-254
- 摘要: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訂11月6日在臺北市揭幕。與花木為友,呈現一個都市的美麗與繁華。 為慶賀此一國際盛會在臺北舉行,有關單位辦理各種花卉選拔,迎接花博,也襯托這場美的饗宴。本刊在此蒐集相關花木史料,以饗讀友。
- 關鍵字: 美的使者
- 研究專文
- 高儷瑛 浴火重生─烏來杜鵑復育的故事
- 頁: 255-259
- 摘要:
- 關鍵字: 美的使者
- 研究專文
- 高致華 淡水公學校校長報告書翻譯稿
- 頁: 261-279
- 摘要: 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特藏室手寫稿未刊本,原為『社寺廟宇????調查 臺北廳』之其中一個部分。西來庵事件後,日本總督府展開全臺宗教調查,此為第二次調查的成果;由於調查員為各地公學校校長所領導,水平較第一次調查高,內容具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 關鍵字: 史料選譯
- 大事記
- 文獻會 99.04-99.06大事記
- 頁: 281-299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