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52期民國94(2005)年06月

臺北直字第152期民國94(2005)年06月 

  • 封面
    • 張震鐘 前美國大使官邸(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國際飯店林立的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繁華地帶,有一幢兩層樓的白色洋樓特別顯得典雅尊貴,屹立在茂盛綠蔭裡,此即是由荒廢二十幾年的「前美國大使官邸」所修建成的「台北之家」。建築始建年代約西元一九二五年前後,當時為日治時期美國所設立的領事館,戰後復轉為美國大使的官邸使用,一直到中美斷交為止,從此歷經長時間的閒置狀況。此建築充分見證了臺灣與美國關係的發展歷史,已於民國八十六年指定為三級古蹟。建築方位略為座南朝北,正大門並未面向大馬路,乃由中山北路轉進巷道後才設置,正門向北,屋前庭園綠草青翠,結合建築整體平面外觀略呈簡易的對稱配置。建築室內再利用為書店與放映藝術電影的藝文場所,結合戶外綠蔭草地的咖啡雅座,現今已成為臺北市知名的休閒勝地。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張震鐘 交趾陶
    • 頁: 卷首
    • 摘要: 在臺灣的傳統廟宇建築裝飾工藝裡,交趾陶是最具特色的民間工藝之一。其乃是種低溫燒製的彩釉工藝,早期大多做為妝點建築的外表美觀之用,常見於建築物身堵、水車堵、墀頭等部位。塑造題材多為立體的歷史人物,配以祥獸花草、山水背景或博古靜物等,顯現華麗的色彩與豐富的故事內容。此照片為艋舺龍山寺正殿重簷屋頂兩簷間壁面的交趾陶,年代已相當久遠,無論是人物、騎座、山水布景等,皆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的表情與體態,塑造的相當傳神。
    • 關鍵字: 民俗文物選萃
  • 圖片
    • 本會 雜貨店與超市座談會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開時合照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圖片
    • 本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本九十四年三月十一日訪問本會時合影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圖片
    • 本會 本會現職與退休人員本九十四年四月四日聯誼時合影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口述歷史
    • 郭崇美紀錄 雜貨店與超市座談會紀錄
    • 頁: 1-41
    • 摘要: 
    • 關鍵字: 雜貨店與超市專輯
  • 研究專文
    • 尹德民 臺北市孔子廟祭孔禮樂儀節恢復之經過
    • 頁: 43-57
    • 摘要: 
    • 關鍵字: 儀禮
  • 研究專文
    • 林淑慧 臺灣清治中期淡北文人曹敬及其手稿的詮釋
    • 頁: 59-94
    • 摘要: 臺灣清治中期在地文人的研究,猶有多處學術空白。例如影響淡北文教及文風推展的文人中,大龍峒陳維英及其門生實為關鍵人物,這些在地文人及其作品多?得細加探討。本文即以「淡北二敬」中的曹敬為例,首先從淡北文教圈的形成論起,分析曹敬與大龍峒港仔墘學堂的關係,以呈現其一生對淡北文教的貢獻。其次,因學界至今仍未全面研究曹氏家族,故藉整理「曹氏族譜」與訪談曹永和老師之際,追溯探索曹敬的家世。並就曹敬的科考表現及多方的藝術興趣,分析其學養。尤其曹敬的詩、賦、散文等文學創作,及易學象數派的筆記手稿至今仍為曹家所珍藏,對於此位在地文人的研究留下寶貴的一手資料。最後分別從反映傳統文人對時政的見解、呈現作者對多元題材的嘗試、保存師生對作品修改的記錄等層面,探析曹敬文學手稿的特色。期待臺灣在地文人及其作品等相關研究領域,能有更多研究者熱誠投入參與。
    • 關鍵字: 清代臺灣、臺灣古典文學、臺灣文化、臺灣文學史
  • 研究專文
    • 謝貴文 清代臺灣循吏姚瑩的番政主張
    • 頁: 95-113
    • 摘要: 
    • 關鍵字: 開發史
  • 研究專文
    • 唐羽 從工商社會之家乘探討今譜之體例~以基隆顏家為個案之研究
    • 頁: 115-170
    • 摘要: 
    • 關鍵字: 族譜
  • 研究專文
    • 蔡相煇 近百年來媽祖研究概況
    • 頁: 171-250
    • 摘要: 
    • 關鍵字: 宗教
  • 研究專文
    • 杜武志 臺灣光復六十周年~日治時期之回憶點滴(中)
    • 頁: 207-238
    • 摘要: 
    • 關鍵字: 社會
  • 研究專文
    • 陳青松 全臺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基隆夜學校
    • 頁: 239-268
    • 摘要: 
    • 關鍵字: 教育
  • 研究專文
    • 松浦章 日治時代臺灣與福州之間戎克船貿易史料《通商彙纂》介紹(上)
    • 頁: 269-324
    • 摘要: 
    • 關鍵字: 史料介紹
  • 研究專文
    • 卞鳳奎 日本外交史料館所藏臺灣籍民抗日文宣組織~以日治時期上海為中心
    • 頁: 325-358
    • 摘要: 
    • 關鍵字: 史料介紹
  • 圖片
    • 圖‧文楊蓮福 老照片解說(南門的變遷、林獻堂錦還開宗親會紀念照)
    • 頁: 359-360
    • 摘要: 南門的變遷~臺北府城的建造於一八八二(光緒八)年,至一八八四(光緒十)年竣工,是全臺最講究建材的城池。其中大南門石額題曰「麗正門」,取宏麗端正之意,它的典故可能始於中國唐朝開元年間,有重文重道之意。該門是臺北府城中尺寸最大,它的屋頂較高,採歇山重簷式三脊式。一八九五年日人據臺後深怕中國式的城門樓容易讓臺灣人民有思念中國大陸之心,藉以市區改正計畫逐步拆除古建築,西門以及城牆就是在此情況下拆除。但城門樓則在總督府圖書館長中山樵呼籲才保存下來。此張是日治時期大南門尚未完全拆除的情景。右邊專瓦建築是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光復後改稱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後又改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從圖中見到道路已有鋪設下水道的管線,旁邊亦可見到路旁設有電線桿,說明臺北已漸入電氣化。但有趣的是,攤販仍行走於臺北市境內,行成另類的對比。 林獻堂錦還開宗親會紀念照~林獻堂出生臺中霧峰,日治時期曾擔任參事、區長,並於一九○五(明治三十八)年被授予紳章。一九二一(大正十)年十月十七日文化協會成立,此協會是由蔣渭水等人所籌組,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啟蒙運動與抗日民族運動之團體,其幹部多為地主、知識分子、師範學校和醫學校之學生。在眾多人熱烈的擁護下,被推選為總理一職。林獻堂雖生活日本殖民統治之下,但對推動漢文化的工作不餘遺力,即使在日人統治後期,仍堅持維護漢文決心。臺灣光復出期,擔任臺灣省參議會議員,後又任參政員、臺灣省政府委員。退任後改任臺灣省通志館館長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說明光復後政府對林獻堂的倚重程度。此張泛黃的照片,是林獻堂先生(第一排左起第六位)榮任參政員上京致敬錦還開宗親會紀念,於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二十日於林氏宗廟攝影紀念。
    • 關鍵字: 臺北懷舊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九十四年一月至三月大事記
    • 頁: 361-382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