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201期民國106(2017)年09月
- 封面
- 湯陳盛撰文/劉伯樂繪圖 山與水之間的社子
- 頁: 卷首
- 摘要: 在夕陽下,從高處由東向西遠眺觀音山,眼前的社子島對比著淡水河對岸的新北市及基隆河對岸關渡平原後的北投地區,社子島宛若臺北地區的時光膠囊,讓我們看到臺北地區發展的縮影。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圖片
- 主編的話
- 專欄
- 莊永明 杜聰明教授紀念集
- 頁: 3-5
- 摘要:
- 關鍵字: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城市邊緣 兩河印記-社子島歷史發展」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7-50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江聰明 基隆河士林段舊河道政策規劃與執行之研究(1963-2008)
- 頁: 51-105
- 摘要: 臺北盆地因地勢低窪及關渡隘口離出海口過近,且受潮汐頂托之影響,以河槽通水斷面不足以容納洪水流量,易發生溢漫現象,故遭洪患時,動輒氾濫成災。1937年臺灣總督府擬規劃全面性防洪計畫,以避免清領與日治初期治標防洪之缺失,但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未能全面實施。戰後,臺北盆地歷經「政治」與「經濟」兩次移民高潮,昔日禁建之洪泛區逐漸變成不透水性的建物,增大水患頻率。1959年臺灣省水利局擬著手規劃淡水河整治方案,但當年南部發生「八七水災」,故相關工作延緩執行。直至次年才將「第二規劃調查隊」調往臺北,始執行防洪調查與測量之業務。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臺北盆地之大洪患,顯現出昔日之防洪措施上病象畢露,故加速催生「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之執行。其中,基隆河士林段之防洪計畫,臺灣省政府與陽明山管理局,倉促將原本沿岸築堤之政策,更改為基隆河截彎取直。其所留下之舊河道,陽明山管理局本擬將其設計為供調節排水之人工湖,但因最初未能妥善配合區域規劃,及籌措相關經費困難,故持續多年未能實現。嗣後,行政區域之變動,臺北市與陽明山管理局之權限爭議,也影響舊河道之規劃,政策始出現該「防洪設施」,將其計畫變更為舊河道填平,也連帶造成各界區域開發案之爭。之後,填平舊河道所遭遇之工程問題,及歷任臺北市首長之政策規劃與執行變遷等,皆為本文欲探究之問題。
- 關鍵字: 臺北盆地、沿岸築堤、截彎取直、人工湖、舊河道填平
- 研究專文
- 林佩儀、洪致文
- 頁: 107-132
- 摘要: 社子島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北角,屬於淡水河流域的一個島,為淡水河、基隆河與連接兩者的番仔溝所環繞。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河道的截彎取直,「社子島」這個地名所指稱的位置也隨之改變。過去的社子島是指延平北路5段至9段的聚落,但現今社子島多半是指稱被劃在堤外的延平北路7段至9段的禁建地區。本文將聚焦討論的,是過去社子「島」之所以為島的原因,以及從文獻回顧與地圖判讀,了解社子島從島變成與陸地相連之半島的空間演變過程。本研究探討了番仔溝填平之後三腳渡的消逝、基隆河士林段截彎取直產生的廢河道新生地與士林地區的城市規劃,以及士林段河道變遷與無形宗教文化信仰的關係。透過這樣的整理,可理解番仔溝的填平及基隆河士林段河道變遷對於社子和士林地區的交通、行政區劃、地景與宗教信仰等方面所造成的影響。
- 關鍵字: 社子島、基隆河、臺北、番仔溝
- 研究專文
- 黃學文 清代噶瑪蘭商業市街發展與寺廟關係
- 頁: 133-203
- 摘要: 清嘉慶年間以降,漢人聚落陸續出現於噶瑪蘭,漢移民依據各自的需求來興建各種類型的寺廟,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聚落形成了市街,市街內的寺廟往往也會因此香火鼎盛。本文從自然環境條件與傳世文獻去觀察了清代噶瑪蘭7個市街與寺廟,發現每一個市街其發展模式不盡相同,有的是市街發展之後,進而帶動寺廟香火鼎盛;有的是以寺廟為聚落中心,來吸引人潮,進而帶動市街的繁華。顯見,即使處於同一個噶瑪蘭的地域中,各個市街也會因其自然環境與開發順序先後等因素,呈現出多元並立的發展情況。
- 關鍵字: 噶瑪蘭、商業市街、寺廟
- 人文采風
- 李憲章 社子島寺廟采風
- 頁: 205-220
- 摘要:
- 關鍵字: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6年04月至06月
- 頁: 221-259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