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79期民國101(2012)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79期民國101(2012)年03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陽明春景
    • 頁: 卷首
    • 摘要: 陽明山花季,宣示著每年的春天降臨。百花綻放的陽明山公園內,櫻花、杜鵑花和茶花等花卉帶來春的氣息,吸引著許多人上山賞花。 公園內到處是五顏六色的花朵爭奇鬥艷,光復樓邊的櫻花已全部綻放,形成一片粉紅色花海;陽明山花鐘則是重要地標,直徑長達十多公尺的巨型花鐘,是許多遊客上陽明山必訪,也爭相在花鐘前合影留念的景點。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勝田蕉琴 牧牛/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勝田蕉琴(Katsuta Shokin)(1879-1963),日本畫家,出生福島縣,本名良雄。1905年7月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前往印度,從事佛像畫創作、佛教美術研究及教授東洋畫。1907年返日,以「出城釋迦」、「降魔」初入選第一回「文展」,之後活躍於日本各項官辦展覽。 1925年至1929年任「帝展」審查委員,1930年曾任第四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審查員,日本畫會審查員。繪畫風格傾狩野派筆法,擅長山水、花鳥畫。畫作嘗試用「沒線主彩」方式,拋棄固有的描線,改以色面作出濃淡效果,使得圖像的輪廓模糊化,並且為追求中間色而將日本畫顏料混色,造出色彩渾濁且有如披了一層霧的感覺,因此被稱為「朦朧體」。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詹道薪 花鳥/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詹道薪,字承詳,出生於臺灣,道光二十四年舉鄉試。善書法、繪畫。款識:「承詳(合字)賦色。」本作以雄雞與花卉為題,筆調淡雅恬和。此作先以淡墨賦彩狀寫枝幹及勾勒花瓣,再以淡彩描繪花葉;最後,以白粉點畫花朵,以濃墨提點枝幹。畫家不急不徐的運筆,及對於彩墨濃纖合度的運用,營造出一股雅致的視覺韻味。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蔡雪溪 愛鵝圖/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蔡雪溪,字榮寬、信其,臺北人,生於新光緒年。曾從日本來臺畫家川田墨鳳習畫,也曾同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臺展之前,以畫聞名。故1927年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舉辦前,《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曾赴其畫室採訪他。然臺展結果公布後,其學生郭雪湖的作品入選,蔡雪溪則不幸落選。惟蔡氏仍努力不懈地學習,終於在後來的台、府展中,作品多次獲得青睞。款識︰「右軍愛鵝。時在甲子孟冬之月上澣略 鏡江筆意,於吟香畫室漢江蔡雪溪。」此作同樣延伸畫家對於傳統水墨題材的興趣,而畫中以太湖石作為背景的描繪,也可見到其受到明代文人畫風的影響。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呂金鏞 山水/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此作「一河兩岸」的構圖,頗似元代倪瓚。然而,在筆墨的運用上,卻捨倪瓚蒼勁枯索的簡筆,而改以草木華滋的繁筆表現。除此之外,畫中數幢屋舍更增添此作的熱鬧氛圍。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臺北眷村文化」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 1-43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高致華 媽祖研究的當代價值與趨勢論述
    • 頁: 45-77
    • 摘要: 筆者在「百年道學研究案」1中負責神明信仰部分,關於女神信仰的研究,以媽祖信仰的研究成果最為多元且豐碩,海內外學者從宗教學、訓詁學、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面向切入,釐清媽祖信仰的發展始末與以及在各個領域中所具備的意義。本文試作梳理,論述媽祖信仰研究趨勢的同時,亦呈現神明研究與現代社會互動所締造的價值。
    • 關鍵字: 宗教研究、媽祖研究、媽祖文化、媽祖信仰軟實力
  • 研究專文
    • 洪銘聰 日治時期的解纏足運動─以1911年「臺北解纏會」為中心的探討
    • 頁: 79-116
    • 摘要: 1899年12月,大稻埕中醫師黃玉階,糾合紳商同志,發起「天然足會」,並向臺北當局提出申請立案,在其成立後,遂在全臺各地造成一股解纏足的風潮,而該會亦訂定諸多獎賞辦法。或因為當時臺灣纏足觀念根深蒂固,又或因一時熱潮散去,「天足會」在成立數年後即無相關活動。 直至1911年,臺北廳參事洪以南及其夫人陳宇卿與當地紳商發起「臺北解纏會」,再次掀起臺灣的婦女解纏風潮。有別於全島性組織的「天然足會」,「臺北解纏會」是較為地方性質的,從名稱上即可清楚得知。此外,「臺北解纏會」亦借重地方領導階層在當地的影響力,開展出新一波地方解纏足運動的風潮,對當時島內其它地區有不少影響。 本文認為,「臺北解纏會」承襲了「天然足會」與「淡水解纏會」的經驗,並且與當時的主流媒體緊密結合,才開創出一個成功的案例,又直接或間接的興起全臺各地的地方性解纏會的風潮。雖然,學者們普遍認為,「臺北解纏會」是全臺首次由女性主導的組織。但本文認為,由女性擔任會長與副會長的臺北解纏會,是屬於策略性質,實質上並非全然由女性主導。 本文另外關注的問題是「經驗的繼承與發展」。「臺北解纏會」在「天然足會」退燒後,又何以再次引起全臺地方性的解纏熱潮?又,在臺北解纏會之前淡水曾由當地教師與領導階層發起過「淡水解纏會」,大概是由於成效不大,研究者大多將其忽略,但本文認為,「臺北解纏會」有許多部分仍是有借重「淡水解纏會」的經驗,更加以發展,並成為臺灣解纏運動史上一次重要且成功的解纏會。
    • 關鍵字: 民俗改良、日治時期、艋舺地區、淡水解纏會、臺北解纏會、地方領導階層、洪以南、陳宇卿、黃應麟、吳昌才、陳欽銘、洪雍平
  • 研究專文
    • 王韶君 《福爾摩沙紀事》呈現的「自我」與「異己」
    • 頁: 117-154
    • 摘要: 目前有關馬偕(GeorgeLeslieMackay,1844-1901)的研究多集中在宣教、醫療和教育三方面,且有一定研究成果,然而,研究者鮮少關注馬偕在進行宣教等活動之際,隱身於公領域之後的個人形象及西方觀點。本文不在推翻馬偕對臺貢獻,或對馬偕形象、私領域進行攻訐或揭發,而是希望能在既有研究之上,進一步以《福爾摩沙紀事》為中心,重新探討馬偕對臺灣的觀看方式。首先以《紀事》中馬偕的宗教啟蒙談起,討論馬偕如何在實踐宣教過程中形塑「自我」(self)形象。其次,以馬偕對臺灣在宗教信仰、婦女地位、教育制度等面向的觀察,析論馬偕如何呈現「異己」(theother)臺灣及其眼中的「野蠻人」形象,期能進一步呈現「馬偕研究」另一種可能的面向。
    • 關鍵字: 馬偕探索、馬偕、偕叡理、福爾摩沙紀事、自我、異己、宣教
  • 研究專文
    • 陳英仕 張文環《山茶花》析論
    • 頁: 155-196
    • 摘要: 《山茶花》不僅是張文環首次嘗試的長篇之作,也是其日治時期唯一寫下的長篇小說,該作自1940年1月23日起至5月14日止,在《臺灣新民報》學藝欄連載一百一十回,成為當年臺灣文壇唯一一部由臺灣作家寫出的長篇小說。就張文環日治時期的創作而言,《山茶花》是第一篇清楚地以故鄉梅仔坑作為舞臺背景的小說,內容反映了昔日故鄉風景及生活記憶,展現了不同於都會風情的鄉土世界。由於《山茶花》被視為張文環的半生自傳,因此小說人物在設計上,有其對應的參照形象,且從小說中我們亦可發現張文環對山中的生態環境、四季景色的變換和村民勞作的規律甚能掌握且觀察入微;對山村部落民俗舊慣的描寫也十分精采,包括先民的經驗理論、禁忌與傳統婚俗,為小說的藝術性增色不少。同時《山茶花》還是一部描寫殖民地臺灣青年男女成長歷程,並以其性格、思想、命運在環境及時代雙重影響下的變化為探索主題的成長小說。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過賢到臺北畢業旅行過程的心情轉折,解構了殖民者形構的二元對立框架,隱含去殖民化的民族立場。綜而言之,《山茶花》係張文環回臺後驗證其故鄉書寫路線的試金石,也可說是他反芻旅日寫作經驗與題材的合璧成果,故《山茶花》對張文環的文學生涯而言,實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 關鍵字: 文學析論、張文環、山茶花、臺灣文學、故鄉書寫、殖民解構
  • 研究專文
    • 許毓良 戰後城鄉旅遊的書寫:1945-1949年《旅行雜誌》報導下的北臺灣
    • 頁: 197-236
    • 摘要: 戰後的歷史從1945年算起迄今,已超過一個甲子。如果說一個朝代或歷史階段,其時間長短可以做為評價的指標。那麼戰後臺灣史的重要性,早已超過日治。當然歷史發展的脈絡,不是透過簡單二分法,就可以整理出來。不過它也告訴我們日治與戰後初期的歷史,有其一脈相承的特性。而這種特性,透過1945至1949年《旅行雜誌》的報導,已經被大量呈現出來。在記者的筆下,最吸引他們注意的是臺北市現代化的面貌,有諸多建設是大陸各省市所不及。甚至被譽為中國最現代化城市─上海,其市容工程也無法跟臺北相比擬。透過這些旅遊書寫,可以讓讀者們了解,60幾年前臺灣最進步的一面。特別是現在對於中國日趨頻繁交流的同時,古今對照總有一些發人省思之處。
    • 關鍵字: 旅遊書寫、旅行雜誌、旅遊、戰後、臺北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溫泉鄉北投文化資產巡禮
    • 頁: 237-281
    • 摘要: 臺北市北投區曾為多族群的生活空間,且歷史悠久、文化多元與宗教多樣性,因此遺留下清代、日治至戰後各時期之古蹟、歷史建築,與臺北市唯一之凱達格蘭族文化地景。本文除詳述其歷史脈絡、文化資產價值與相關資訊外,也簡介其他深具文化資產價值,卻尚未被登錄為重要資產的名勝古蹟。 文中所介紹之文化資產,有多處集中在日治時期日本人較集中居住之新北投地區。新北投一地除日本溫泉文化的移轉與延伸外,時至今日,仍充滿臺式與和式風格建築共構的混種空間文化,迥異於他地,形成北投地區獨有的景致。 2010年日本加賀屋在此設立其海外唯一據點,即是肯定北投地區之勝景與獨特處。2011年更被「米其林指南」列為最高等級的三星級城鎮,而由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2012臺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活動,北投也是名列前矛的小城鎮之一。 北投因地形崎嶇,衍生全臺獨有的「機車服務業」,至北投可讓熟知地形與環境的老北投機車運將帶路,體驗一下坐機車遊北投的趣味與在地文化。假日來一趟溫泉鄉北投,可泡湯放鬆心情,又可知性的走一回歷史古蹟名勝。
    • 關鍵字: 地方采風、北投、北投溫泉、文化資產、知性休閒旅遊、觀光小城
  • 大事記
    • 文獻會 100.10-100.12大事記
    • 頁: 283-297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纂修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乃是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自民國80年出版重修《臺北市志.經濟志》後,接續記錄民國71年迄民國100年底臺北市經濟活動的重要編纂計畫。民國7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曾聘請學者專家暨市府各局、處、會共同參與,於民國80年完成合計9卷四9冊的重修《臺北市志》,其中包含經濟志,其編纂年代上自史前,下至民國70年底。然自民國71年迄今,臺北市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項發展與變遷極為快速,一部完整記錄臺北市近三十年發展實況的《續修臺北市志》,實有非常之需要。 戰後臺灣工商業發展迅速,作為首都的臺北市在經濟發展上也快速的蛻變,不僅與全臺的農工商與金融發展等關係密切之外;更因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使臺北市與亞洲及其他國家城市的經濟活動愈益頻繁與複雜化。故本計畫撰寫自民國71年迄民國100年底這三十年,期間實為臺北市經濟發展以來變化最為快速之階段。為使本計畫成效更臻完善,更需費心仔細的搜尋整理政府、民間等相關檔案資料,向各界相關人士與單位等進行訪問調查。故本計畫修纂期預定30個月(含審查、修訂、校對、編製索引等,共約48個月),撰寫約八十萬字。希冀計畫完成後,除能保存臺北市近三十年經濟發展的史料功能外,亦能作為將來相關施政單位制定經濟政策之參考,並提供日後學術研究的重要依據。
    • 關鍵字: 大事記
  • 其他
    • 黃秀政 《續修臺北市志》纂修計畫
    • 頁: 1-20
    • 摘要: 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也是地方的百科全書。方志的纂修,必須廣泛的蒐集相關文獻,探本溯源;並作深入的田野調查,以彌補文獻的不足。方志具有保存地方資料、資治致用,以及社會教化的功能,不僅有助於鄉土教育的實施,亦可提供有關單位施政的參考。 臺北市為中華民國的首都,自民國56年(1967)升格為直轄市以來,已發展成國際性之大都市,人文薈萃,工商發達。截至民國100年(2011)10月31日止,臺北市的人口已超過二百六十萬人。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職司文獻史料的徵集、整理與編纂,自民國41年(1952)6月成立伊始,即著手臺北市志的纂修。民國46年起,先後編印《臺北市志稿》、《臺北市志》等志書;但因篇目不足,斷代又未能統一,以致未臻完善。民國75年起,文獻會聘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曾迺碩教授為總纂,邀請學者專家暨市府各局、處、會共同參與,於民國80年(1991)完成沿革志、自然志、政制志、社會志、財政志、經濟志、教育志、文化志、人物志,合計九卷四十九冊的重修《臺北市志》。其斷代上起史前,下迄民國70年底。惟自民國71年迄今,臺北市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項發展與變遷極為快速,一部完整記錄臺北市近三十年發展實況的《續修臺北市志》,確有其必要,乃有續修市志之議。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
  • 其他
    • 薛化元 《大事紀》纂修計畫
    • 頁: 21-30
    • 摘要: 根據「《續修臺北市志》(以下簡稱「續修市志」)纂修計畫」所提示的,《續修市志》的整體纂修工作,一方面希望「廣泛的蒐集相關文獻,探本溯源」;另一方面為「彌補文獻的不足」。而《續修市志.大事紀》的纂修工作,也在前述的架構下展開。由於「方志具有保存地方資料、資治致用,以及社會教化的功能,不僅有助於鄉土教育的實施,亦可提供有關單位施政的參考」。由於各篇章各有所專,《續修市志.大事紀》有勾勒臺北市整體的發展梗概的重要意義。 臺北市自晚清時代以來就是臺灣政治經濟最重要的都會,民國38年(1949)12月以後也是中華民國的首都所在。因此臺北市的大事紀固然記載臺北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將記錄影響臺灣的重大事件。換言之,跟臺北市直接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重大事件固然是大事紀的主要內容,在臺北市發生雖然不屬於臺北市政的範圍,但影響臺灣的重大事件,也應該篩選收入成為《續修市志.大事紀》的一部分。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大事紀
  • 其他
    • 周國屏 《土地志》纂修計畫
    • 頁: 31-68
    • 摘要: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民國80年曾出版《臺北市志》,其斷代上起史前下迄民國70年底。但自民國71年迄今,近30年來,臺北市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極為快速的進展與變遷,一部完整呈現臺北市發展實況的《續修臺北市志》確有其必要。 此次續修內容共分八志(志各一卷),加上卷首、卷尾及卷一大事紀,共十一卷,規模龐大。八志依序為土地志、政事志、經濟志、交通志、社會志、教育志、文化志與人物志。 土地志分為三篇,依序為一、自然環境篇,二、城市發展篇,三、名勝與古蹟篇(含歷史建築),各篇字數以二十萬字為原則,故總字數約在六十萬字左右。各篇單獨成冊,篇前均冠有主持人撰寫之「總論」,敘明土地志架構與內容重點;繼由各篇撰稿人書寫「概說」,提示各篇內容重點,然後分章節項目,依序詳細論述,篇末皆附「大事紀」(置於每篇「結語」之後),各篇書後均列「參考書目」。為避免與原志重覆,各篇內容將以「略古詳今為原則」,即民國71年以前,僅適當略述,並以不超過百分之十為原則,而民國71年以後則力求詳實完整,其記載上起民國71年1月,下迄民國100年12月底。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土地志
  • 其他
    • 薛化元 《政事志》纂修計畫
    • 頁: 69-106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的纂修工作,根據「《續修臺北市志》纂修計畫」所提示的,一方面希望「廣泛的蒐集相關文獻,探本溯源」;另一方面為「彌補文獻的不足」,也將透過田野調查蒐集資料來補充。而《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的纂修工作,也如一般「方志具有保存地方資料、資治致用,以及社會教化的功能,不僅有助於鄉土教育的實施,亦可提供有關單位施政的參考」。 由於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都所在地,因此本計畫撰寫內容不僅呈現臺北市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將呈現在臺北市發生攸關全國性的重大事件。而《續修臺北市志.政事志》的各篇章中,特別是第五篇政黨與社團篇,除了以臺北市為活動範圍的黨政組織及社團外,也將記述設立的臺北市全國性的政黨、職業團體、社會團體。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政事志
  • 其他
    • 吳學明 《經濟志》纂修計畫
    • 頁: 107-138
    • 摘要: 《續修臺北市志.經濟志》纂修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乃是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自民國80年出版重修《臺北市志.經濟志》後,接續記錄民國71年迄民國100年底臺北市經濟活動的重要編纂計畫。民國75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曾聘請學者專家暨市府各局、處、會共同參與,於民國80年完成合計9卷四9冊的重修《臺北市志》,其中包含經濟志,其編纂年代上自史前,下至民國70年底。然自民國71年迄今,臺北市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項發展與變遷極為快速,一部完整記錄臺北市近三十年發展實況的《續修臺北市志》,實有非常之需要。 戰後臺灣工商業發展迅速,作為首都的臺北市在經濟發展上也快速的蛻變,不僅與全臺的農工商與金融發展等關係密切之外;更因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使臺北市與亞洲及其他國家城市的經濟活動愈益頻繁與複雜化。故本計畫撰寫自民國71年迄民國100年底這三十年,期間實為臺北市經濟發展以來變化最為快速之階段。為使本計畫成效更臻完善,更需費心仔細的搜尋整理政府、民間等相關檔案資料,向各界相關人士與單位等進行訪問調查。故本計畫修纂期預定30個月(含審查、修訂、校對、編製索引等,共約48個月),撰寫約八十萬字。希冀計畫完成後,除能保存臺北市近三十年經濟發展的史料功能外,亦能作為將來相關施政單位制定經濟政策之參考,並提供日後學術研究的重要依據。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經濟志
  • 其他
    • 徐榮崇 《交通志》纂修計畫
    • 頁: 139-164
    • 摘要: 民國46年(1957)起,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先後編印《臺北市志稿》、《臺北市志》等志書。後因篇目不足,斷代未能統一,遂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曾迺碩教授為總纂,並邀請相關學者專家暨有關部門,於民國75年(1986)至80年(1991)間完成九卷四十九冊的重修《臺北市志》,其斷代上起史前,下迄民國70年(1981)底。其間,並編輯《臺北市發展史》一書。唯民國71年(1982)起至今已逾越三十年,臺北市各項發展與變遷極為快速,故而《續修臺北市志》的纂修,以補足並記錄臺北市近三十年來的發展實況著實必要。 《續修臺北市志.交通志》為《續修臺北市志》的一環,從城市與交通的角度,在史料的基礎上忠實地記錄臺北市的發展與交通的關係。此次纂修內容的時間斷限,上起民國71年(1982)下至民國100年(2011)。在地域範圍上,除了臺北市行政轄區外,為了完整地呈現交通相關網絡之全貌,兼及臺北市之四周鄰近地區。《續修臺北市志.交通志》將從城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的角度,奠基於時空的思維,忠實地記錄臺北市的演變與交通發展的關係,並為臺北市發展之歷史作見證。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交通志
  • 其他
    • 林修澈 《社會志》纂修計畫
    • 頁: 165-204
    • 摘要: 「臺北市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先後有過三個版本:第一版本《臺北市志稿》,第二版本《臺北市志,第三版本(直轄市)《臺北市誌》,《重修臺北市志》[78-85]。今著手進行之《續修臺北市志》。所記內容的時間斷限是1982-2011,即民國71-100年。 《續修臺北市志》之規模,總共十一志,除去卷首、卷尾,卷一(大事紀)之外,其餘部分共分為八志。其中一志為《社會志》。 本《社會志》又分為四篇:『族群與婦女篇』、『社會發展篇』、『人口篇(含姓氏)』、『宗教與禮俗篇』。每篇各由一人纂修。族群與婦女篇,林修澈負責;社會發展篇,戴寶村負責;人口篇(含姓氏),陳信木負責;宗教與禮俗篇,黃季平負責。 本《社會志》總字數為八十萬字,卷首「總論」字數為一萬字,四篇各篇以二十萬字為原則,多或少以10%為限。各篇內容以「略古詳今」為原則,重點放在民國71-100年。 本纂修計畫旨在撰寫臺北市民國71-100年的最近30年間的「社會」。在方法上以歷史編纂法為主,結合民族學、社會學、人口學、宗教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期能對臺北市最近30年的社會,做真確而深入的記載。最近30年文獻豐富但是零散,重在整合。有些事務,雖有記載,常不夠完整,所幸當事人多仍健在,面訪以求徵信,亦成為本志撰寫之重要方法。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社會志
  • 其他
    • 梁福鎮 《教育志》纂修計畫
    • 頁: 205-236
    • 摘要: 教育是施教者秉持著善意,通過內在啟發和外在陶冶的方式,進行各種教導與學習的活動,引導受教者朝向正向價值,使其產生「自我創化」,以獲得知識、情意和技能,並且形成健全人格的歷程。教育不僅是個人生存的基礎,而且是國家立國的根本。因此,世界各國莫不重視教育的發展。《教育志》的撰寫則有助於我們瞭解教育的過去,讓我們鑑往知來,反省過去的不足,開創美好的未來,是以《教育志》的纂修有其必要。本志共分為《教育行政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篇》和《體育運 動篇》等三篇,應用科學方法來探討和闡述臺北市自民國71年(1982)至100年(2011)教育的發展。《教育行政篇》將就臺北市教育政策方針與教育改革、教育法令規章、教育行政組織與學校行政制度的變革、國民教育階段之學校行政制度、後期中等教育階段之學校行政制度、高等教育之學校行政制度、社會教育機構之行政制度等主題進行探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篇》將就臺北市學前教育與國民教育、後期中等教育、專科與大學教育、社會教育制度與運作、社會教育措施、社會教育機構等主題進行探討;《體育運動篇》將就臺北市體育政策與行政組織、學校體育、體育專業人力資源、全民運動、競技運動、國際運動賽會及交流、體育運動設施等主題進行探討。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教育志
  • 其他
    • 陳登武 《文化志》纂修計畫
    • 頁: 237-282
    • 摘要: 本纂修計畫旨在針對現行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的文化行政、文化傳播、文學、視覺藝術,以及表演藝術相關資料,加以蒐集纂修為《續修臺北市志?文化志》。本文化志基本上係以歷史編纂法為主,並借助其他學門的研究方法,加以纂修。由於臺北的文化相關史料非常豐富,涉及範圍極為廣泛,因此本纂修計畫結合歷史學、文學、文化學,以及藝術學等不同專長的教授,分工合作,以期順利完成任務。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文化志
  • 其他
    • 陳翠蓮 《人物志》纂修計畫
    • 頁: 283-295
    • 摘要: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之首都,自民國56年(1967)升格成為直轄市後,不僅是臺灣最重要的都市之一,更躍升為國際型的城市。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自民國41年(1952)成立後,曾先後編印《臺北市志稿》、《臺北市志》等志書。民國75年(1986)起,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聘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曾迺碩教授為總纂,進行《臺北市志》的重新整理,並補足篇目、統一斷代。斷代上起史前,下迄民國70年(1981)底,共有沿革志、自然志、政制志、財政志、社會志、經濟志、教育志、文化志、人物志,合計九卷四十九冊的《重修臺北市志》。伴隨歷史時空的轉換,距上次修志已有三十餘年,臺北市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發展皆歷經巨大的變遷,為因應社會發展,反映時代變遷,實有需要纂修一部完整記錄臺北近三十年發展實況的《續修臺北市志》。 臺北市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場域,是社會發展的縮影,更是文化活動昌盛之處。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活動於一身的臺北市,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各界卓越優秀人士的生平與貢獻,值得整理記述,傳諸後世。一則為後世留史,成為共同記憶;一則為俊傑立傳,做為人群表率。 此次人物志上之纂修,起民國71年(1982)元月,下迄至民國100年(2011)12月,時間跨幅達三十年,而此時期正是臺北市轉型成為國際型都會城市的重要發展階段。《續修臺北市志.人物志》由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陳翠蓮和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范燕秋,負責纂修工作。
    • 關鍵字: 纂修專輯、纂修計畫、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