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11期民國109(2020)年03月

臺北直字第211期民國109(2020)年03月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
    • 頁:卷首
    • 摘要:艋舺龍山寺自清乾隆3年(1738)建立以來,成為臺北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與艋舺清水巖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更於市街發展、社會文化教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地各種公眾活動常以龍山寺為核心而推展。成立於大正9年(1920)的青年團體「萬華共勵會」,亦常於龍山寺舉辦西洋音樂會等活動,呈現出有別於傳統的文化藝術風景。本照片為日治時期艋舺龍山寺一景。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文獻館有關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典藏文物照片
    • 頁:彩色頁
    • 摘要:文獻館有關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典藏文物照片
    • 關鍵詞:文獻館典藏文物、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
  • 主編的話
    • 黃美娥
    • 頁:1-3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專欄:文物有徵、文獻有靈
    • 莊永明:大正版《臺北名勝繪葉書》
    • 頁:5-8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萬華區早期印刷出版行業」口述歷史座談會會議紀錄
    • 頁:9-54​
  • 「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研究」專輯
    • 陳冠如:1920、30年代萬華共勵會青年的「現代」展示與「修養」實踐
    • 頁:55-87
    • 摘要:「萬華共勵會」(或稱「艋舺共勵會」)成立於大正9年(1920),主要招募「艋舺公學校」畢業生為會員,以「涵養智德體育、會員親睦」為目的,是日據時期知名的「本島人青年團體」。今透過《臺灣日日新報》報刊資料,可以挖掘出「萬華/艋舺共勵會」長達17 年的相關介紹。大抵,初期資訊顯示參與「萬華共勵會」的資產階級青年,存有游移在「認同殖民」與「反殖民性」之間的幽微曖昧,後來則進一步形塑成為與殖民語境相關的「修養」青年,箇中演變值得觀察。而經由「萬華共勵會」青年形象與相關行徑、活動變化的爬梳,本文指出此一以艋舺青年為主力的團體,一方面迥異於當時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啟蒙時期的青年政治樣貌,而有其駁雜性;另一方面,因為此一青年社群不斷展示慶典、推動洋樂、消費現代,故留下與百年前遊廓、遊民、械鬥之外,所待考掘的「現代」(modern)萬華風貌。
    • 關鍵詞:艋舺共勵會、修養、日據音樂、國民體操、青年、現代 
  • 「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研究」專輯
    • 魏亦均:民間文學視野下林藜、吳漫沙的萬華書寫及其場域意義
    • 頁:89-133
    • 摘要: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歷史觀點,不僅點出臺灣由南向北發展的政經結構與區域之間的競逐關係,另一方面也揭櫫艋舺的登場,對全臺既有的文化結構造成影響的現象。這也連帶地指出地方如何連動國家文學,即作為臺北市「發祥地」的萬華,其場域意義與效益應不容小覷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在關注林藜、吳漫沙如何書寫萬華,或藉萬華折射地方文學與國家機制互動的基本前提下,以源自庶民日常、地方記憶,但卻又被視為建構國族利器的民間文學為切入點,探討戰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文化人林藜《臺灣傳奇》中的萬華再現,以及日治時期自中國移居臺灣的「華僑」吳漫沙《臺灣鄉野奇聞》中有關萬華的鄉野故事及其文化政治,希望藉由民間文學別於官方的書寫位置以及2 人迥異的歷史背景,指出萬華/文學的複雜性與文學史意義。此外,本文以對讀林藜、吳漫沙民間文學中萬華書寫為進路的觀察,應也有助於我們日後更進一步描繪承繼日治時期的民間文學脈絡與自中國轉接而來的民間文學觀念,兩造思潮交鋒、競逐與實踐背後,生產機制如何介入既有的文學生態,而文學生態的轉型又怎樣影響文學發展與史觀建構等駁雜的文學史議題。
    • 關鍵詞:民間文學、林藜、吳漫沙、《臺灣傳奇》、《臺灣鄉野奇聞》、萬華 
  • 「萬華地區文學及文化研究」專輯
    • 曾冠傑、林佩穎:加蚋仔復興戲院的昔日風華:張愷倫先生口述歷史
    • 頁:135-163
    • 摘要:復興戲院開業於1964-1990 年間,現址為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28 巷50 號,過去是加蚋仔(今南萬華)在地人重要的娛樂場所,並帶動周邊小吃攤聚集,雖然早已停業改建為大樓,但東園街28 巷至今仍是在地人常去的小吃巷。張愷倫先生,1954 年生,他的外公是復興戲院董事長王道忱,父親是總經理張儒欽,他親身經歷復興戲院的創業與早期的黃金時代,直到1977 年赴美。本篇受訪內容不只講述復興戲院的創業背景、參與院線聯盟、內部格局、經營之道、停業改建等面向,並說明當時復興戲院附近的小吃攤與周邊環境,不只是老一輩在地人頗有共鳴的生活記憶,亦是加蚋仔庶民生活史的重要篇章。
    • 關鍵詞:南萬華、加蚋仔、南機場、復興戲院 
  • 研究專文
    • 玉置充子:從「庄治研究會」與「街庄事務研究會」看日治時期臺灣之地方行政運作:以海山郡為例
    • 頁:165-209
    • 摘要:本文利用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役場製作之《臺北州檔案》,關注1920 年地方制度改正以後介於州與街庄之「郡」的指導下所成立的「庄治研究會」與「街庄事務研究會」,嘗試探討當時地方基層行政(即街庄)與上級行政機構(即郡)的互動關係,以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該研究會為海山郡內5 個街庄共同討論街庄治理等問題之組織,其發展過程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臺灣總督府推動「地方自治」的用意、郡在地方制度上的地位,以及臺人地方菁英所扮演的角色、地方人事脈絡等。日治時期臺灣的地方自治有限,但民間仍然具備社會能動性。1930 年代後期以後,街庄淪為官治的輔助機關,該研究會也漸失官民橋梁的功能。雖然如此,我們應該肯定該研究會為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地方自治重要經驗之一,也不能否定日治時期施行之某些政策對於臺灣戰後的地方社會的發展所帶來正面的影響。
    • 關鍵詞:海山郡、鶯歌庄、街庄、庄治研究會、臺北州檔案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以地理變遷視角解讀歷史傳說:以新北市樹林區淸代五大聚落的形成為例
    • 頁:211-227 ​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08年10月至12月
    • 頁:229-293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