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20期民國111(2022)年6月

臺北文獻直字第220期 民國111(2022)年6月臺北文獻220期封面

  • 封面
    • 日治時期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西址)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
    • 頁:卷首
    • 摘要:日治時期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西址),1921年,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新築完工,即今臺北市常德街的臺大醫院西址;建築採文藝復興風格,造型典雅,細部優美,建材相當考究,建築技術水準極高,是近藤十郎在臺灣的代表作品之一。除宏偉建築外,亦有先進設備,是當時東南亞最大型且最現代化的醫院。1938年,臺北醫院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戰後為臺灣大學附屬醫院。臺大醫院西址已獲指定為市定古蹟,現仍為醫療場所,提供民眾第一線醫療服務。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疾病與醫療相關文物
    •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主編的話
    • 黃美娥
    • 頁:1-2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臺北傳統漢醫藥」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3-38
    • 專輯:「疾病、醫療與書寫」
    • 張純芳:疾病地圖:尋找日治臺北城區裡的傷寒變異菌株
    • 頁:39-84
    • 摘要:疾病地圖是近代西方公共衛生制度下的產物,19世紀後葉傳入日本,接著進入到殖民地臺灣。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疾病地圖為數不多,散見在官方報告和學術刊物中,內容有傳染病與非傳染病,性質以點子圖和面量圖占最大宗。為了梳理出近代臺灣疾病地圖的脈絡,本文試著從氣和鬼神所構築的中國傳統疫病觀來談為何日治以前臺灣沒有疾病地圖?什麼是疾病地圖及其生成的要素?日治以後臺灣疾病地圖如何發展起來?筆者將聚焦在法定傳染病上,利用1927到1933年臺北州編纂的《臺北市ノ「チフス」流行ト其防遏ノ槪況》,分析臺北傷寒流行及防疫政策的空間變化。
    • 關鍵詞:疾病地圖、日治臺灣、傷寒、變異菌株、下條久馬一
 
  • 專輯:「疾病、醫療與書寫」
    • 張怡寧:難纏疾病下的性別議題:論王詩琅和朱點人的肺結核書寫
    • 頁:85-118
    • 摘要:日本統治臺灣後,對於臺灣的許多傳染病制定了防治規範。然而,傳染率極高的肺結核疾病相關防治條例,一直到1930年代才正式體現。而觀察此一時期,臺灣文學適逢邁入新文學創作階段,已有不少新文學作品出現關於肺結核疾病的敘事,不僅將身體做為一種象徵,更藉此疾病書寫為殖民地做政治和文化的雙重隱喻。在當時被視為難纏疾病的「肺結核」,在無藥可救的情況下,父權社會與家庭制度中位於弱勢處境的女性,罹患上肺結核後其處境為何?女性與疾病之間又形成什麼樣的隱喻?緣此,本文選以王詩琅的〈青春〉和朱點人〈紀念樹〉為討論範疇,嘗試析論現代醫療中面對難纏疾病的因應之道,進而思辨女性身處疾病帶來的身體風暴中如何思索主體及生命,並進而帶入臺灣社會中疾病所衍生的性別與勞動問題。
    • 關鍵詞:王詩琅、朱點人、肺結核、女性處境、現代醫療
 
  • 專輯:「疾病、醫療與書寫」
    • 劉承欣:但求無憾的長照旅程:論張輝誠的老病照護書寫
    • 頁:119-162
    • 摘要: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等社會變遷,近十多年來長照課題越來越受重視,許多作家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書寫中年以後照顧父母老病的經驗,探討因長照帶來的人生轉折與生命思索。然而,因個體經驗的差異,每個人開始面對長照的年齡不盡相同。有鑑於長照經驗的探討,對於張輝誠這樣從青年期開始承擔父母照顧責任的個案,關注較少,且其書寫折射了戰後外省老兵的現實處境,以及當代青年北上發展所面臨的故鄉父母老病難題,本文以張輝誠身為照顧者的心境轉折,以及由此開啟的老病空間關照為切入點,透過分析其散文作品《離別賦》、《我的心肝阿母》、《祖孫小品》,探討長照作為一種延續性的生命經驗,所涉及的自我與老者安頓課題。論文分別梳理文本中的照顧心境與老者相處之道的體會,以及長照經驗與敘事風格的關聯性。其次,針對照顧長輩所涉及的老病空間,先梳理移居臺北「異地養老」的困境與可能性,再延伸討論陪伴長輩求醫過程所遭遇的難題,以及對醫療空間的觀察與建議。
    • 關鍵詞:張輝誠、長照、照顧者、臺北、醫療空間
 
  • 研究專文
    • 韋彥廷:日治時期私立成淵學校之發展(1908-1945):以教職員與課程為中心
    • 頁:163-204
    • 摘要:日治時期私立成淵學校之前身,可溯至1897年由民政部財務局的古谷傳於總督府內舞樂堂所設之「給仕教場」。1898年,該教場遷至南門街官舍,改稱「東門學校」,接收學生始不限於民政部,且其課程亦漸具規模。在後藤新平的訓示下,東門學校與臺灣學習會合併。兩校合併後的新校舍於1908年完工,並改稱「成淵學校」。本文藉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事年報、臺灣日日新報,以及今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紀念特刊等資料,探討成淵學校自其設立至日治結束之期間,在校長、講師與課程方面的變化與整體特色。就本文觀察,該校教職員大多為總督府官員及雇員,且其服務機關略有重疊,而學制則隨著1910年代前期他校的併入而逐漸增設和完備,乃漸有商業或應考公職之相關課程。
    • 關鍵詞:成淵學校、私立學校、東門學校、文官普通試驗、實業補習學校程度之學校
 
  • 人文采風
    • 何良正:我所知道的古早名醫:林逎惠醫師
    • 頁:205-214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1年01月至03月
    • 頁:215-266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