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222期民國111(2022)年12月

臺北文獻222期封面

臺北文獻直字第222期 民國111(2022)年12月


  • 封面
    • 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
    • 頁:卷首
    • 摘要:1872年馬偕至淡水宣教,同時展開醫療、教育等工作,因學生日增,爰感設立學校之必要。之後,馬偕家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發起募捐,捐款作為建校經費,馬偕親自設計、監工,學校於1882年落成,取名理學堂大書院,為紀念家鄉捐獻,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稱為牛津學堂。 理學堂大書院為北臺第一所新式學校,為台灣神學院、淡水中學校、真理大學前身,可說是馬偕教育事業的重要象徵;建築已獲指定為國定古蹟。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精選館藏文物
    • 關鍵詞: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文物

 

  • 主編的話
    • 洪健榮
    • 頁:1-2
    • 關鍵詞: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馬偕博士來臺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
    • 頁:3-72


  • 專輯:「馬偕北臺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紀念」
  • 盧啟明:馬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2-2022)
  • 頁:73-136
  • 摘要:2022年是加拿大牧師偕叡理(通稱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來臺宣教150週年,他早已不是北臺或教會的專屬,更是臺灣全國人民所共知共有的歷史人物,故事甚至寫入小學教科書。在2012年有國家圖書館整理了過去關於馬偕的文獻共140筆;但這10年之間,關於馬偕的著作與研究目錄又增加相當多的分量。爰此,本文乃補遺並針對此間逾百筆的作品,採取賴永祥教授提倡的馬偕學(Mackay Study)角度作一概覽。本文整理五個取向:歷史的再探、人文影像史、地方之史誌、身體性別史、文本與神學,最後談綜合性論文集與書刊。整體而言,學術文章有易讀性的傾向;通俗讀物有專業化的內涵,或許這種遍地開花的詮釋,才是真正讓馬偕這位原本遙不可及的宣教師,變成落地生根的臺灣人之最好註解。
  • 關鍵詞:偕叡理、馬偕學、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基督教史

 

  • 專輯:「馬偕北臺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紀念」
    • 王政文:馬偕的博物志:論偕叡理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的收藏
    • 頁:137-186
    • 摘要:
    • 馬偕在日記中,經常記載他對於各式動植物、草木蟲魚、飛禽走獸、山水風貌、人物傳說之看法及反應,內容包羅萬象,充分反映一位西方來華傳教士對東方的想像與實踐。《福爾摩沙紀事》中,則展現了馬偕對於臺灣地理、歷史、地質、自然史、人種、民族學、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關懷與觀察。不過,諸多馬偕相關論述中,甚少注意到馬偕在傳教與醫療之外,對於臺灣的自然史、民族史與民間宗教信仰的關注,特別是他還收藏採集許多臺灣的標本文物,甚至在其家中設立私家博物館。

      本文將在前人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再利用《馬偕日記》、《福爾摩沙紀事》與《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中,關於馬偕的收藏與嗜好之相關記載,梳理馬偕收藏的發展脈絡,探究馬偕的嗜好與其收藏之間的關係,進而討論馬偕的收藏與博物館的建立及其相關問題。

    • 關鍵詞:馬偕、偕叡理、博物館、收藏、日記

 

  • 專輯:「馬偕北臺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紀念」
    • 李其霖、王意晴:馬偕的宣教事業與家庭生活
    • 頁:187-236
    • 摘要:1862年臺灣開港之後,外國人陸續進入臺灣從事貿易、宣教等各種活動。因為臺灣不對外開放已經長達180年,故開放之後,引起更多外國人來到臺灣一探究竟。其中,馬偕在臺灣開放之後的10年也來到臺灣,他除了進行宣教工作之外,也帶來醫學、教育和農業。這些新的知識和文化改變了臺灣的世界觀,也讓臺灣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往現代化發展。
    • 關鍵詞:馬偕、臺灣、淡水、醫療、教育、農業

 

  • 專輯:「馬偕北臺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紀念」
    • 錢鴻鈞:馬偕精神的發揚與真理大學榮譽校長葉能哲:兼論台灣文學第一系的設立
    • 頁:237-282
    • 摘要:日治時期私立成淵學校之前身,可溯至1897年由民政部財務局的古谷傳於總督府內舞樂堂所設之「給仕教場」。1898年,該教場遷至南門街官舍,改稱「東門學校」,接收學生始不限於民政部,且其課程亦漸具規模。在後藤新平的訓示下,東門學校與臺灣學習會合併。兩校合併後的新校舍於1908年完工,並改稱「成淵學校」。本文藉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事年報、臺灣日日新報,以及今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紀念特刊等資料,探討成淵學校自其設立至日治結束之期間,在校長、講師與課程方面的變化與整體特色。就本文觀察,該校教職員大多為總督府官員及雇員,且其服務機關略有重疊,而學制則隨著1910年代前期他校的併入而逐漸增設和完備,乃漸有商業或應考公職之相關課程。
    • 關鍵詞:成淵學校、私立學校、東門學校、文官普通試驗、實業補習學校程度之學校

 

  • 人文采風
    • 黃彬彬: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正名一百週年紀念:第三高女回顧軼事
    • 頁:283-310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1年07月至09月
    • 頁:311-366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