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92期民國104(2015)年06月

臺北直字第192期民國104(2015)年06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北投梅庭
    • 頁: 卷首
    • 摘要: 約建於1930年代末期,是一棟見證戰爭時代的民宅,配備防空避難室形態的建築特色及具日式木構造建築風格。門口門柱上有于右任先生書寫的「梅庭」題字。庭院寬廣,綠意盎然,鄰接北投溪,石造坡崁兼具圍牆及城垛特色,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本會典藏日據時期的文物中,以這套「繪葉書」較為罕見,且年代久遠,印製於大正2年(1913),距今逾百年。全套共有4組32張,其中2組是臺灣風景,另2組是原住民圖像,均為手繪圖,本期續刊出的是另一組臺灣風景繪葉書,有8個主要景點。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從林衡道早期身影看史蹟推廣活動」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30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周映瑾 古蹟解說老師的兒童導覽研究-以大龍峒保安宮為例
    • 頁: 40-80
    • 摘要: 好的古蹟解說員,是連結參觀者與歷史文化的橋梁,也是促使參觀者對家鄉、對文化產生認同的催生者。古蹟解說者透過述說、示範、表演等方式再現古蹟中有形、無形的文化意涵,其解說過程本身,其實就是相當值得保存的無形文化資產。本研究探討一名大龍峒保安宮資深解說老師為國小學童解說古蹟的主觀經驗與實踐情形。研究發現,解說老師為國小學童解說時,內容以講述保安宮神話、傳說及歷史故事的時間最多;且結合今日生活及社會議題、倫理和道德新意。在解說技巧上,透過多變的口語策略、生活化詞彙、問問題及敏銳地臨場反應,巧妙運用多重角色扮演及第一人稱故事述說方式,激發學童參與興趣,並協助其理解解說內容。解說老師的個人特質及能力,例如對於追求新知充滿興趣、勇於面對挑戰的心態,面對參觀者時誠懇友善的態度,及其對解說工作的價值信念等,皆影響著解說內容的安排和技巧運用。而參觀者的正向回饋,則是促使其能投入古蹟文化傳承工作20年不間斷,並持續進行下去的動力。
    • 關鍵字: 古蹟解說、兒童解說、說故事、問問題、保安宮
  • 大事記
    • 江聰明 196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及其政策之探
    • 頁: 81-130
    • 摘要: 翻開戰後基隆河水道的變遷史,大部分的人記憶較易呈現出「1990年代」,臺北市長黃大洲於任內推動的一項水利工程-基隆河截彎取直,但卻對「1960年代」因葛樂禮颱風襲臺後,為了防止臺北地區再度發生如此嚴重水災,政府所規劃的「基隆河士林段截彎取直」的歷史,其印象較為模糊。「196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的政策,原先是規劃「沿岸築堤」,後臺灣省政府卻倉促將其變更為「截彎取直」。此項工程對社子島周遭環境之衝擊及相關人員之權益影響甚大,此項防洪設計從規劃到執行,只有短短8個多月而已。倉促所執行之政策,影響附近區域之發展。
    • 關鍵字: 基隆河、截彎取直、葛樂禮、戒嚴時期、防洪計畫
  • 其他
    • 張志源 日據時期臺北州立臺北第三中學校設立初期之校舍借用、校地收購與校舍工事計畫興建之研究(1937-1938)
    • 頁: 131-190
    • 摘要: 臺北第三中學校設立於昭和12年(1937)4月1日,創校時先借用臺北第一中學校校舍,由臺北州教育課長立川義男先處理創校校務,同年4月30日再由基隆中學校長大欣鐵馬轉補臺北第三中學校校長。由於創校時校地未選定,故臺北州當局急迫尋找校地,最後選定臺北市東門外大安十二甲農業試驗場之土地。當時由臺北州土木課技師篠原武男指揮設計及工事施工,並有土木課技手成田勝貞等幾位建築課員協助。從臺北第三中學校舍之工事興建計畫中,可發現興建之校舍主建築物配置為L形,作為教室及辦公室使用,另有雨天體操場、武道場、講堂等個別建物,採分期施工,建築風格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影響,趨於簡潔。昭和13年(1938)1月16日該校舉辦地鎮式,開始興建校舍,至12月1日新校舍修祓式舉行,12月5日對臺北第一中學校舉辦舊校舍告別式,對新校舍舉辦使用開始式,第三中學校之學生方至新校舍上課。今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之校園內仍可見到臺北第三中學校時期留下之「西樓」,應好好保存使用。
    • 關鍵字: 臺北第三中學校、臺北第一中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師大附中、立川義男、大欣鐵馬、篠原武男
  • 其他
    • 楊克隆 從三首三貂社歌謠之譯介歷程談其文化受殖軌跡
    • 頁: 191-238
    • 摘要: 本文以三首巴賽族歌謠文本為研究對象,三首歌謠先後於「日本統治時期(1936年)╱國府初期(1958年)」由「日人(石莊作)╱漢人(王詩琅)」分別以「日文╱華文」譯介於「《科學?台灣》╱《臺北文物》」的文化刊物中;隨著兩者著錄年代與譯介者國族之不同,不僅兩者所著錄之歌謠文本各有取捨,其書寫、譯介與傳播之目的亦有顯著的差異。 傳統歌謠端賴採集、著錄的過程才能成為書面文獻。在田調學理尚未完備、田調知識普遍缺乏的1960年代之前,知識界採錄歌謠之動機、目的,將直接決定歌謠之採錄方向,舉凡此首歌謠是否採錄?使用何種語言寫錄?如何詮釋譯介?以及歌謠著錄前之篩選、改作、節錄等權力之行使,均為知識界採集歌謠過程中「知識權力」之展現;反之,歌謠報導人除被動提供歌謠原始素材之外,對於歌謠文本之書寫、詮釋完全無權置喙,不僅使弱勢者的歌謠成為被書寫的「客體」,甚至易淪為被政治宣傳、文化詮釋所利用的工具。歌謠文本內容所呈現的生活樣貌,究竟與歌謠報導人的實際生活面貌,相關性如何?其間又存在哪些差異?乃成為一項頗值探究的文化論題。 本文即以此三首歌謠之著錄、譯介為例,探究歌謠文本背後知識界「無形之手」的權力運作,透過對王詩琅╱石莊作雙方在著錄、譯介的過程中,刻意隱諱、凸顯、形塑平埔族歌謠的探討,不僅呈顯兩者均意圖透過對平埔族歌謠之譯介,以歌頌漢、日對平埔族「教化」之成果,並得以之管見平埔族之文化受殖軌跡。
    • 關鍵字: 歌謠、殖民、平埔、巴賽、三貂
  • 其他
    • 林勝男 清代臺灣電信建設漫談
    • 頁: 239-260
    • 摘要: 電報是臺灣電信業務的開始,清代沈葆楨於1874年視師臺灣時提議建設水陸電報電線,隨後,丁日昌於1877年架設臺南府城至安平及鳳山旗後兩條電報線,是電信線路的肇始,比大陸大沽口至天津電線早兩年。 光緒12年(1886)12月電報總局開始電報業務。次年,劉銘傳砸下重金,敷設了長達433華里的臺灣淡水到福建福州川石島的電報水線─閩臺海纜於同年竣工。它使臺灣與大陸連通一氣,對臺灣的開發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臺灣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電纜。 整體而言,臺灣電信發展背景與中國大陸雷同。均起因於內憂外患,如軍事上、商務上等新技術、新戰術、新商機的挑戰。而軍情、商機等的訊息瞬間萬變。誰能掌握軍機、誰能掌握訊息,就是贏家。 電信是一門專業技術性高的事業,今天的手機通訊,既方便又迅速,資訊豐富多元,幾乎人手一支,普遍又廣泛。但回顧清代臺灣電信事業,仍有其一段艱苦卓絕的歷程。
    • 關鍵字: 臺南府城、海底電纜、丁日昌、劉銘傳、電報學堂
  • 其他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1年1月至3月
    • 頁: 261-292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