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文獻直字第218期,民國110(2021)年12月
- 封面
- 典藏/臺北市立文獻館 撰文/魏伶容 封面設計/高挺育:孫運璿故居
- 頁:卷首
- 摘要:孫運璿故居位於臺北市重慶南路2段,由東半部洋樓及西半部日式建築組成,後者前身為日治時期興建的臺灣銀行官舍,洋樓則為日後新建。1980年,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先生入住此寓所,直至2006年辭世為止。孫運璿先生是臺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任職行政院長期間,於此處構思諸多決策及施政方針,並留下許多生活點滴。故居目前為「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展示其生活風貌並辦理人文科技相關講座。
- 關鍵詞:封面
- 圖片
- 文獻館:臺北文獻館典藏文物
- 頁:彩色頁
- 摘要:文獻館典藏書畫
- 關鍵詞:臺北文獻館典藏文物
- 主編的話
- 口述歷史
- 「北臺政治人物」學者口述歷史座談錄會
- 頁:5-58
- 專輯:「北臺政治人物」
- 徐惠玲:清代首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治臺事蹟研究:以文教事蹟為例
- 頁:59-100
- 摘要:滿清治臺,許多治臺人物備受關注,惟獨蔣毓英乏人矚目,然而其於康熙23-28年(1684-1689)在臺5年任期內,留下治臺的政績如何,筆者以為須加探討。爰此,本文擬蒐集與蔣毓英相關文獻,先就以文教為例來探討蔣毓英在臺5年任期內的政績。 經本文的探討得知其在臺的政績有興建臺灣府學、纂修《臺灣府志》等重要事蹟,臺灣纂修府志,始於蔣毓英;而其開辦臺灣府學與社學,影響日後來臺官員汲汲於推動教化工作,以教化做為主要宦績,在推動教育移植這條道路上,蔣毓英積極培育地方人才,扮演「領頭羊」的重要角色;而其纂修《臺灣府志》,其書寫「多山川物產」、「收風俗人文」、「補說明解釋」、「記豐富文學」等纂修特色,凸顯《蔣志》兼具存史、資治、教化三大功能,對臺灣方志修纂影響,綿延至今,在臺灣方志發展史上,舉足輕重。
- 關鍵詞: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府學、滿清治臺、方志
- 專輯:「北臺政治人物」
- 王靜儀:吳三連與自立晚報
- 頁:101-140
- 摘要:吳三連的一生兼具政治家、報人與實業家的角色。辦報對吳三連而言,是一生的志業,有關吳三連與《自立晚報》的創立、辦報理念,以及《自立晚報》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之意義與價值,已有吳圳義、周慶祥、呂東熹等相關專書、論文之研究成果。本文嘗試以歷史學研究法,透過《吳三連全集》、《吳三連回憶錄》、《吳豐山回憶錄》的史料和評論,分析其辦報的理念。除第一手史料、文獻分析外,本文亦透過《自立晚報》資深記者張廖萬堅、陳彥斌等人,以及目前約60-78歲讀者的口述訪談,論述「自立文化」與「自立精神」,分析《自立晚報》在解嚴前後對臺灣民主進程的影響與貢獻。 根據本文的討論,《自立晚報》強調李玉階經營時「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的精神,追求「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公道」之一貫立場,自立文化則是「公正、客觀、本土」。臺灣在解嚴前,陸續發生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家滅門血案、陳文成離奇死亡事件、王迎先事件等,只有《自立晚報》能持平客觀報導,其論點、主張在日後,一一成為政府施政的指標。政府開放報禁之前的1987年,《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到日本轉機後前往中國大陸採訪,引發全世界媒體關注,被稱為「兩岸破冰之旅」。以上總總,在讀者心目中,能夠站在對立面,真實報導,特立獨行,無懼威權,勇於發聲的報紙終在吳三連過世後,因財務虧損而易主,一個追求客觀公正、為民發聲的自由媒體所領導的時代黯然離開歷史舞臺,但是陪伴臺灣民主化過程的輿論監督意義卻永遠不會消失。
- 關鍵詞:吳三連、自立晚報、臺灣民主、政治異議
- 專輯:「北臺政治人物」
- 郭佳玲:戴德發行醫轉入政界與企業界之研究
- 頁:141-160
- 摘要:臺灣在日治時期,因日本殖民政府對臺政策的影響關係下,在政界可發展的機會有限,許多臺灣本土優秀的人才,大多往醫學方面發展。二次大戰後,許多臺籍菁英分子,紛紛從政。戴德發醫生在這樣時空環境背景之下,亦由行醫轉入政界與企業界,然而目前有關戴德發的論著甚少,筆者乃擬對戴德發由行醫轉入政界與企業界之作為做一研究。 本文大多以與戴德發相關之原始資料,對戴德發在政界與企業界之作為做一研究。經本文之探討得知戴德發出身醫師,之後轉入政界與企業界。戴德發行醫及其在政界與企業界期間均有所作為,早年曾在臺北州基隆郡瑞芳街開設「德發病院」,深獲鄉親好評;其後由醫轉政,在民意代表任內,積極監督縣政,當選縣長後,更進一步積極擘劃縣政,為臺北縣的各項發展奠下穩固基石。戴氏於民國49年(1960)生涯規劃改由政界轉入工商金融界,在商界的生涯過程中大放異彩,亦有非凡成就,對地方上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 關鍵詞:戴德發、殖民政府、菁英分子、醫師、政界
- 專輯:「北臺政治人物」
- 簡雪玲:整頓部隊、建立制度、創制準則的二級上將羅友倫
- 頁:161-196
- 摘要:羅友倫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經歷抗戰,又與共軍在東北多次交手,自美返臺之後,歷任重要職務⸺陸軍官校復校首任校長、憲兵司令部司令、海軍陸戰隊司令、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以及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職。 本文嘗試從個人傳記、檔案文書,以及口述歷史等文史資料的探討,以及家屬訪談,彙整羅友倫返臺之後長達28年的軍職生涯、各項職務的重要事蹟,例如擔任陸軍官校復校後的首任校長,完成陸軍官校「大學化」的改革。在海軍陸戰隊司令任內,建立陸戰隊兵科、服制、陸戰隊士官制度;擔任陸軍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任內,完成陸軍各項準則之編纂、測驗與演訓制度的建立,其影響至今不墜。 藉由羅友倫將軍的故事,回顧國軍從民國38年(1949)陸續遷臺以後,逐漸重新建立部隊核心價值,以及各種制度的過程。
- 關鍵詞:羅友倫、陸軍軍官學校、海軍陸戰隊、軍事轉型、教育訓練
- 專輯:「北臺政治人物」
- 王振勳:社會轉型期的「人物志」編纂研究:纂修《臺灣全志.人物志》的標準與理念
- 頁:197-240
- 摘要:編纂地方志書可溯源於宋朝,志書刊行在表彰官員對所治理轄域的物質與非物質之建設成果,具有顯現政治權力與政治性格。其中纂修人物志高度要求精確記錄立傳之家世身分、精神意旨、行事風格、具體作為,見其傳記如見其人。《臺灣全志.人物志》立傳標準:一、對人類社會的全盤了解;二、關懷面向澤及人與有情或無情的一切;三、不為私利,超越現實世界,改造社會;四、不依附權威,以純正獨立觀點完全為新境界做出服務和奉獻;五、具有為社會問題診斷的情懷及行動。所以人物志纂修者必須先建立時間與空間的當代反省,重新召喚賦予新面貌,主張纂修人物志最終目的仍在樹立典範,促進地方和諧發展,增加對當地的人文主體認同。這部人物志共為264人立傳。不過,纂修過程必須面對臺灣意識的變化、事件觀察角度的不同 ,以及黨國體制理解的紛歧等困難,經撰者與審查者嚴謹討論建立共識而完成。期待這本志書加速寬解對過往臺灣在社會轉型期間所出現的政治生活的內在緊張性與衝突性,從個人或集團主體認同,進入全面各族群的共同主體歸屬,以實現含中華文化底蘊的幸福臺灣。
- 關鍵詞:志書、臺灣史、人物志、社會變遷、政治文化
- 研究專文
- 何素花:日治時期1930年代在臺灣的國旗揭揚運動
- 頁:241-280
- 摘要:本文以發生在臺灣總督府東門附近的疑似「國旗褻瀆」事件為切入點,觀察日治時期發生在臺灣的「國旗揭揚」運動。如何尊重國旗的議題,受到日本內地「國旗運動」的影響,復在1930年代日本進入「十五年戰爭」的開打後,以及日本的「國體明徵」運動影響下,臺灣本島的社會教化生活改善及「民風振興運動」亦繼之而起。大正13年(1924)時,國旗研究權威松波仁一郎博士在內地宣傳國旗認知與國旗揚掛運動,臺灣亦於昭和7年(1932)正式出現「國旗運動」推行的口號,各地相繼發放國旗、製作國徽章、建設國旗臺等。在日本內地和臺灣本島比較之下,後者即使在學校教育強化下,顯得對國旗仍認知不足。因此,運動在臺灣的推展首重由先覺者知識分子向一般本島大眾推展,由都市擴展到鄉村。在運動推展下,雖零星見到不足及衝突之處,但是,在皇民化運動前已普遍有好成績。
- 關鍵詞:臺北、國旗事件、國旗揭揚、婦人報國、日治
- 人文采風
- 鄭至翔:日治時期新北市樹林區四大歷史陳蹟探查
- 頁:281-306
- 大事記
- 文獻館:臺北市大事記
- 民國110年07月至09月
- 頁:307-364
- 關鍵詞: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