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51期民國94(2005)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51期民國94(2005)年03月

  • 封面
    • 張震鐘 西門紅樓(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臺北市目前已經指定的古蹟裡,有冠以「紅樓」名稱者三處,其共同特色在於建築構造外牆採大片紅磚砌築形式,因而有「紅樓」的習稱。西門紅樓為其中之一,始建功能乃作為市場使用,為西門地區民眾日常生活用品採買的場所,當年的熱鬧繁華景象,尤為老臺北人記憶深刻的往事。建築構造外牆主體以紅磚砌築,採正面高二樓的八角平面形式,再連結延伸長形空間,磚牆承載鋼筋混凝土樓版,屋頂結構施以跨距頗大的傘形放射狀鋼鐵桁架,以目前臺灣現存日治時期建築而言,具有此構造規模者相當罕見,設計手法特殊。砌紅磚的建築立面,以數條白灰橫帶水平環繞,二樓外牆上下緣,在兩柱中間飾以垂直短灰線,使建築的外觀裝飾既簡單,而又富變化,顯見當時設計者的巧思用心。現今,八角形二層樓空間因應西門地區的都市發展時代需求,已由最初的市場轉變為劇場使用,發揮了古蹟再生的意義,延續老建築的生命價值。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張震鐘 龍剪黏
    • 頁: 卷首
    • 摘要: 臺灣的傳統建築裝飾題材相當豐富,剪黏為其中之一,常見妝點在建築物的屋脊上,有時墀頭與水車堵位置也會出現,以仙人座騎、花鳥動物為主,除了裝飾功能外,也表達民間對於祈福避邪的信仰期望。龍是最常見的裝飾文樣,寺廟屋脊上的剪黏也經常以龍為題材塑造,除了展現龍在屋宇上騰雲駕霧的雄姿外,也表達了民眾對神明的崇敬,以龍剪黏妝點寺廟華麗的外觀。現今一般作法先以鐵絲塑造龍的形體骨架,然後敷以灰泥塑形,再以各種剪裁後的陶片黏貼其上,即成色彩鮮明的龍剪黏裝飾。照片為艋舺龍山寺正殿屋脊上的龍剪黏。
    • 關鍵字: 民俗文物選萃
  • 圖片
    • 本會 臺北警政座談會合照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口述歷史
    • 郭崇美 臺北警政座談會紀錄
    • 頁: 1-70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警政座談會專輯
  • 研究專文
    • 松浦章 臺灣海底通信線之創始
    • 頁: 71-102
    • 摘要: 中國因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失敗,於一八九五年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日本稱下關)條約,臺灣因此割讓給日本。今(二○○五)年是中日馬關條約簽約一一○周年。每當中國人憶起昔日中國簽訂該條約的李鴻章,均因對其將臺灣割讓給日人而給予極低的評價,但從本文中除可讓眾人認識到昔日劉銘傳治臺之時,為推動臺灣的近代化,縮短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通訊時間,而積極籌款鋪設電纜的過程外,亦可知道該電纜未因臺灣割讓給日本,而隨政權之轉移至日本財務之下,中國在經過三十餘年的自強運動(一八六一~一八九五)後,對於國際公法亦有所知悉,是以中國在簽訂馬關條約時,並未同意將該電纜一併交給日本,而是要求日人付款購置,外交往來之較勁過程,頗值得讓眾人知曉。
    • 關鍵字: 航運
  • 研究專文
    • 葉龍彥 一九○八年在臺灣觀光史上的意義
    • 頁: 103-135
    • 摘要:  
    • 關鍵字: 觀光
  • 研究專文
    • 許賢瑤 日治時代臺灣包種茶的生產與交易
    • 頁: 137-174
    • 摘要:  
    • 關鍵字: 產業
  • 研究專文
    • 鄭俊彬 基隆礦工的生活紀實
    • 頁: 175-213
    • 摘要:  
    • 關鍵字: 產業
  • 研究專文
    • 黃美娥 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
    • 頁: 215-269
    • 摘要:  
    • 關鍵字: 文學
  • 研究專文
    • 杜武志 臺灣光復六十周年─日治時期之回憶點滴(上)
    • 頁: 271-304
    • 摘要:  
    • 關鍵字: 教育
  • 研究專文
    • 彭喜豪 臺北府城理氣佈局之星宿立向研究
    • 頁: 305-344
    • 摘要: 中國早在秦代以前就有了“法天象地”的城市與環境規劃,理想的地理環境必須與天上的模式相仿。“山峰”與“星體”是天地之間最接近的兩個實體,“山形”用“星名”來定其吉凶,在方位的選擇上“山峰”、“星體”經常是立向的主軸。在清代築城是地方與朝廷的大事,會派遣大臣“相度地勢”,在風水上的是必然的運作,臺北府城的理氣佈局其“山峰”、“星體”、“水文”的立向表達得非常清楚。當初劉璈在臺北府城規劃時,刻意對應“帝星”與“天樞星”,這種“象徵性”的星宿立向涵義,往往超越了單純、以恆常不動為目標的“北極”。在現址臺北城門的研究方法上,利用“測日影”之方法,來測得城門立向與“正北”之正確角度,在研究分析中發現臺北城的“北門”定位與定址,似乎掌控了城池規劃佈局的方向,以同時對應“星宿”及“山峰”為取得城門“定位”之參考;因此,可以說星宿立向主導了臺北府城理氣佈局,以及選址、城牆、城門的規劃。
    • 關鍵字: 星象
  • 研究專文
    • 高賢治 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
    • 頁: 345-372
    • 摘要:  
    • 關鍵字: 星象
  • 研究專文
    • 劉少玲、卞鳳奎譯 日治時期臺灣人物誌(三)
    • 頁: 373-436
    • 摘要:  
    • 關鍵字: 文獻翻譯
  • 圖片
    • 圖‧文楊蓮福 老照片解說(臺灣鐵道大飯店、永樂座戲院唱片發表會)
    • 頁: 437-438
    • 摘要: 臺灣鐵道大飯店~臺北最早的高級飯店是哪間呢?老臺北人可能會想到國賓、圓山飯店,但翻開史料,創立於日據時期一九○八年的鐵道大飯店,才是貨真價實的超一流觀光飯店,地點就在現今臺北火車站前的新光三越。旅館真正成為臺灣觀光產業,則是日據以後,因為大批日本人來臺而迅速發展。一九○八年縱貫鐵路通車,日本皇室以閑院宮載仁為首組了一百六十三人的貴賓團參加在臺中公園舉行的通車典禮後,返北參拜臺灣神社,晚間即下榻鐵道飯店,成為開幕後的第一批客人,轟動日本島內。因為這棟三層樓的文藝復興式樣建築,建坪二○四九平方公尺(六二○坪),豪華氣派,設有卅多間客房,分歐式房、美式房,住宿一晚費用相當於當時專科畢業生一個月的薪水,但仍趨之若鶩被喻為「飯店經營成功典範」。惟一九四五年五月毀於盟軍轟炸,連燒三天後化為平地。光復後遺址曾闢為停車場多年,一九八○年代起先後興建大亞百貨、希爾頓飯店及新光人壽保險摩天大樓,今已發展成臺北城內最繁華的地方。 永樂座戲院唱片發表會~位於迪化街四十巷二十公尺處,於一九二四年竣工,昔稱「永樂座」,由稻江茶葉鉅商陳天來所投資,是日治時期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也是臺灣人的電影院、劇團。永樂座在臺灣電影事業初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幾乎所有影片,都在此做「首映」;如一九二五年臺灣映畫研究會開拍本省人自製第一部電影「誰之過」;一九三○年百達影業的「血痕」等。一九三二年,電影業者引進《桃花泣血記》,為了廣為宣傳,古倫美雅唱片將它灌成曲盤(唱片)後大賣,許多電影公司紛紛推出唱片打歌以宣傳電影,這些唱片的宣傳發表,大多在永樂座內舉辦。一九三八年,第一映畫製作所出品的《望春風》也曾在永樂座首映,公認是臺灣自製片佳作,著名的臺灣歌謠創作者李臨秋,便曾在永樂座戲院當茶房、文書等工作。民國四十五年永樂座戲院歇業,今已改建為布市,圖片中為永樂座內部鷹標唱片發表會的情況。
    • 關鍵字: 臺北懷舊
  • 大事記
    • 陳威遠彙編 臺北市民國九十三年十月至十二月大事記
    • 頁: 439-470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