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93期民國104(2015)年09月

臺北直字第193期民國104(2015)年09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劉伯樂繪圖 圓山別莊
    • 頁: 卷首
    • 摘要: 英國都鐸式兩層樓的洋式建築,坐落在中山北路3段181號,舊名「圓山別莊」。這棟建於1913年的洋樓,是日據時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的私人建物,內部共86坪,附帶廣大庭園,由於外觀精美,曾被稱為「糖果屋」。 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住宅。1979年由臺北市政府徵購,1998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定名為「圓山別莊」,2003年以「台北故事館」的面貌開放民眾參觀。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一、「台北故事館」特別將這些年所舉辦展覽活動的DM、簡介資料,細心的整理全套,送交臺北市文獻會典藏,透過這些精美的設計與文案,可以深切感受到經營者的用心。本期《臺北文獻》特別配合封面繪圖與口述歷史座談會議題,擇選故事館舉辦活動所設計的精美DM,分享給曾經參與、來不及參與的每位藝文愛好者。 二、60年代臺北市政府致贈的兒童刊物。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故事說演」在臺發展百年回顧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57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邱各容 臺灣口演童話的開創者—西岡英夫
    • 頁: 59-67
    • 摘要: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肇始於日據時期,整個日據時期,無論是臺灣在地兒童文學作家,或是日本渡台者、第二世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們撇開殖民/被殖民的政治符碼,在「共生的歷史」架構下,曾經在三○年代締造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這是很大的貢獻。就臺灣近代兒童文學而論,在日據時期有兩個與兒童文學具有密切關連的文學活動曾經如火如荼的開展著。這兩個兒童文學活動,一個是口演童話運動,或稱實演童話運動,另一個是童謠運動;在整個口演童話運動中,臺灣兒童文學作家幾乎沒有參與其中;但在童謠運動中,就有臺灣公學校的台籍訓導參與其中。而在口演童話運動之中,西岡英夫可說是整個口演童話推展的靈魂人物,他也是日據時期促進臺灣童話發展的指標性人物。由於他的積極參與,也讓他成為影響日據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點燈者。
    • 關鍵字: 臺灣、西岡英夫、童話、口演童話
  • 大事記
    • 王怡茹 日本統治時期淡水線鐵道沿線之觀光遊憩地景
    • 頁: 69-124
    • 摘要: 1901年8月,連接臺北—淡水間的淡水線鐵道開通後,鐵路取代傳統以河運為主的運輸方式,不僅使港口與其他地區間之商品與貨物運輸日益便捷,更加速鐵道沿線各聚落與區域間的資訊流通。另外,殖民政府在臺推行之新式時間、星期制政策,使民眾工作與休息時間被清楚界定,隨著閒暇時間增多,「假日外出遊憩」漸成一種流行趨勢,淡水線鐵道亦成為當時臺北地區民眾從事觀光遊憩活動之重要交通管道。為增加觀光客的凝視對象,日本殖民官方透過各種宣傳、建構方式,於鐵道沿線設立各式觀光遊憩地景,沿線車站不僅成為新的交通節點,並與鄰近車站之觀光遊憩地景,構成「連線(鐵路)—節點(車站)—腹地(觀光遊憩地景)」的空間關係。由統治中心(臺北)向邊陲(淡水)擴散的觀光遊憩網絡,在淡水線鐵道的串連下逐漸成形。本文主要從鐵道沿線觀光遊憩地景類型之歸納與分析,探討日本統治時期淡水線鐵道觀光遊憩網絡之構成特色。
    • 關鍵字: 淡水線鐵道、觀光凝視、觀光遊憩地景、地景建構、環境識覺
  • 其他
    • 鄭聿琁 解放從教育扎根:以1911年「淡水解纏會」為中心的討論
    • 頁: 125-153
    • 摘要: 日據之初,日人將吸食鴉片、辮髮、纏足等視為臺灣島內社會的三大陋習。有鑑於此,於1899年12月,有大稻埕中醫師黃玉階(1850-1918),糾合紳商同志,發起「天然足會」,在全臺各地造成一股解纏足的風潮,而該會亦訂定諸多獎賞辦法。或因為當時臺灣纏足觀念根深柢固,又或因一時熱潮散去,「天然足會」在成立數年後即無相關活動。 繼之而起,被較為人知的是1911年由臺北廳參事洪以南(1871-1927)及其夫人陳宇卿(1872-1919)與當地紳商發起「臺北解纏會」,再次掀起島內的婦女解纏風潮。然而,有別於全島性的「天然足會」,「臺北解纏會」是較為地方性的,幹事部五位幹部洪以南、黃應麟(1853-1916)、吳昌才(1883-1928)、陳欽銘(1884-?)與洪雍平(1875-1950)等人,皆是艋舺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地方領導階層,因此「臺北解纏會」可說是相當借重地方領導階層的號召力,並且也成功地開展全臺解纏會地方化的風潮。 不過,在兩個大型的解纏足運動之中,有個被遺忘,卻扮演起承轉合重要角色的解纏會─「淡水解纏會」。或因其規模與目的的關係,或是遭到研究者的忽略,或是點綴式的提及,並無深入探討該會的專論,其組織與目的與上述兩個解纏會稍有不同。淡水解纏會雖仍是由當地仕紳所發起,但觀察其組織皆為滬尾公學校之教員,其主要目的與對象乃是提倡該校女學生解纏足,深具從教育著手的意味,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在有限的史料中,深入探討淡水解纏會的發起、組織、目的乃至其時代意義等課題。
    • 關鍵字: 淡水解纏會、滬尾公學校、教育、解纏足
  • 其他
    • 曾品滄訪問 人間天堂蓬萊閣—臺菜名師黃德興先生口述歷史
    • 頁: 155-182
    • 摘要: 黃德興先生,1936年生,臺北市人,臺菜名廚。早年於臺北著名酒樓蓬萊閣學習廚藝,年輕時歷任臺北海宮、孔雀、東雲閣、綠園各公共食堂廚師。1960年代後期出任北投百樂匯觀光飯店主廚,1972年投資北投嘉賓閣餐廳,擔任主廚兼合夥人。1980年受聘為來來飯店福園主廚,後歷任康熙苑餐廳總監、臺中晶華飯店總監。除曾在開平餐飲學校、高雄餐旅大學講課外,也曾擔任觀光局模範名廚各省菜系召集人,並多次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於「酒家菜文化美食節」等活動中表演或講述臺灣料理,有「臺菜宗師」之譽。本篇口述訪談的內容以其在蓬萊閣的學徒經驗為主,除了講述早年廚師的養成過程外,更藉以說明戰後初期臺北的酒樓消費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過程。 關鍵字: 黃德興、臺灣料理、臺灣菜、蓬萊閣、江山樓、酒樓、公共食堂、酒家
  • 其他
    • 林勝男 臺北的電話漫談
    • 頁: 183-212
    • 摘要: 電話與臺北市的關係,和電話與這個世界,是小圈圈與大圈圈的區域範圍不同而已,兩者之間密切關係是相同的。一百年前臺北的電話是既稀罕又昂貴;今天臺北的電話則幾乎是人手一機,非常普遍。電話從有線通信的手搖磁石式電話機,到共電式電話機,再到撥號盤式電話機,及今天的按鍵式電話機,然後演進到無線的大哥大手機,以及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特別是高速數位寬頻傳輸技術下的網際網路,人類的生活方式已有顯著急速變化現象。明天的「臺北和電話」關係會變成什麼樣的態勢?是有趣的問題,值得探討。
    • 關鍵字: 電話、呼叫器、行動電話、電話簿、裝機費、網際網路
  • 其他
    • 林正三等 中秋即景與詠月詩作賞析
    • 頁: 213-240
    • 摘要: 秋天,是詩的季節,處處充滿詩意。它更是懷人[1]的季節、思鄉的季節,此蓋因情境相契的緣故。到了秋天,所謂「草木搖落而變衰」,此情此景,在亞熱帶的臺灣,或許不容易見到,然而在大陸北方,則一片衰颯景象,呈現眼前,故而最容易與思鄉、懷人產生交感。 古時交通不便,無論是遊子、征人、羈客,一趟出門,總是經年累月,到了秋天,情緒特別易感。不像現下,縱使遠在地球之另一端,也是朝發而夕至,故而這種情致沖淡不少。 乙未秋節將至,且將古今有關題詠中秋之詩作,摘出若干,以饗讀者。讓讀者就歷代之作品,作一比較,以審視各時代詩作之風格及作者各自的面貌。
    • 關鍵字: 杜甫、白居易、蘇軾、康有為、瀛社
  • 其他
    • 文獻會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1年1月至3月
    • 頁: 241-262
    • 摘要: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