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74期民國99(2010)年12月

臺北直字第174期民國99(2010)年12月    

  • 封面
    • 吳昭明撰文/唐壽南繪圖設計 寶藏巖共生聚落
    • 頁: 卷首
    • 摘要: 興建始於日據時期,發展初期以寶藏巖寺為核心,為弱勢族群自力營造的違建聚落。 鑒於聚落自力營造過程所形成的獨特風貌、城市集體記憶保存的重要性及聚落自然環境的保育價值,臺北市古蹟審查委員會於民國90年召開「寶藏巖歷史聚落文化價偵鑑定會勘」,建議全區登錄歷史聚落,並於民國93年5月14日正式公告為「寶藏巖歷史建築」。 同時,臺北市古蹟審查委員會並決議以市定古蹟寶藏巖寺週邊含蓋聚落範圍,全區劃設為「古蹟保存區」,藉以確保古蹟及歷史建築與聚落保存、聚落閒置建物供藝文活化再利用、與結合週邊環境資源整合發展。 整個計畫區結合既存之人文地景與生態環境,以保存活化為前提,整體發展為生態文化共生園區,除推動寶藏巖歷史聚落保存及自然生態環境保育外,更引入結合社會關懷、國際文化交流的藝術行動構想,例如,透過藝術家駐村計畫創造生態、藝術與社會的對話場域,營造生產、生活、生態共生的社區生活;推動寶藏家園,藉由整合藝術文化、公益福利與社會教育等計畫,使聚落歷史風貌維護、環境景觀保全,及活聚落保存再發展;設置國際青年會所,推動國際交流,並透過宿舍與相關服務設施之營運達到藝術村永續自主經營目標。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張采香 草書對聯/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張采香(一八八○~一九四九)湖口鄉四大文人之一,時人稱之為十足先生。其文才在當時的與傅萬年(鄉人尊稱仁三先生,一八五六~一九一一)、傅萬庚(號兆白,一八七○~一九三八)、葉鏡鎔(本名葉歲,字漢卿,一八七六~一九五○)同享盛名。亦都是黃瑞圖先生門下的得意弟子,然其詩文大都因輾轉遷徙散失,目前只有少數幾幅畫作遺留。日據時代,張采香的作品曾數度入選全國書畫展。 此聯氣勢磅磚,以巨筆寫大草書,「人」字寫法尤為特殊,行氣似斷實連,而使下聯更顯穩重,不落榜書俗套,「天」字捺筆亦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效,十字之內,在深沈的功力中見趣味,在虛實的掌握中見沈穩。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王席聘 花卉屏/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花卉屏(梅蘭) 王席聘(一八七五~一九二九),名玩,號管癡,清光緒鹿港人。少喜繪事,曾摹名人畫冊,後為施少雨見之,許列門牆,此後畫藝更為精進。尚寫蘭、菊、竹、石等水墨題材,為發揚及保存中華文化,日治時期亦加入地方傳統詩社,與其他先賢切磋詩書畫藝,並曾為彰化道東書院匾額題字。時人以高士視之。 此四屏梅蘭竹菊的畫屏,畫家有意以兩兩相對的構圖安排為之。例如,梅幹向左傾斜與蘭石向右倚靠即自成一方天地,同樣的構圖安排,也可見於竹菊兩屏之中。 梅圖中,畫家刻意以直線表現出梅幹的挺拔,接著再以平行的梅枝,營造出一種古拙的趣味。而以短圓弧線所勾畫出的梅花及濃墨苔點,亦為此作增添幾許的生機。 蘭花細勁延伸的線條與奇石短拙的筆觸,形成細與粗、秀與奇的有趣對比。 花卉屏(竹菊) 此作畫兩修竹自石叢中挺立而出。從枝態的描繪可知,畫家選擇表現的時刻,正是竹枝迎風而立之時。此作中,竹葉仍維持柔潤的形象,而僅由竹枝的傾斜,暗示出受風吹拂的情景。 此作畫一石立於畫心,其旁則為菊花叢蜿蜓而生,菊花或兩兩相望、或含苞待放。畫家於款識中提及「畫法宋人墨本」,或許是以菊花斜歌之姿態,表現出宛若宋人折技花卉的意境。點,亦為此作增添幾許的生機。 蘭花細勁延伸的線條與奇石短拙的筆觸,形成細與粗、秀與奇的有趣對比。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張永鍹、趙藺 蘆雁立軸、雄雞/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蘆雁立軸(張永鍹) 畫家以較快速的用筆,描繪兩隻水邊的蘆雁及蘆草。兩隻蘆雁,一隻立於草草數筆勾勒而出的地面,另一隻則以誇張的姿態俯視地面。畫家以濃黑的線條刻畫蘆雁好似對話般的嘴型,故從兩隻蘆雁的動作及神態的表現可知,畫家此作採用的手法,頗具有如同卡通手法般的新意。 雄雞(趙蘭) 趙藺,字璧城,浙江人。曾為1930年新竹黃瀛豹編輯之《現代台灣書畫大觀》一書題簽。從上海來台的趙藺,客居在新竹街西門外。 圖中兩種菊花的筆法表現各異,黃菊的花辮以較為靈動的線條為之,再搭配青綠的葉子;至於白菊,其花辮乃以雙勾的方式,表現出花辮豐厚感,再輔以墨葉襯托出菊辮的光潔。相較於菊花細膩的表現,畫中的主角雄雞,則以粗獷的大筆狀之。即使是粗獷的筆調,畫家也能利用筆觸的方向性,營造出雄雞氣宇非凡的聲勢。前景的小草及穿插其間的竹籬,則具有緩和粗獷與細緻兩種筆調的過場作用。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口述歷史
    • 文獻會 「兒童讀物回顧」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36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蕭寶玲 從楊喚的寫景詩觀看50年代的臺北城
    • 頁: 37-74
    • 摘要: 童話詩人楊喚的「寫景詩」〈夏夜〉,因其美麗奇幻的風景描寫,而被選錄編入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筆者根據楊喚遺世的書簡推測,〈夏夜〉所描寫的風景不是虛擬的童話,而是50年代的臺北生活。在絕少路燈、絕少車輛、沒有夜店、沒有電子媒體的當時,楊喚得以用他敏銳的心、細緻的觀察力,以及靈巧的筆,寫下如詩如畫的臺北風景。1948年隨軍來臺的楊喚,駐在臺北這6年期間,完成的兒童詩共20首,其中以生活環境與風景為主的「寫景詩」有7首,是本文探究的對象。由於楊喚早逝,想要認識他在臺生活狀況,必須仰仗其生前寫給友人的書簡。本文透過其詩作與書簡內容對照,以及寫景詩投稿發表與書信簽署時間的排序,冀望從中發現楊喚在臺北的行動地圖,也據此推演出50年代的臺北風景樣貌。
    • 關鍵字: 詩寫臺北、楊喚、寫景詩、臺北城、書簡、兒童詩
  • 研究專文
    • 蘇淑芬 臺灣閨秀詩人-汪李如月及其傷悼詩研究
    • 頁: 75-134
    • 摘要: 目前臺灣文學雖蓬勃發展,但在研究閨秀詩人方面,獨缺汪李如月,實有遺珠之憾。汪李如月(1890-1980),字團卿,著《汪李如月團卿詩集》,共1029首詩,是臺灣第一思想家、稻江首富、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之孫女。曾隨邱仁、張希袞、趙雲石學過漢詩。讀完稻江公學校後,18歲進入馬偕博士所辦之淡江女學堂就讀。以後嫁給奶媽之子汪宗埕牧師為妻。可惜生前未出詩集,以致被研究者忽略。她的詩沒有高舉女性意識,也少關心民生疾苦,完全充滿家庭幸福,夫妻情深,信仰堅定的滿足感。這與大多閨秀詩人遭遇悲苦,詩中充滿哀怨嘆息,所不同者。所著詩以傷悼詩最有特色,詩中有理性、安慰,並有基督教天堂美好與永活的觀念,充滿明亮與盼望,看出閨秀詩人另一個思想層面。
    • 關鍵字: 人物追尋 、汪李如月、漢詩、菱臺吟草、傷悼詩、汪李如月團卿詩集
  • 研究專文
    • 趙祐志 日治時期三重、蘆洲臺人菁英的政經活動
    • 頁: 135-180
    • 摘要: 蘆洲泛月(林逢源) 一躍空明趁晚潮,水蘭舟在鏡中搖。數聲漁笛滄浪晚,十里蘆花諸國遙。片席盟鷗如此水,斷蓬過雁可憐宵。分明七二灣頭月,今汐相隨上畫橈。
    • 關鍵字: 政商探索、鷺洲、菁英、庄協議會員、李種玉、李聲元
  • 研究專文
    • 謝明如 日治時期臺灣烏魚子產業初探(上)
    • 頁: 181-208
    •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灣烏魚子之製造改良事業,並兼論其生產、運銷及獲利情形,指出臺灣傳統烏魚子製作技術具有鹽分不均、容易發霉等缺陷,未能投日人之所好,嚴重影響其產值。地方當局有鑑於此,乃自1900年代起,透過水產和漁業組合,聘請日本業者或水產技手來臺傳授「內地式」製作技術,有計畫地推動烏魚子製造改良事業。1920年代中期以降,轉由州水產會主其事,以派遣講師、給予經費補助或親自籌辦講習會等方式,辦理烏魚子製造講習;同時,致力於開拓新販路。其結果,臺灣烏魚子品質逐漸改善,產量顯著增加,日本漸成臺灣烏魚子主要的消費市場。儘管改良製法有助於增加營收,惟礙於副業之經營形態與秤重計價等因素,改良事業進展緩慢。迄日治晚期,「內地式」製品仍不及半數。戰後,中央政府乃在此一基礎上持續改良烏魚子之製作。
    • 關鍵字: 產業源流、烏魚子、烏金、水產、漁業組合、講習會、日治
  • 研究專文
    • 尹章義 天地會在林爽文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臺北土城大墓公的起源為中心所作的探索
    • 頁: 209-238
    • 摘要:  
    • 關鍵字: 歷史變革、天地會、民變、械鬥、林爽文事件、臺北土城大墓公
  • 研究專文
    • 張志源 西元1942年-1945年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空間選址及演變研究
    • 頁: 239-265
    • 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為個案研究,就空間的角度討論其選址、配置、產權及人事演變,以對此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的歷史意義進行剖析。主要採用的文獻除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公文書及前人的論述外,還包括淡水測候所留存的檔案資料,另因本建築物屬於淡水飛行場的附屬建築物,故從淡水飛行場的相關研究及臺灣時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總督府報資料,討論戰後兩者產權演變的過程。研究結果發現:1.「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飛行場出張所」此地點位於「淡水外國人雜居地」東緣位置,為日治時期興建的第22所測候所,卻是唯一的水上飛行場出張所,設立目的除有氣象測候之機能外,也有航空測候之機能,興建原因是因日治昭和年間航空事業的發展而產生。2.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空間配置包含風力塔、氣象觀測坪、辦公廳舍建築及官舍等。由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編制及相關器械、紀錄,可知除臺北飛行場出張所外,淡水飛行場出張所與臺灣其它五個飛行場出張所編制人數是相同的。戰後淡水飛行場出張所原先的軍事測候功能被空軍氣象總隊取代。3.由淡水飛行場出張所與飛行場的關係可看出昭和15(1940)年-昭和20(1945)年淡水河岸空間的獨特性,不同於熟知的淡水老街在清代及日治時期市街變化的風格,亦不同於淡水埔頂於開港後及基督教長老教會創辦教育的脈絡。
    • 關鍵字: 空間留痕、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飛行場出張所、淡水飛行場、測候所、淡水
  • 其他
    • 文獻會 寶藏巖的前世今生與共生聚落
    • 頁: 267-278
    • 摘要:  
    • 關鍵字: 文化資產
  • 大事記
    • 文獻會 99.07-99.09大事記
    • 頁: 279-299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