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70期民國98(2009)年12月 - 封面
- 莊永明撰文/唐壽南繪圖設計 艋舺渡頭
- 頁: 卷首
- 摘要: 源遠流長的淡水河流域,是孕育臺北成長的母河。 這條臺北生命的臍帶,從新店溪流向艋胛,再進入大稻埕,經大龍峒入基隆河,即所謂的「狹義 」淡水河。 臺北市第一條市街市在艋舺形成,昔日艋舺河岸風帆片片,在臺灣開發史上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美譽。 臺北之盛,源自「艋舺渡頭」,文人以「艋津」描敘,惜因咸豐年間械鬥後,逐漸衰退。此幅1920年代的「艋津」圖像,顯不見做為北臺大港形象的「萬華渡口」形象,但也留存了「艋舺」被改名為「萬華」後的景象。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王霖 山水橫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王霖(生卒年不詳),字春波,別署春波居士,江蘇江寧(南京)人。善山水人物花卉。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任羅漢門巡檢,兼任台灣縣典史,亦曾任福建淡水鹽場大使。精畫理,道光年間即有擅繪之記錄,尤以山水見長,為流寓晝家中山水作品造詣最佳者。 此作畫面中問巨巖兀立,岩頂林蔭繁薈,房舍座隱於右側峭壁下,以為中景,右前方樹林蔥鬱清麗的坡石則為近景,遠景是左上角深處的溪流穿越山坳的拱橋而下,在左下角形成壯闊的河面。畫中採對角線構圖,疏密對比有序,右上角的天空與左下角的河面空白形成對稱。全幅以淡墨為主,少數樹葉以濃墨苔點,設色淡雅。山岩則多用方硬的折筆皴寫,表現出石體堅實的質地。此畫風近清初四王,尤受王石谷影響最多。(陳秀慧)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陳氏 芝蘭圖/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陳氏(生卒年不詳),鄭氏王朝(一六六二~一六八三)女子,書畫名家馬琬之母。喜六法,山水、人物、走獸、花鳥無不工,尤善蘆雁,年且百歲猶能作畫,馬琬從而習之。 此乃陳氏珍貴的傳世之作,畫面右側一枝無根無葉的蘭花飄於空中,兩只連根靈芝位居其側,著筆淡雅,風韻清逸。蘭花素有君子之喻,靈芝乃長命百歲之意,此畫或為人賀壽之作,故畫面右上角鈴朱文印「壽如松高」。款屬:「東寧女子陳氏繪」,鈴朱文印「陳氏」。(陳秀慧)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郭尚先 法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郭尚先(一七八五~一八三二),字蘭石,號伯柳、元聞,福建莆田人。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在鄉試中名列榜首,十四年(一八○九)進土,著述甚豐。他善畫,山水蘭石皆工;以書法著稱,善行書。早年師《爭座位帖》,中年後,娟秀逸宕,譽與董其昌比肩。郭氏不惑之後,鬚髮皆白,林則徐在為其撰寫的碑文中,以為其揮毫過多所致。並精鑒,善評書,其所評述輯為《芳堅館題跋》,共四卷。作品書顏書明帖流傳,書風則帶董書逸趣,當是晚年的代表作品。(張佳傑)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圖片
- 洪雍平 行草立軸/臺北市文獻會典藏臺灣早期字畫選輯
- 頁: 卷首
- 摘要: 洪雍平(一八五四~一九三O ) ,名詩清,號逸史,台北艋舺頂新街人。他的繪畫題材以花鳥與人物最聞名。書法則擅於行草,風格稍似前輩書家林朝英。與洪以南(一八七一~一九二六)並稱「艋舺雙璧」,台北廟宇艋舺龍山寺等,多留有其撰寫楹聯、匾額與蘭草畫作。本件行書立軸,書寫大珠慧海禪師與比丘的禪學問答,因為贈送的是「本圓方丈大和尚」,他是觀音山凌雲禪寺的法師,所以洪氏特別挑選一段禪門問答加以書寫。本圓禪師似乎十分喜愛收藏書畫,因為同樣活躍於日據時期的另一位書法家余塘(一八七一~一九四○),也曾經贈送給這位禪師一幅精緻的書法對聯,而許南英也有一幅贈送禪師的立軸存世。(劉洋名)
- 關鍵字: 書情畫意
- 研究專文
- 黃富三 臺北風雲三百年總說
- 頁: 1-5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研究專文
- 尹章義 從堯天舜日的荒埔到臺北、新北兩大直轄市──臺北三百年發展史綱
- 頁: 7-38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口述歷史
- 江長青紀錄、楊青青整理 臺北三百年.歷史與未來──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家學者座談會紀錄
- 頁: 39-68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口述歷史
- 江長青紀錄、楊青青整理 向開發臺北的先賢致敬──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口述歷史座談會(北區場)紀錄
- 頁: 69-93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口述歷史
- 楊瑞春紀錄、楊青青整理 向開發臺北的先賢致敬──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口述歷史座談會(南區場)紀錄
- 頁: 95-128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研究專文
- 徐茂炫、李佳振、黃鉦中 光復後迄今北市各區人口興衰比較:1955-2006
- 頁: 129-215
- 摘要: 清末以來,北臺灣逐漸取代南臺灣成為政治、經濟重心,其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擴及全臺。回溯其實,此力量的根源主要來自人口的聚集。因此,臺北市歷年來人口的發展與變化,有必要做長期而完整敘述。 臺北都會區域的形成,在民國五○年代前後即已形成,臺北市的建成區、延平區、龍山區、城中區、大同區等區域的人口成長率即呈現下滑趨勢,松山區、大安區、北投區、士林區呈現上揚趨勢;民國八○年代迄今,文山區、內湖區、北投區人口成長率呈現上揚趨勢,其餘地區為平穩狀態,顯示臺北市都會區域仍在持續發展並往外擴散。 歷史發展趨勢而言,臺北市地理範圍不斷擴大,從清末三市街到各次行政區域調整,一方面顯示人口重心由西邊往東邊、北邊移動;另一方面也出現舊轄區人口呈現緩和情形。本研究同時發現在臺北道路闢建、拓寬與行政區域的重新區劃,也確實能達成帶動人口遷移或平均人口的效果。 從經濟發展與人口關係而言,臺北市人口與光復後臺灣經濟發展趨勢一致。民國44-56年,臺灣社會在轉型工商業社會的過程中,人口逐漸變化;民國57-78年,臺灣在出口導向轉型以及進行二次進口替代的過程中,都市工廠林立,工人大量進入城市,此時各區人口呈現劇烈變動;民國79年迄今,臺灣重視並減少城鄉落差、轉型以第三級產業為主、工廠外移至其他縣市或中國大陸,臺北市各區人口遂呈現緩和情形。 最後,臺北市行政區域歷經民國57年升格直轄市、民國79年行政區域重劃,若將不同時期不同地理範圍的資料強加比較,有失歷史真相之可能性;將資料做一古今比較後,將有助資料的長期一致性。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臺北市、人口、人口變遷、行政區、行政區重劃
- 研究專文
- 杜武志 談「一府二鹿三新莊」之所由來(一)─新莊古今談
- 頁: 217-251
- 摘要:
- 關鍵字: 臺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專題(上)
- 研究專文
- 林芬郁 關渡宮與北投各庄之祭典活動
- 頁: 253-318
- 摘要: 關渡係指臺北市北投區大度路以西之平原部分,是臺北盆地開發最早之聚落之一。舟船通航時期,關渡位於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的咽喉位置,而位居海口要津的關渡宮,由關渡媽鎮守庇護內陸庶民,並兼顧海上航行船隻及漁民往來作業之安全,其地位更顯重要。關渡媽祖神蹟顯赫,並藉由陸路、水路、海路、鐵路等交通路線,逐漸向外擴展而成北臺共祀之神明,至今信眾絡繹於途,香火鼎盛。 關渡宮是北投地區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媽祖宮,不僅是關渡的庄廟,也是北投區的總廟門。現今北投地區最重要的祭典是迎媽祖與中元普渡,各庄之年例祭典都到關渡宮請關渡媽祖,日期由各庄自行擇訂,奉為該庄年例祭典日。關渡宮的中元普渡即北投區的總普,總普必須到關渡宮舉辦,由六庄分五角頭,五年一輪。可說現今整個北投區幾乎涵蓋在「關渡媽祖」的祭祀圈內。本論文以歷史文獻、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並輔以圖表說明,記錄下北投地區祭典活動之歷史及其變遷,並論述現今北投地區漢人移民之宗教信仰情況。
- 關鍵字: 宗教、關渡、關渡宮、關渡媽祖、北投各庄年例祭典、北投中元普渡
- 大事記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彙編 臺北市民國98年7月至9月大事記
- 頁: 319-359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