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直字第199期民國106(2017)年03月

臺北直字第199期民國106(2017)年03月

  • 封面
    • 呂明慧撰文/劉伯樂繪圖 百年驛站風華
    • 頁: 卷首
    • 摘要: 新北投車站整棟木造建物散發檜木香氣,室內為文資修復的教育展示空間,車站上方的老虎窗、銅瓦屋頂及雕花,展現日式木構造車站建築之美,假日遊客如織。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文獻會 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頁: 卷首
    • 摘要: 北淡線車行履痕時光回溯30 年前,「北淡線」(臺北到淡水鐵路列車)票價才15 元,奔馳在大臺北盆地的北邊精華路段,是升斗小民重要的通勤工具。而在都市發展與新輸運系統需求的催促聲中,北淡線在民國77 年7 月15 日晚上10 時45 分發出最後一班列車後功成身退。近幾年來,隨著「新北投老車站」的喬遷、再生,歷程跌宕起伏,也喚醒大家對鐵路北淡線的歷史記憶。本館典藏70 年代北淡線沿線各大小車站的影像,配以新北投站及其周邊的溫泉產業特色,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重溫這條鐵支路的點滴故事。
    • 關鍵字: 臺北憶舊,臺北市文獻會典藏文物
  • 口述歷史
    • 文獻館 「追憶臺灣第一街- 臺北延平北路」口述歷史座談會紀錄
    • 頁: 1-33
    • 摘要:  
    • 關鍵字: 口述歷史
  • 研究專文
    • 不著撰人、陳岫傑 譯者 福爾摩沙與其鐵路Formosa and Its Railways
    • 頁: 35-90
    • 摘要: 本文原刊載於英國《工程》(Engineering) 雜誌上。該份刊物是由位於倫敦的Office for Publication andAdvertisements 出版,以週刊形式發行,旨在提供讀者所需的工程知識。本文以福爾摩沙島的鐵路建設為題,根據作者的自身經歷,詳述清末臺灣鐵路事業的進展。文中首先提及臺灣的自然環境特色,之後略述中國鐵路的萌芽與發展,接著便詳述臺灣鐵路建設的始末,以及自身帶來的鐵路建設、作法與面臨的問題,最後以和中國鐵路建設官員的衝突及合法權利的爭取告終。在臺期間,作者巡歷臺灣中北部地區,勘查合適的鐵路建設地點、路線,雖然其建議不見得獲得採納,但仍提供了鐵路工程上的專業意見。
    • 關鍵字: 福爾摩沙,鐵路,建設計畫,工程,清代
  • 研究專文
    • 陳岫傑 清代臺灣鐵路建設的計畫與創設:以1892 年〈福爾摩沙與其鐵路〉一文的探討
    • 頁: 91-132
    • 摘要: 本文以《工程》期刊上一篇名為〈福爾摩沙與其鐵路〉之文章為基礎,進行歷史考證與相關研究。文中指出此原文是由英國工程師「高道爾」(Cottrell, H.E.P.)所撰寫,其停留臺灣約八個月時間。透過分析高道爾抵臺前後的鐵路計畫與建設,發現其實在北臺灣進行基隆、臺北間的鐵路建設上,高道爾提出諸多建議,但由於與負責工程之總兵間之衝突,導致與臺灣官方間合約爭議,後經協調之後離臺。高道爾被指派進行大甲溪、房裡溪間之架橋調查與鐵路路線規畫,幾乎就是清代臺灣中部鐵路建設之藍圖。本文或可作為清代臺灣鐵路研究的基礎,可深入探究臺灣鐵路工程的實態與成果。
    • 關鍵字: 高道爾,鐵路,基隆,中部地區,清代臺灣
  • 研究專文
    • 許美策 二沙灣砲臺(1840-1895)之再考與補遺
    • 頁: 133-180
    • 摘要: 本文討論基隆市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的歷史來由以及其經營過程,並將二沙灣砲臺分為兩個時期,一為砲臺在海岸邊時期,由姚瑩為鴉片戰爭準備而建,並與英軍兩次交戰,到小刀會海盜入侵、牡丹社事件影響,後至中法戰爭前準備以及被法軍摧毀。二為砲臺在山上時期,由劉銘傳於1886 年在二沙灣與大沙灣間山上再建新砲臺,即今日所存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又稱「海門天險」)。並且運用清代基隆海關(洋樓)相關資料照片,來佐證山上與岸邊的砲臺不同。最後,比較其兩座不同位置、時期的砲臺,其形制與歷史背景相差甚多,且位於山上時期的砲臺即今日國定古蹟二沙灣砲臺,從未有史料稱「二沙灣砲臺」之名,希望可為古蹟二沙灣砲臺正名。
    • 關鍵字: 二沙灣砲臺,砲臺,海門天險,洋樓(基隆海關)
  • 研究專文
    • 陳令洋 美術浪潮衝擊下的職業書法家—以日治時期曹秋圃的生平、結盟與書道觀為中心
    • 頁: 181-233
    • 摘要: 「美術」一詞是隨著西洋繪畫而傳入東方的概念,故而在初入日本之時,曾對日本傳統藝術觀產生衝擊。特別是具有東方傳統特色的書法,能否被視為「美術」?便曾在明治年間引發過岡倉天心與小山正太郎的論爭。日治時期的台灣開始面對近代美術觀念的衝擊,台灣傳統文人看待書法的方式也開始產生變化。本文以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傳統詩人、書法家曹秋圃在日治時期的生平、書道活動、結盟、藝壇交遊為觀察對象,發現「美術」的觀念與活動方式,已經開始進入台灣傳統文人的視野之中。他們雖不滿於「美術」對書法的排擠,卻也固守傳統「詩書畫一體」的觀念,避免現代化的思考將書法收編。以曹氏而言,他一方面在行為上與現代美術活動密切接軌、競合,透過積極籌辦展覽、組織團體,成就自己為一位現代的「職業書法家」,創造書法與「美術」活動合作的可能;卻又同時基於傳統書畫家的立場,在言論上強調書法與詩文、漢學傳統一體的精神,故而在實際的書法創作內涵上較少有現代性、突破性的創新。
    • 關鍵字: 曹秋圃,美術,職業書法家,書法現代化,曹秋圃書道觀
  • 大事記
    • 文獻館 臺北市大事記民國106年01月至03月
    • 頁: 235-272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