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直字第143期民國92(2003)年03月 - 封面
- 張震鐘 淡江中學八角塔(封面說明)
- 頁: 卷首
- 摘要: 歷史悠久的淡江中學為馬偕博士長子偕叡廉所籌辦,起初以牛津學堂為校舍,待八角塔建造竣工後方遷移至此,在現今淡江中學所有校合中尤以八角塔建築最具代表性,亦是學校行政與教學中心。此建築創建竣工於西元一九二五年,建築正面呈現ㄇ字形狀的平面格局,正中央入口為八角形屋面及閣樓突出的塔狀建築,整座建築即因此特徵而得名。此入口由兩層方形建築主體向上轉成八角閣樓,問以三角山牆作為間隔劃分,使閣樓與屋面獨立整體建築之上,突顯位居中心地位,乍看為仿西方古典磚造建築,但八角的磚瓦屋面與閣樓,確是典型的中國八角攢尖頂建築型式;一樓紅白相間的水平飾面,為西方外牆慣用的古典鋪面手法,然卻有幾何圖形的水平寬帶作為牆正面額部的重要點綴,磚砌的圖騰有點類似臺灣原住民的傳統裝飾味道。整座建築無論整體或仔細觀看,有其獨特且與眾不同的風格。
- 關鍵字: 封面
- 圖片
- 本會 劉銘傳與臺灣現代化座談會照片
- 頁: 卷首
- 摘要:
- 關鍵字: 照片
- 口述歷史
- 郭崇美 劉銘傳與臺灣現代化座談會紀錄
- 頁: 1-58
- 摘要:
- 關鍵字: 劉銘傳與臺灣現代化座談會專輯
- 研究專文
- 松浦章著、李玉珍譯 清代和日治時期福州臺灣間之木材貿易
- 頁: 59-87
- 摘要: 臺灣於一八九五年因中日甲午戰敗,被迫割讓給日本,而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人為禁止臺灣人民與對岸之中國相互往來,於是訂定種種法律,限制海峽兩岸之人民往來。但由於日人統治臺灣初期,在臺各項事業,因受到戰事之影響,且正值兵馬倥傯之際,可說是百事待興,許多民生用品及各項產業,仍有賴中國大陸地區的輸入。日人在此不得已的情況下,於是開放產業進口臺灣。再者,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雖在中國大陸發生,當時臺灣雖遠離戰事,但在經濟方面卻受到極大的衝擊,影響到民生之需求極大。本文是以木材為中心,對日治時期臺灣之經貿作一探討。
- 關鍵字: 經濟
- 研究專文
- 山本有造著、杜武志譯 一視同仁 一億一心~以所謂「皇民化政策」為中心論點
- 頁: 89-105
- 摘要:
- 關鍵字: 政治
- 研究專文
- 賴金文 天母地區居民的消費活動空間
- 頁: 107-137
- 摘要:
- 關鍵字: 地理
- 研究專文
- 陳青松 全臺第一次詩人大會及其詩集
- 頁: 139-155
- 摘要: 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當局採用懷柔政策,特別是針對臺灣文人之士,採行籠絡方法。對詩社的組織、詩人的創作,大抵而言,相當的寬容和禮遇,所以在日人統治臺灣五十一年間,全臺詩社之創立,至少有七十多家,比晚清五十載所設立詩社數量,要足足多出十二倍,可見日治時期,臺灣詩社之蓬勃發展。 談到基隆傳統詩社創辦的情況,雖比中、南部的發展晚些,遲至日治初期,才漸有詩人企業家顏雲年、許梓桑…,先加入臺北瀛社,與社長洪以南、副社長謝雪漁引為摯交,且瀛社每年舉辦四次的詩會,內有一季是在基隆舉行。直到日本大正年間,雨港的詩社才紛紛成立,有小鳴吟社、復旦吟社、曉鍾吟社、大同吟社、網珊吟社…,特別是在民國三年、八年,士紳顏雲年在基隆舉辦過全臺最大規模的兩次詩人大會,為早期臺灣的文化上烙印下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 關鍵字: 文學
- 研究專文
- 鄭喜夫 新近出版之鄭芝龍史料及其價值(下)
- 頁: 157-194
- 摘要:
- 關鍵字: 史料介紹
- 研究專文
- 鄭月菊 日治時期大稻埕文化社會斷面史蹟之我見
- 頁: 195-225
- 摘要:
- 關鍵字: 史蹟
- 研究專文
- 岩生成一著、何鳳嬌譯 豐臣秀吉的臺灣島招諭計畫
- 頁: 227-252
- 摘要:
- 關鍵字:文獻翻譯
- 其他
- 陳美雪 日本研究臺灣文學文獻目錄(上編)
- 頁: 253-296
- 摘要:
- 關鍵字: 文獻檔案
- 大事記
- 陳威遠 臺北市民國九十一年十月至十二月大事記
- 頁: 297-340
- 摘要:
- 關鍵字: 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