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史實紀錄片「臺北技藝‧記憶臺北」

臺北史實紀錄片民國100年12月,由臺北市文化局與臺北市文獻會共同主辦的「百號齊鳴─臺北老商號的故事」特展,透過展示傳承數代人乃至上百年的老商號珍品、情境展示及多媒體播放等展示手法,成功喚起不少市民朋友的共同記憶,並回憶起這些老商號陪伴走過的美好歲月,因此獲得市民朋友們的廣大迴響。
是以,本會延續這股思古懷舊之情,於101年特別針對這些老商號,再以影像記錄方式,透過攝影製作,重新塑造其新的時代風味,讓更多市民朋友,甚至下一代皆能共同回味。本紀錄片分為精華版5分鐘、完整版47分鐘(中、英文字幕),內容是以三市街之發展為主軸,拍攝記錄十一家老商號及其傳統技藝,將他們的生命故事,化成一幕幕令人感動的篇章:

一、老明玉香舖:一百多年前,創立人黃燦從臺南沿街叫賣到遷居臺北、生根艋舺,迄今第四代黃條原仍堅持以天然的原料、嚴謹的工序和虔誠的理念,替臺北人完成每一炷蘊含祝禱心意的線香。
二、南新繡莊:創立超過一甲子光陰的繡莊,今日在高齡婆婆林楊大妹以及媳婦吳淑美兩代人同心協力下,仍舊以一筆一劃的精巧斟酌、一針一線的細膩起落,綿密精繡著家族的繡莊品牌。
三、三秀打鐵店:80多年來的打鐵聲,在第二代張秀榮堅守下,見證過萬華打鐵街的榮景與農業外交時期的風光,敲敲捶捶間,從傳統農具、刀類,涉足到建築五金的老店,依舊屹立在艋舺一隅。
四、德發蒸籠:成立超過半世紀的歲月以來,蒸籠店的第二代當家蔣金秀,削出、編出、綁紮出的每個蒸籠成品,都是他守護手工蒸籠製作工藝的最佳見證。
五、劉家造船廠:從清光緒時代就傍水維生的劉家造船廠,現由年近七旬的劉清正支撐。因應時局變化,改以製造和維修龍舟為主業的他,將以「做到做不動為止」的理念,和徒弟一同守住這世代傳承的工藝。
六、義美:義美秉持著「食品是老實人的行業,是良心可以發揮的產業」精神,在臺灣經營將近80年的歲月,總經理高志明堅持食品品質的把關,並致力於傳承臺灣糕餅文化。
七、林三益筆墨專家:起源於清末民初的福州「三益筆齋」,揮毫百年歷史的林三益毛筆,在第四代接班人林昌隆偶然駐足指甲彩繪店前,靈機一動之下找到新契機,開啟彩妝刷具「LSY林三益」新風貌,延伸成廣義的毛筆後,林三益期許以多元型態蛻變成長,邁向下個世紀。
八、日星鑄字行:44年前一場美麗的錯誤以及44年後一個堅持的傻瓜老闆張介冠,替臺北人保存了全臺灣最後一間鑄字行。這裡,每天都在「七洽」的機器鑄字聲中,上演著一段段「昔字‧習字‧惜字」的傳承與用心。
九、全祥茶莊:光復後創立的全祥茶莊,遵循傳統正宗做花茶的方式,現今接班人林建宇比喻做茶就像照顧小孩子,要不畏辛苦,時時刻刻察看茶葉的狀態,才能保存茶葉濃醇卻清新的色、味、香。
十、明星咖啡:民國38年,18歲的簡錦錐與俄國沙皇侍衛合開明星咖啡廳,充滿異國風味的名稱和餐點都讓國內外人士慕名而來,它更是臺北的文學地標。
十一、東方出版社:光復初期就以推行國語文教育為己志的東方出版社,曾經創辦廣受好評及迴響的「東方少年」。60多年來,為孩子耕耘閱讀的淨土、茁壯孩子心靈以及傳承童書志業的目標,始終是現任董事長黃長發以及全體員工念茲在茲的使命。
這些隱身在臺北市巷弄間的老商號或傳統技藝,他們不僅見證這座城市發展,也記載了市民最真實、懷舊的共同記憶,如實映照出「臺北技藝‧記憶臺北」的內涵與意義。

出版日期/101年12月
定價/新臺幣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