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身為臺灣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樞紐,無論是臺灣各地的飲食習慣,或是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美食,在不同的時代隨著離鄉背景的遊子匯集到臺北市,使得本地食品產業與餐飲市場變化快速;另一方面,在都市化快速發展、各類公共建設不斷拓展的情況下,現今的臺北市已不易見到一畦畦的稻田。餐飲市場的快速創造與融合、地理景觀的消失與變化,在在顯示臺北市米食文化調查、影像的留存與文獻的建立,實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有鑑於上述因素,臺北市政府除了舉辦許多米食推廣活動外,也著手進行米食文化的探源。這一本《臺北「米」其林》,除了參考有關「米」文化之文史資料,走訪臺北市各地機關與店家,進行米食文化的文字與平面影像記錄,並將圖文整合,為臺北市的「米」歷史及米食文化留下初步探究與記錄的文獻資料。
此書分成四個章節,分別是臺北市米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米與生活,以及米食捷運地圖。在「臺北市米文化的前世」章節中,首先介紹稻米在臺北的考古發現,包括訊塘埔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巖文化、植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另外,尚介紹臺北城發展時期的農業、農業地理景觀變化、臺北市的米歷史變遷,以及臺北可見的米食相關器物。並將蓬萊米在日治時期引進臺灣的歷史──陽明山竹子湖的種植歷史,進行詳實地記載,包括國防部軍備局梅荷研習中心使用的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臺大校園內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即磯永吉博士選育蓬萊米的原始基地。
接下來,在「臺北市米文化的今生」此章,首先介紹臺北市的稻田分布以及現代推廣的21世紀無毒生態米。並簡介臺北市現今的農業研究單位,包括中研院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以及臺灣大學的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最後本章還介紹幾位推廣米食文化的達人。
米食在國人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則在第三部分的「米與生活」作了呈現。首先是一般食用米的營養與烹調介紹,接下來則是將臺灣各項的節慶與米製品作一連結並指出其文化意涵,並將大同區草埔仔∕四崁仔米食文化節作了完整的記錄。此外,尚介紹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各式米製品,包括主食類的清粥小菜、粥品店、滷肉飯、飯糰;米漿類則有蘿蔔糕、紅龜粿、湯圓;小吃零食類,如豬血糕、麻糬、爆米香;以及近代的創新與異國糕點,如米蛋糕、米漢堡、日式和菓子、米布丁等。最後,則提供一些現代米製食品的創意與文化行銷概念。
本書最後的章節則是在臺北捷運路線的基礎下,帶領讀者全覽各路線的米食名店,實際走訪並品嘗臺北市的米文化。
出版日期/101年12月
定價/新臺幣200元